如何认识和消除传媒转型中的内卷化

随着社会化传播的兴起和新媒体新技术新服务的冲击,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传统媒体不断加大了融媒体建设和融合创新的力度。然而,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少,成效不如人意,媒体转型依然举步艰难。究其原因,内卷化恐怕难脱干系。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要命的是,内卷化不仅是一种现象,还成为制约传媒转型、融合创新的一种文化障碍。

我时常参加传媒业界的研讨会和新闻传播学术会议,发现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参加会议的基本上是本行业或本专业的人,很少有其他行业人参加,即使偶尔有也跟这个行业的人聊不到一块。比如广电的会就像这个江湖的聚会,新朋老友相聚一堂其乐融融,吃饭的时候大家推杯换盏、勾肩搭背相互邀约:“欢迎您到我们台来指导,一定呀!”“天下广电是一家,干杯!”报业也如此,有的还建立起报史馆,如此作为精神传承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对老机器老古董津津乐道那就只剩下怀旧了。

我曾经如此评论某报:昨日的辉煌会成为它今天转型的绊脚石。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要摈弃老化的经验知识,要改变原有的行为思维,都不容易。我们常说”倒逼改革“,就是通过形势和外力来迫逼自己去开放去改革。不过,如果是一种在内卷化影响下被动的改革,恐怕难有大的作为。例如有些行业榜单通过排名来促进竞争来做影响力没错,但为此沾沾自喜甚至大吹大擂就是井底观天了。比如官媒的新媒体榜单,有些排名挺靠前的,粉丝量上千万,但你有没有跟新兴媒体比较?人家可是上亿、上十亿的用户规模,人家已经成为平台,而你只是渠道或产品而已,有什么值得自嗨的呢?

我是较多到传媒考察的学者,业界的朋友经常问我:谭教授您走的地方多,见多识广,您能告诉我们哪个台做得比较好?他们有什么成功经验。“我感到很纳闷,我说你们为什么不问我新媒体和互联网做得怎么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只看本行业成功经验难有出息》。互联网玩得这么嗨,咱们为什么不去学习一下呢?学界也有这种情况,新闻专业的人很少参加广告专业的会,广告人也很少与新闻人交流,更不用说与其他学科的人交流和交往。内卷化也制约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这也难怪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对互联网总是雾里看花,总是参不透社交平台和互联网生态里那些道道。例如他们做短视频大多只是剪短的电视节目,缺少网感。更为遗憾的还是把”互联网+“理解为”+互联网“,把内容搬到网上,孤芳自赏,不管有没有用户。此外,还有不少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总是带有偏见和鄙视,总是拿互联网之短来对比自己之长,由此找到一种心理平衡和自我安慰。

这种内卷化还严重影响传媒研究,相互模仿,缺少创新,更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业界还有一种奇葩的研究就是按图索骥、解读文件。当然中央的文件精神是没错的,但往往只是指明政治方向,在专业上如何做好,还要进行认真的考察和科学的论证,还要通过借鉴学习其他行业的思路做法,才能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做出行之有效的创新研究。如果不能消除内卷化和打破行业壁垒,传媒发展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的,媒体转型恐怕只能纸上谈兵了。

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跨界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新常态,而跨学科也成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一种自觉。问题是受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业内文化和固化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内卷化仍然是一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的痼疾,这需要我们改变固步自封的恶习,放下身段,走出舒适区。有句老话说得好:。在传统媒体的难转型中,在融媒体建设的推进中,光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从外部汲取力量和源泉。我们必须敞开大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其他行业、学科和专业的对话与合作。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传媒业多少已经认识到内卷化这个问题,在各种研究、改革和培训中也邀请业外专家,特别是来自互联网及其他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和指导。新闻传播学界也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尽管只是起步。笔者认为,要避免和消除内卷化还要从观念、制度和实践三个方面着力,一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二要增强内部求新求变的改革力量,三要加强跨界合作,通过合作获得外脑和外力的帮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听听外来"和尚"念的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