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沟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柿树沟又名西路沟,现在村里小一辈的多不知道这条路沟了。
小时,我们村里通往西山的路有两条,其中的一条路,就是从现在村西的请示台(文革时“三请示一汇报”产物)后,向左稍拐便有一条通向西山的路。因为当时出路沟到村里,还没有被现在的这条自北向南的干渠拦断,村里人经常从这路沟上西山,到南坡,去北坡。由于当时路沟两侧土崖上柿子树多,村里人也称这条路沟为柿树沟了。
我小时,夏天的傍晚曾经几次随父亲去龙潭寺学校(村里小学设在寺庙多年)看校,从那里经过,总有一种忽然陷进昏暗的老井里的感觉。沟起始很开阔,只感到两边的地稍高,还能看见村里的灯火,渐进,路趋窄,大约百十步,向北拐一个弯,就开始陷入昏暗之中了,两边是高高的土崖,土崖头上方是不知何年何人栽下的几人才能合抱的柿子树。柿树如蟠龙一样伸着枝杈,葱葱郁郁的柿叶几乎笼罩了沟的上空;再折向西行,路崖更高,如两层楼,路也难行;再紧走几十步,才如升出地面一样,到了村里人称为“官路”的小路。由“官路”向南找到通往学校的小路,看见了还有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心里才松下一口气似的。此时,龙潭寺学校就在眼前了。
尽管这样,我还是希望常从这条路沟走。
路沟崖上柿子树大概有十余棵,有雁过红、锅漤青、桶轱辘、牛心柿和面蛋柿等多个品种。我和伙伴们小时在树上玩过“捉树猴”游戏,在这吃过各种各样的烘柿,或摘过青柿子。现在想来还是不知是村里哪位先人,让我们品尝到了这种难得的美味。我们真应该感谢这位或这些先人们。可惜,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现在却是一棵柿树也没有了。
在我记忆里,我还与父亲一起从条路沟拉过红薯。因为从这可直通往“旋风沟”。“旋风沟”周围就是我们队(现在叫组,当时称队)的红薯地。一年一度秋天分红薯,拉红薯走这条路是最近的。
后来,由于在路沟与村中间修了一条南北向的干渠,这条路就先断了车。但是,后来早几年,还有人从这走“捎近路”去地里送饭或送农具。有几户人家,还在路沟崖头或路沟边挖有红薯窖,这样,西路沟还不寂寞。再后来,队解散了,不说集体了,村里一队在路沟西面附近上面建的集体的牲口院拆除了;柿子树也少挂果了;村里又在村南边新修了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西路沟路断人稀。
至前年在“官路”东侧,路沟的西侧,修建了禹(州)登(封)铁路,这样,西路沟没了“头”,断了“尾”,真正是路断人绝,人迹罕至了。
现在,每每回到老家,从它南边的柏油路上向龙潭寺去玩时,我仿佛听到北边不远处西路沟像一位老人一样,幽幽地,怕惊动人似地轻轻地叹息,也像在无言地呼唤。
没有人来,没有树伴,西路沟成了彻底的废沟。就像那些渐渐无人的村庄一样,废弃了一个又一个。
这是时代的趋势,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失去。如果我们不珍惜现在发展的,现在的也将会再度失去。
主编:
张宝树
执行主编:
疏勒河的红柳 毅 然
责任编辑:
晓轩 兰子
《散文福地》征稿征订启事
在《东方散文》杂志社的大力支持下《散文福地》创刊已六周年了。
这是广大中老年文学爱好者的喜事和福音。
我们创办《散文福地》,乃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是出于这样一个高尚的宗旨:“积极引导,认真组织有创作能力的中老年散文爱好者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发现和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多创作讴歌真善美的作品,在丰富个人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同时,歌颂人间真情,弘扬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愿做广大中老年散文作者的真诚朋友,为广大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以文会友、倾吐心声、抒发情感、快乐人生的幸福家园和精神高地。
我们开设了以下栏目:“神州博览”“岁月如歌”“乡梦悠悠”“人伦亲情”“世相百态”“思絮心语”“咏物感怀”“养生悟道”“读写心得”“精品赏读”“企业之友”“科技之花”“老人之星”“青春风采”“出版信息”等。
欢迎本市及全国各地的散文作家和广大散文爱好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发电子稿。刊物优先发表题材新颖、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一两千字的精短散文。来稿请注明作者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通讯方式。编辑部电子邮箱swfd2010@126.com。投稿及应聘创作员事宜请联络马文华先生(手机:13821236584)。
《散文福地》国际刊号,大16开本,64页。全年四期,按季度出刊,每期定价12元,本市或外地需要邮寄的读者全年56元(含平信邮资一期一册2元)。欢迎订阅。征订请邮局汇款。
征订邮局汇款。地址:北辰区西堤头镇东赵庄天赐园E区3一3別墅 邮编300402 收款人:刘士芬。征订事宜请联系刘士芬女士 手机:15122164320
-------------------------------------
微信ID:sanwenfudi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