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文言虚词用法略谈
201.文言虚词用法略谈
作者:gkgushiwen
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独立成句,只能与实词结合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汉语缺乏词形的复杂变化,主要通过句序和虚词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举例来说,英语在时态上有过去、现在、将来,配以正在进行、完成等,作为动词都有不同的词形变化。汉语并没有这么多的时态变化和词形变化,往往用“着、了、过”等动态助词表示,或用将(要)、正(在)、已(经)等词语。
虚词相对实词有点难理解,其实对文言文而言也就是之乎者也之类。古今汉语中,虚词的差别最大,“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俗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这些虚词单独看起来似乎作用不大,让人觉得可有可无。可是一旦进入文句,其作用不可小觑,立刻成为行文造句必不可少的手段。
举个有趣的例子:明末大臣洪承畴兵败被俘,投降了清朝,但他道貌岸然,常以忠臣自居,他曾在自己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有人在这对联末尾分别添上了一个“矣”“乎”字,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由肉麻的自我吹捧,变为辛辣的讽刺,之所以收到绝妙的修辞效果,与增加的这两个虚词的功用是分不开的。
想想也是,拿现代汉语来说,如果没有“的”这个作为结构助词的虚词,好多话说起来就很别扭,甚至让人无法理解。因此准确传达作者的感情,模拟说话人的情貌神态,控制文句节奏,增强逻辑关系,使文章情韵丰富,并且收到委婉含蓄的言外之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实词是骨肉,那虚词就是血脉。所以虚词(古代又称为助字或助语),历来受到文人学士的重视。清代刘淇写有《助字辨略》一书,他在自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哂杜温夫者邪!且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跄;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原来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学子杜温夫多次向柳宗元请教文章写法,柳宗元写了《复杜温夫书》指出其文章中连基本的虚词用法都不懂的缺点。写文章离不开虚词,古今皆莫例外,据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中用“之”者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词则达到583个,以介词为最多。
清代语言学家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中说“凡语词(笔者按:即虚词)之字,多非本义,必取其声。”虚词多由实词假借转变而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其”字,本是簸箕之形,又如“所”字本是伐木之声,“而”本是颊毛(胡须)之形,统统都假借为虚词。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这样的句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所之也。句中连用五个“也”,强化了铺排手法的效果,暗含惊叹语气,描写了秦宫妃嫔众多,且花容月貌,恍若仙子的宏大场面。也从侧面写出了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又如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多处句末用到“乎”字,可译为疑问语气词“吗”或“呢”,作者反复使用反问语气,呼天唤地,表达出了韩愈对侄儿的死亡难于接受的现实,呼告诘问,痛苦中包含着深深的无奈。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用法非常灵活,好在需要掌握的常用虚词并不多,需要我们在学习时梳理总结,认真体会掌握。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