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新书推荐: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

杜若东◉著

温馨提示: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

本文约10200字。

在这里郑重向大家推荐我的一本原创书

   本书是我结合中学(高中)文言文教学实际,围绕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针对高考考点,着力提升学生文言文答题分数的又一力作。

    本书耗时近10年时间,共九章内容,约22万字。涵盖中学(高中)文言学习的方方面,包括:字音、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翻译、文化常识等文言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着重将知识的准确性,表述的趣味性,学习的实用性结合起来。

   本书例句都来自中学语文教材,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书中所附资料经过精心整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相信通过此书的阅读,能很快提升您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试题分数。

部分内容节录

一、目录

自序...……………………………………………… 1

一...………………………………………………… 1

二..………………………………………………… 3

(一)明本义...…………………………………… 4

(二)通成语...…………………………………… 4

(三)会引申...…………………………………… 5

(四)字不离句…………………………………... 6

第一章 文言概说.………………………………….. 8

关于文言文、白话文、古文..……………………. 8

第二章 重新认识汉字..…………………………. 10

(一) 汉字古今形体演变...…………………… 11

1.甲骨文...……………………………………… 12

2.金文...………………………………………… 12

3.小篆...………………………………………… 12

4.隶书..…………………………………………. 13

5.楷书.………………………………………….. 13

(二)汉字字体演变有两个显著规律...……… 13

(三)汉字的六书学说...……………………… 14

1.象形..…………………………………………. 15

2.指事..…………………………………………. 15

3.会意...………………………………………… 15

4.形声...………………………………………… 16

5.假借...………………………………………… 17

6.转注..…………………………………………. 17

(四)通假字………………………………... 18

(五)正确理解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 20

1.一个简体对应一简一繁……………………... 21

2.一个简体对应两个繁体……………………... 22

3.一个简体对应一简三繁……………………... 23

第三章 文言词汇..………………………………. 23

一 正确认识文言文中词汇的特点.…………….. 24

二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的基本模式... 25

三 文言文难懂的根源在一词多义.……………….. 25

四 一词多义各义项之间的关系...……………………27

(一)本义与基本义..………………………………. 27

(二)词语的引申义..………………………………. 27

(三)词语的比喻义………………………………... 28

(三)词的假借义.……………………………….. 28

五 实词与虚词...…………………………………… 29

六 古今异义... ………………………………………30

1.词义范围的扩大...……………………………… 31

2.词义范围的缩小..…………………………………. 32

3.词义转移... …………………………………………32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33

七 文言文中的近义词辨析...……………………… 34

1.从饥与饿说起...…………………………………… 34

2.辨析文言文中近义词的角度……………………... 34

3.文言文中常见的近义词例析.…………………….. 35

八 兼词...…………………………………………… 38

九 双音节单纯词和双音节合成词.……………….. 40

十 偏义复词... …………………………………………42

十一 同义复词...…………………………………… 43

十二 敬辞与谦辞...…………………………………… 43

(一)敬辞...………………………………………… 44

(二)谦辞... …………………………………………45

十三 实词含义的推断..………………………………. 47

(一)回归课文法...………………………………… 47

(二)成语推断法... …………………………………47

(三)结构分析法..…………………………………. 47

(四)文意推断法…………………………………... 48

(五)字形推断法... …………………………………49

附:上常见的部首及其含义..………………………. 49

(六)语法分析法...………………………………… 50

(七)破通假法..……………………………………. 50

第四章 文言语法..……………………………………. 51

一 汉语的语法特点…………………………………... 51

二 汉语句法知识...…………………………………… 52

三 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词类简分析…………………... 53

1.代词...………………………………………………53

2.副词...……………………………………………… 53

3.介词...……………………………………………… 53

4.助词.……………………………………………….. 54

四 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词类..……………………. 54

1.代词………………………………………………... 54

2.副词.……………………………………………….. 58

3.介词..………………………………………………. 60

4.数词………………………………………………... 61

5.连词...……………………………………………… 63

五 词类活用...……………………………………… 70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71

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74

3.动词的词类活用...……………………………… 75

4.数词的活用...…………………………………… 75

六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76

七、特殊句式...…………………………………… 79

1.判断句...…………………………………………… 79

省略句………………………………………………... 80

被动句..………………………………………………. 81

四、倒装句…………………………………………... 82

七、文言文中的常见固定句式……………………... 87

第五章 文言文中的字音... ……………………………93

一 了解一点音韵学知识...………………………… 94

二 文言文特殊词语的读音..………………………. 94

1.通假异读...………………………………………… 94

2.破音异读...………………………………………… 95

3.专有名词异读... ……………………………………95

4.文言文中常见异读字举例.……………………….. 97

第六章 文言文中的修辞..…………………………. 99

1.比喻..………………………………………………. 99

2.互文……………………………………………... 100

3.并提..……………………………………………. 101

4. 连及.…………………………………………….. 101

5.共用...…………………………………………… 101

6. 借代..……………………………………………. 101

7. 通感...…………………………………………… 103

8.委婉... ……………………………………………103

9.用典..……………………………………………. 105

10. 倒置…………………………………………... 105

11.对文..…………………………………………. 106

12.同义连用..………………………………………. 106

第七章 文言文的标点... ……………………………107

(一)标点符号概说...…………………………… 107

(二)句读与标点符号…………………………... 107

(三)文言文标点的技巧.……………………….. 108

第八章 文言文的翻译…………………………... 109

一 翻译的原则.………………………………….. 109

二 翻译的要求...………………………………… 110

第九章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112

一 古代的计时方法..……………………………. 113

二 古代地理及行政区划..………………………. 116

三 姓名称谓.…………………………………….. 117

四 古代常见职官.……………………………….. 119

五 古代官职任免调动术语……………………... 121

六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121

七 古代的车马... …………………………………123

八 古代的天文历法...……………………………… 124

九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126

十 古代的宫室建筑..………………………………. 127

附一:初高中应掌握的文言实词..………………. 128

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128

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128

附二:文言文中常见的十八个虚词详解...…… 129

一、而.………………………………………….. 129

二、何...………………………………………… 132

三、乎..…………………………………………. 134

四、乃…………………………………………... 136

五、其…………………………………………... 138

六、且..…………………………………………. 141

七、若...………………………………………… 143

八、所..……………………………………………145

九、为..……………………………………………. 147

十、焉...…………………………………………… 150

十一、也..…………………………………………. 152

十二、以………………………………………….. 153

十三、因…………………………………………... 157

十四、于..…………………………………………. 159

十五、与.………………………………………….. 161

十六、则.………………………………………….. 164

十七、者…………………………………………... 166

十八、之…………………………………………... 167

十九、虽..…………………………………………. 170

附三:习见及重要成语典故集锦(共260条,以英文字母顺序为准,按声母音序排列)...……………171

附四:成语中的古今词义转移大全(按音序排列)... 212

附五 参考书目及资料...………………………… 218

——杜若东

二、附五 参考书目及资料

一、参考书目

1.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

2.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3.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沪教版)初中4.语文教材

5.袁诚主编《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版)

7.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8.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语大字典》

9.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

10.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

11.常州市教育局《成语词典》编写组《成语词典》

12.陈蒲清《文言今译学》

1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14.容庚《金文编》

15.许慎《说文解字》

1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7.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18.李景生《汉字与上古文化》

19.孙永都 孟昭星《简明古代职官辞典》

20.张书岩等《简化字溯源》

21.王宁《汉字学概要》

2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2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

24.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1—4册)

25.郭锡良等《古代汉语》(1—4册)

2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下册)

27.何乐士等编《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28.赵所生 《文言快易通:从成语学古汉语》

29.陈周《从字源学文言》

30.2009年—2013年各地语文高考真题

二、网络资源

1.ChineseEtymology: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CharacterEtymology.aspx·characterInput=%E8%BB%8A&submitButton1=Etymology

2.中华博物:http://www.gg-art.com/article/tools.php

3.教育部异体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4.汉典:http://www.baidu.com/link·url=-HY2GJqjJ4zBBpC8yDF8xDh8vibi46xcFyoBdJBO

5.快典网:http://cy.kdd.cc/

6.在线新华字典:http://xh.5156edu.com/

7.象形字典:http://www.vividict.com/

三、自序

1

促使我写这本书的两个动因,一个是出于对文言文的兴趣。一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心。

求学时对汉字就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喜爱沉溺在唐诗宋词中由方块字营造的不可言说的意境,以至于抄写了两个厚厚的笔记本。工作后,由于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对汉字的兴趣不断加深。记得自己上班后,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大部头的工具书——《辞源》。其实,这本书已经渴望很久了,只是他的价格使我望而却步。

我清晰的记得,那是我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到县城,来回40多里买来的。晚上那本书放在枕边,连做梦也是香甜的。

教学之余,我一头扑进汉字及古文研究之中,先后自己写了《图解说文解字》《文言文知识宝典》《学成语通文言》《左传成语典故精释》等所谓的书,大多我都贴在自己博客上了。

不能真正成书的原因:一方面教书匠囊中羞涩,一方面也确知自己学力绵薄,杯水车薪,或许还不是真正出书的时候。但随着知识的增加和对汉字解读的加深,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逐渐有了自己一些成系统的看法,自认为还不至于误人子弟,于是鼓起勇气,想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语文,必然要接触到文言文。中考、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所占分值比例并不少,从2012年高考来看所占分值从12分到24分不等,一般稳定在19分左右。因此,对文言文而言,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不但要学,而且是必须学好的问题。

毋庸讳言,文言文的确难学,从根本上说是秦汉已降,口语与书面语长期分裂的局面造成的,这种趋势在唐代兴起的著名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好多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同感:文言文难在字词、难在背诵、难在翻译。不过,这事也得一分为二来看, 文言文虽然僵死了,但是作为作为文言文的对立面,白话文乃至普通话中都残存着它的影子。我们生活中某些正式场合谈话和书写时还常常会使用文言词句。比如书信、对联、请柬、借(收)据及外交场合等。分不清“令堂”和“令尊”区别的大有人在。

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有这样一道题目: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 B

这说明文言文在生活中还有特定的使用的场合和应用的价值。远的不说,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大家都能说上几句,而它们又何尝不是文言文呢?

因此,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应该把它孤立在现代汉语之外,人为的割裂这二者的联系。要明白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用现代汉语去追溯文言词语的含义。尽可能多的调动所掌握的现代汉语知识,从生活本身出发,与文言文加以比较鉴别,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条重要原则。而文言文课堂之所以枯燥无味效率低下,与没有自觉坚定贯穿这条原则有着莫大的因果关系。

文言文难学除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之外,很重要的是老师的方法有问题。光讲语言,不讲文章、不讲文学、不讲文化,学生没兴趣。就是没有自觉的运用现代汉语知识去为讲解文言文服务。文言文成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虽然感觉很美,却总是让人遥望着这梦境,难以亲近。是到了改变这个局面的时候了。

2

古今汉语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为什么文言文难懂。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今词义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古代某个字的常用义今天已不再常用,变成了其他意义,甚至已经消亡不存在了。如果还要用这个字的现代常用义去套在文言文中它所代表的含义,往往是错误的,这在下文还要详述。

作家叶梅在一篇名为《我的邓老师》的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她的老师邓老师让同学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其中有一句“齐师伐我”,就叫一名同学翻译,那名同学说:“就是齐老师要打我。”结果弄得大家哄堂大笑。

这里为什么这位同学会把句子翻译错了,就是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师”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就是“老师”,文言文中也有这个用法,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但在“齐师伐我”这个句子中却是“军队”的意思,成语有“师出无名”“威武之师”等。句中“伐”是进攻,讨伐的意思。“伐”没有“打(人)”的意思。“伐”在文言文中有击打的意思。如: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燕歌行》)句中“伐”是敲击的意思。甲骨文“伐”作

。是用“戈”自后砍去人的头颅的形象。本义是砍杀。古代战争中常常要割取敌人的头颅来论功行赏,有此意出发:一方面引申为讨伐,攻打;如: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另一方面割取头颅可在众人前炫耀一己之武力,故又可引申为夸耀。如成语:矜功伐善。从砍头,又引申为砍树,这就有了伐木的意义。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

如何学好文言文呢?那就要抓住文言文难学的症结所在:关键是字词含义搞不明白。在尽量扩大词汇量做好积累的同时,还得尽量多的掌握每个字的多个义项。

举个例子: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归有光有一篇名作《项脊轩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如果不看注释,不查字典,好多人都不认识这个“爨”字,此字意为“烧火做饭”。这就是词汇量的问题。

又如班固《后汉书》中《苏武传》一文有“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这里的“发”是泄露的意思。《汉语大字典》对于“发”字一共列出了29个义项。如果不能掌握“发”字“泄露”这一义项,就无法理解上面的句子。

又如《鸿门宴》中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个“为”是句末疑问语气词,译作“呢”。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句子。“微”在这里是否定副词,可以翻译成“(如果)没有”。我们可以联想到初中课本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两个“微”字的意思是一样的。“微”字的这个特殊义项,也是需要掌握的。

再看一个极端的例子:《宋稗类钞》卷五载:欧阳修与宋祁(就是写“红杏枝头春意闹”那位)一块儿编修《唐史》,宋祁好艰深之句,但碍于情面,欧阳修不好意思直说。一日,欧阳修写下八个字“宵梦匪祯,札闼洪庥”来嘲笑他。(作者按:宵,就是夜;寐,是睡梦;匪,通借非,即是不;祯,吉祥;扎,指书信;闼,就是门;洪,大也;庥,荫庇、庇护。)宋祁一看说:“这不是说'夜梦不祥,题门大吉’吗?何必弄得这么古怪。”欧阳修笑道:“这不是和《李靖传》中的'震霆无暇掩聪’一样吗?”宋祁惭愧不已。

原来,宋祁在写《李靖传》使时用了这个句子,'迅雷不及掩耳’大家都明白,可是却非弄成'震霆无暇掩聪’,卖弄玄虚,掉书袋。宋祁这才明白了欧阳修在讥讽自己,不觉大笑起来。古文由于年代久远本来难懂,这种故意引用冷僻字为文,卖弄学问的做法尤其令人反感的,说白了,就是不好好说话。这种故作高深的文言文不读也罢。

除了字词之外,如果不明语法,没有基本的文化常识也会成为阅读文言文的障碍。

比如《鸿门宴》当中,项王曰“沛公安在?”此句式是宾语前置句。正确句序是“沛公在安”,就是“沛公在哪里?”

又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雾”与“星”分别译作“像雾一样”“像星宿一样”,也即名词作状语。

上面是一些语法现象,下面再说文化常识。王羲之《兰亭集序》开头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就牵涉到古代的纪年方法:即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法。         又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兰芝离开婆家时,嘱咐小姑道: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妇女在这晚乞巧。而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在汉代是妇女相会的日子。唯有此才能表现出姑嫂亲密无间的关系,这实际上牵涉到古代的民俗知识。

对于历史典故的明了也十分重要,如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句分别用到了“庄周梦蝶”与“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只有知道了这两个典故,才能从中体味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这是事典(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的例子。

还有语典(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处的语词)的例子,如姜夔《扬州慢》词前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其中“黍离”之说来自《诗经·王风·黍离》中的“彼黍离离”一句。周平王东迁之后,镐京(西周旧都,又称宗周)一片荒芜,长满禾黍。原周朝的大夫路过此地,见此情景,悼念故国,不忍离去,于是写下这首诗。诗中抒发了亡国之痛和昔盛今衰之感。诗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名句。这首诗共三章,每章都是以“彼黍离离”开头,黍,即今黄米。离离,盛多貌。

另外还不得不提到修辞,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应该译作“主人客人下了马上了船”。这里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如果直译作“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错了。这和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使用的修辞是一样的。

简言之,要学好文言文就得明字词、通文法、知典故、懂修辞。这些看起来很难,但对高中生而言,学习的是较为浅易的文言文,通过课堂上的积累和课外的系统训练,相信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定能逐步提高。

在这里特别要提倡强化对文言文的诵读,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言文篇目,可谓文质兼备,好多篇章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要声情并茂的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必背的篇目一定要会默写,其他的篇目起码要读熟,培养自己的文言文语感,同时,在写作时尽量做到学以致用,为文章增光添彩。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学习文言文且不可一字放过。所以一本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必备的工具书,遇到不明的字词要时常翻查这本字典。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买一本《古文观止》的详注本,有计划的加以阅读。

3

如何让文言文变得易学一点,让我们觉得它不再是出土的化石难以亲近呢?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热爱祖国文化的学生的迫切要求。在强调它与现代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前提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明本义

一个汉字往往有本义可寻,所谓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一个字的最原始含义。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追寻汉字的本义离不开对汉字字形的分析。比如前面

文解字》外,常需追溯到甲骨文的形象才能找到正确答案。这里推荐老师们参考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作为参考。而只要明了了本义,我们就可以从本义出发,以引申和假借为线索,使看似凌乱纷繁的一个字的多个义项联系起来,既加深了理解,又便于记忆。

所以老师有必要从六书出发,讲清一个字之所以这样写(之所以有这个义项)的由来。因此,本义是一个字最重要的义项,作为词义的源头和根本,掌握了本义不但可以直接读懂文字,而且为理解引申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通成语

成语是文言文中的精髓,作为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今天我我们仍在应用着。善于利用成语,可以有效的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词汇与语法等学习难点。

比如苏洵《六国论》中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速”不解,可联想成语“枉道速祸”中的“速”是“招致”之意。另外,“不速之客”中的“速”为邀请,联系文意,也可推论出“速”的招致意。

再如荀子《劝学》中个“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假”字含义较难掌握,可以联想成语“狐假虎威”“不假思索”,进而明白,这里的“假”作借助讲。

《孔雀东南飞》中有:“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昼夜勤作息,伶俜影苦辛”。句中“公姥”“作息”皆为偏义复词。这个概念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就可以用“生死攸关”“不知好歹”“晓以利害”中的“生死”“好歹”“利害”来说明,如果思路打开的话,可以不限成语,我们日常用语中的“窗户”“兄弟”“人物”都是属于偏义复词。这样一来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个看似抽象复杂的问题。

语法方面,如有的学生不明白宾语前置,就可以结合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进而总结出宾语前置的几条规律。不明白名词作状语,就可以列举成语“风餐露宿”“狼奔豕突”“东张西望”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三)会引申

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多,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字所承担的词义势必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本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扩散,这就形成了引申义。一个字的义项往往是由本义和引申义共同构成。理清这两者之间及各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把握一个字的全部义项有着极大的帮助。

下面举两个例子:

1.兵

①而秦法,群臣可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②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④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仔细分析上面四个句子中兵的含义,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引申规律:由本义①兵器引申为手持兵器的人即②士兵。由众多②士兵可组成③军队,有了军队就有④军事(战争),可图示如下:

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军事(战争)

这种直线式的引申可称之为链式引申。

2.发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④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发”的本义是①发射,由触发的动作引申出⑤打(拉)开、②发起、④发送,箭被射出后,距离渐远,引申出③生长。

图示如下:

这种发散式的引申可称之为辐射式引申。

再看一个例子:望

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②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寡人之于国也》)

③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滕王阁序》)

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⑤敢用是为怨望!(《书博鸡者事》)

望的本义是①远望,由远望引申出抽象的②盼望,希望之意,人们都希望好的③名声,名望。如果希望落空则会⑤埋怨、怨怒。由于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处于日月之间,日月相望,而此时月相圆满,故称④望日。这也是有本义①远望引申而来。

可图示如下:

这是将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延伸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可称之为综合式引申。

还有一种假借义也应引起注意。所谓假借义是指采取同音借用字的办法来表示另一个字的含义。如果说本字对应的是本义的话,那假借字对应的就是假借义。假借义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的那样: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

代表谷糠,表示用簸箕把碾碎的谷皮和细屑簸扬出来。这些簸扬出来的谷皮和细屑,就是我们所说的糠。《说文解字》康,谷皮也。康是糠的本字。后假借为健康的康,于是为米糠义,另造糠字。

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假字。如: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蚤”通“早”。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知”通“智”,“而”通“能”。

(四)字不离句

一个字之所以作某种意义解,特别是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主要是由所在句子乃至段落整体意义决定的。这就是俗话说得,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学习文言文,不能孤立的记忆某个字的多项含义。而是要把这个字放在句子中,也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它的词义,这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如:“解”有解剖、解除、解开、解脱、解围、解脱、解释、理解、溶解、缓解等多种含义,只有放在句子中才能确解。

①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解剖)

② 少年大骇,集解令休止。(《促织》)(解开不当,可意译为分开)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解释)

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理解)

⑤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溶解)

⑥ 太后之色稍解。(《触龙说赵太后》)(缓解)

⑦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荆轲刺秦王》)(解除)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将尽量综合运用上述四种种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涉及文言文的词汇、语法、修辞、典故、翻译等方面的知识。当然根据需要会有所取舍和偏重。

4

写作的过程中充满的艰辛和痛苦远非外人所知,年迈多病的母亲带着调皮的儿子,才能使我在电脑前拥有整块的写作时间,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愧疚和难受,我亏欠的她的太多太多。

总有写不彻底的感觉,总有太多的疑问,面对查不完的资料,还有那些学者大家的卓见,我自感相形见绌。我也深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类社科类的书是很难出的,何况是我这样一个才智庸常的人?

每当半夜枯坐面对电脑屏幕,看着一个个方块字,眼前渐渐模糊,孤独、愤懑、失落一直交织着涌上心头,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捉襟见肘,深深的压抑使我感到片刻的绝望。我不止一次问我自己,我这样作究竟为了什么?

或许归根结底是对中国文化的钦敬,是对老祖宗发明的方块字的深深热爱。不是我选择了汉字,是汉字的魅力征服了我,没有它我将会陷入无边空虚和寂寞。

我相信我所做的价值,这既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吸引眼球的通俗读物,也不是顶尖学者的杰出学术著作,而是面向高中生朋友,或者是对文言文有兴趣的初学者的。他们应该需要这样一本书,可以让他们少走点弯路,多学点的经验。

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莫摆架子,不弄高头讲章,从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现象说起,由今及古,由易到难,实用易懂。做到:有模仿,但不抄袭,有借鉴,但须综合,有创见,但有依据。

希望这本小书能对高中生朋友克服文言文难学的窘境,相对轻松的学习文言知识,提高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部分的分数起到一点作用。如果能因此喜欢上文言文,进而产生对祖国文化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那将是笔者的荣幸。我仍将痛并快乐着……不能再说了,是为序。

2013年5月23日

补记:亲爱的母亲已于去年驾鹤西去,如今快一周年了。回忆往事如在目前,母亲的勤劳、坚韧、俭朴、与人为善深深影响了我。多想再聆听她老人家的谆谆教导,多想再得到母亲殷殷的关爱,多想让她老人家多些晚年的快乐……我失去了叫妈的那个人,真真让人痛彻心扉。愿母亲在天国安息,护佑家人,儿子会在您的精神鼓舞下奋力前行,珍重,母亲!感恩,母亲!……

2018年3月19日

四、如何推断实词含义(节选)

……

(四)文意推断法

文言实词的释义,一定要把“词”放在“这个词”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离开了词语的环境,往往会出错。我们看到一个词语,一般首先跳出脑海的是它的“字典意义”或“常用意义”。而这个意义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个句子中的这个词的含义。所以,把握词语的语境,是解答文言实词的关键所在,是解释文言实词的重中之重。要善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如,《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的句子,这里的“售”,显然不是“卖出”的意思,应为“考取”。这里童生是参加科举考试为考取秀才的人。“久不售”指没有考取秀才。

(1)2012年海南卷: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B项,怀,衔恨。“怀”的这个义项不太熟悉,然而根据上下文,萧燧有意推掉漕试主考官的职务,使秦桧让自己儿子考中的愿望暂时落空,且出言不逊,触怒了秦桧,才把它调到秀州。所以,B项是正确的。

(2)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史记·田单列传》)句中“轊”是什么意思,较难理解。但结合上文,田单让其族人在车轮轴端安上铁帽,在燕军攻入城池后车轮受到保护未散架得以脱逃。别人的“轊”折断了,车轮被毁成了俘虏。这里“轊”肯定是车轮末端的那个零件。“轊(音wèi )”意为古代套在车轴头的铜制圆筒,来保护车辖。

(3)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句中“责”不解,既不是是“责备”,更不是“责任”,既然文意不通,就可以考虑通假,此字通“债”,就好理解了。注意:此字为古今字才对,为了便于理解,不引进新的概念。故仍命名其为通假。

(4)2012年北京卷: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实词推断题C项,赆:赠送。联系上下文,范景淳的两个儿子为感激李疑馈赠给他米,但李疑拒绝了,反而又送财物给二人。可推断“赆”当送给、赠送讲,可判断C项正确。

(5)2012年湖北卷翻译题: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卿家痴叔死未?”前文有“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的句子,故“调”应是调笑,调侃。

(6)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2012年海南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翻译题)既然是“杂糅”必然是好坏(人)参杂在一起,故“贤否”就应译为“有德才的人和无德才的人”。

(7)(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列传》)句中“入”和“出”根据句义应译作“对内”“对外”。绝非进入及出去之意。

(五)字形推断法

(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淮南子》)句中“维”不解。如果根据其绞丝旁(纟)推断,知道从纟旁的字,多于绳子相关,可推断“维”也即绳子意。

(2)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郭隗说燕昭王求士》)句中“涓人”不解,“涓”字有三点水(氵)很可能与水有关,而此人又在宫中,故可推断为洒扫宫廷的内侍。

(3)2011年福建卷:乃相与怃然而去。(《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实词推断题C项, 怃:失意。“怃”字是竖心旁,与心理活动有关,结合上下文,可推断C项正确。

(4)2012年安徽卷翻译题: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漘”考生不解。如果学过《诗经·伐檀》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即可知道是水边的意思。如过没有学过这首诗,可以分解这个字,左边是“氵”(即三点水),是形旁,表示与水有关。而右边是个“脣”(现在简化作唇),是声旁。我们知道器物的边缘可以被称作唇,综合以上因素可推断该字义为水边,岸边。v

当然,使用这种方法要掌握一定的文字学知识,特别是对常见部首的含义要掌握。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向学生贯穿这些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