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药蚯蚓 2024-07-31 05:14:03 南胜吾乡吾土林清和13400933048挖掘南胜的人文历史,展示、宣传、推广美丽家乡! 亲爱的读者朋友,上图中的植物你可认识?知道用闽南话怎么称呼它?估计90后之后的没几个能叫出它的土名:苦猫(学名:蓼,一种多生长在村前屋后或田野之中的草本植物,整个植枝带有辛辣味),另外有一种蓼开的花是红色的,叫:麦猫。它比较没有辣味,嫩苗甚至可以喂猪。 “苦猫”这种草以前是极其常见的,现在倒是很罕见了,因为它,我有着一段特殊的回忆,所以一直在有意地寻找这种植物,不曾想却苦寻无果,再难觅其芳踪。欣喜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近日无意间在新庙组的大埕边角发现了它。 君要问:不就再普通不过的“苦猫”吗?有什么值得你挂念的?不急,且听老生慢慢道来。记得在我读小学中高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们开始兴起了药蚯蚓的行当。蚯蚓在中药里称为:地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便有人专门在收购蚯蚓干。母亲及村里的妇女们每年在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时,总会忙碌地奔波着药蚯蚓,以卖点钱贴补家用。 蚯蚓怎么药呢?首先得买回茶箍(油茶籽榨油后,压成大圆饼状的渣料),然后再割来“苦猫”,那适量的茶箍放在石舂臼里先舂碎,然后放入“苦猫”一起和着舂成碎末状,这样药蚯蚓的药料就备好了。把药料用小袋子或小桶装着,挑起平时浇菜的水桶,就可以出发药蚯蚓了。 找到合适的地方,把药料抓一些放到水桶内,再舀水冲兑搅拌之后,直接泼到地面,等药水渗入地里,过了一会儿,大大小小的蚯蚓便这儿一条那儿一条地从地里钻出来,这时候就可以手到擒来,逐一把蚯蚓抓起丢到桶里去。要是碰上蚯蚓多的地儿,无须多长时间蚯蚓便可以装满一桶了。要是运气不好,也许大半天也药不了多少蚯蚓的。当然,按母亲的说法说,不是靠运气的,得学会观察地面,从地面状况是可以知道一块地有没有蚯蚓的。至于如何观察,我就没探听仔细了。反正,母亲是村里的药蚯蚓好手,经常药得最多的蚯蚓。 蚯蚓抓回家后,一般得全家动员对蚯蚓进行剪、洗、晾的一系列工作。剪蚯蚓一般都是在村前的溪边竹林里,让蚯蚓拌着沙子再剪才不会滑溜。往往是父亲帮忙着母亲剪蚯蚓(就是把蚯蚓用剪刀剪破躯体),我则负责端着畚箕装着的蚯蚓到溪水中淘洗,洗掉杂质,然后提回家,弟弟们就得帮忙着把蚯蚓一条条地晾到竹竿上。 等到蚯蚓都晾完,常常是前胸贴后背的,饿得头昏眼花,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母亲更辛苦,每天她得在凌晨4点多就起床,挥舞着十来斤重得木杵舂打药料,然后出门去药蚯蚓,回来还得干许多的活儿。村里的其他妇女们也都在凌晨那个点先后起床,然后整个村里捶打石臼的砰砰声便此起彼伏,一段时间里,整个溪东村的妇女们真的是:闻鸡起舞,千门万户捣杵声。 每天吃过午饭休息片刻后,母亲和村里的妇女们便得拿起蛇皮袋,或走路或骑自行车去割第二天要用的“苦猫”了。起初,在村里附近就可以割到,慢慢地附近割完了,就必须得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割。割“苦猫”也很辛苦,因为不知道哪里有,得去寻找,有时候须得跑到老远得地方才能割到或多或少得“苦猫”。 最高兴的是收购蚯蚓的来了,一喊:收蚯蚓了。各家各户的妇女们便提着大包小袋的蚯蚓干来买,当蚯蚓干换成或多或少的人民币时,每个人脸上都漾着笑意。 如今,人们已多年没有药蚯蚓了,那千门万户的捣杵声再也不曾响起,它已于人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赞 (0) 相关推荐 印度公牛在街头横冲直撞,一位母亲丢下婴儿命悬一线 这是唐宁街上的猫第613篇原创文章 作者:唐宁猫 来源 |唐宁街上的猫(ID:tangningmao) 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布尔辛帕利市,一群人正在街头举行游行,边走边敲鼓.一头愤怒的公牛突然冲向了游行 ... 陆文三 | 水月庵里写春秋(53) 53 有一天,我翻开<六十年散文选介>来读,当读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我"怀疑阿长谋害了" ... 农村老人用旧毛线织炕毯,7丈长6天完工,感叹年轻妇女无人会 织布是一项传统的老手艺,经济匮乏的年代,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母亲油灯下"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还回响在60.70后的耳畔,但转瞬间,母亲已年迈,家里的织布机也不知所踪,母亲织布的场景 ... 漫画:一个中年妇女的哲学日常 (10) ⌛️ 我很向往原始社会 我害怕用电的东西 超过一个按钮的设备 都是尖端科技- ⌛️ 在鞋里贴了暖贴 然后在开空调的公交车上 人们看到一个好像 急着去厕所的妇女- 在跳钢管舞- ⌛️ 每次去超市买东西 ... 那些事儿丨文雪梅:我的党员母亲 我的母亲是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也是名共产党员,已有几十年党龄. 我小时候,母亲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临近"三八"妇女节,村里给几位生活贫困的妇女买了节日慰问品,一盒护肤品和一条毛巾 ... 芙蓉·小说丨陈有膑:去牛眼镇的日子 去牛眼镇的日子 文/陈有膑 人们赶到河边时,看见草丛上只放着一只红色塑料桶和一根渔竿.河面宽阔.平静,漂浮的树枝和潜水搜寻的村民,不时卷动着细微的浪花.江岸上,不断有人从水里爬上来,又有人跳下水去. ... 远方的家 作者:张东晓 应是昨天刚下过雨的缘故,今晨的天空特别的明亮.倚在栏杆上,向远处凝望,大大小小的山峰清晰可见.山峰与山峰之间填充着浓郁的.石化的绿,并由之勾勒出一条完美的曲线,宛若睡美人.随着视线的移动 ... 白先勇小说评介|如烟往事里的失路之悲——《骨灰》随感 文/王沐雨 (作品:<骨灰>,白先勇 著,收录于<纽约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此身虽在堪惊!"鼎立表伯的叹息里,透出这个老人历经劫难后 ... 那些年的如“烟”往事 那些年的如"烟"往事 刘述涛 有些老行当,在我有记忆开始就已经在这个世上消失了,比如三姑六婆 ...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歌> 释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 袁隆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聊聊这位当代神农的如烟往事 作者:山佳 高考报志愿,班上同学不约而同都远离带"农"的院校.班主任老师很不解,又不是让你们扛着锄头上地,至于吗? 怎么不至于?那时的我们,都认为上一个带"农&q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二十集) 刘尽荣老汉有五十多岁了,也是本地人.他儿女都成家了,和老伴俩人一起生活.他家离我们这个煤矿也就二三里地.刘老汉是矿上的保安队长,他模样长得很凶,成天黑着个脸,就像谁欠了他几斗粮食似的.人们都对他敬而远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十九集) 王老二是商都西井子的人,在矿上跟我是邻居.他那年三十二岁,小伙长得挺帅.媳妇名叫小女,性格温柔,长得也挺漂亮.他们只有一个儿子,那年己经五岁了.王老二自己没买骡子,给副矿长家赶骡子了.他也不是买不起,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十八集) 那个偷骡子的家伙被警察带走以后,大家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消息.王大娘还担心警察来跟他家要钱了.半年后,我们才打听到那个贼早已被放走了.人们都非常气愤:"怪不得偷骡子贼越来越猖狂,现在都改成明抢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十七集) 说起偷骡子贼,人们都恨得牙痒痒.那会儿不管是当地的还是外地人,差不多每家都养两三条骡子,当官的人家养十多条了.别的牲口干不了这个活儿,它们胆子小又没骡子有劲.那几年大同周边市县的骡子快让这里的人给买绝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十六集) 她也想回娘家去,可她知道父亲是不会为自己做主的,而是会把她押送回来的.所以她绝对不能回去.可人海茫茫,她该上哪去呀?她常听人们说大同是个好地方,人们都去那儿打工挣钱了.于是她就买了张火车票,到了大同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