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二三事

你说,“写得真好!”,心下就是一朵花开的感觉,说不上来的那种美好的感觉,一层又一层地氤氲而开。喜欢胭脂洇水这个词,其实是更喜欢这种感觉,所有的美好,一层层洇开,如时光一寸寸展颜美好!写得好与不好,只是一直在这条路上蹒跚而行,是希望有一天,真的能够达到好的境界,是苦心浇灌的花,兀自而开,兀自美好!你又说,“怎么样才能写得好?”你看,好还未达到,如何好一定是在好之后才敢谈的,可我一向真诚,真诚到浅薄,即使只有一瓢水,也要倾尽所有,把那一瓢水,奉献给大家。

一.欢喜心到执拗

喜欢所有和文字有关的东西。虽然有时候觉得一幅画很直接地就表现出了某种东西,可是它远不如文字深邃,那些美好,需要自己去体会。因为喜欢,所以又学了它,学过之后,那种喜欢就又深一层了。老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说还没摸出门道,但是也觉得不是为了凑热闹附风雅去喜欢,有一种喜欢,是深入骨髓的,舍了它,就会有种魂不守舍的,魂魄离散的感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没地方种,换成书吧。手里少了一本书,心下就不安宁了。逮着一切的机会多看多读,就像胡乱吃下的饭菜,以为已经消化了,可是不知不觉地就成了支撑自我的营养了。等到自己要用的时候,那些话语,就随意地流淌出来了。有时候想到一句话,觉得这样的话这么表达,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可是偶尔会翻书,看到原来这句话是属于大家的名篇佳句,差点儿窃功了,可是又觉得还是这样的话最贴切,也就不管是谁先说的了,用的恰当就好。

说到热爱,有一个事例,常常是我在想起来时就心生敬意。老娘年轻的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家里也没有什么钱,医生告诉她不用治了,治不好。她常常看着她的一双儿女哭泣,觉得如果这样,孩子太苦了,一岁两岁的孩子,如何拉扯大。所以在从医院回家之后,但凡能够打听到的偏方来者不拒,不管难吃难咽,都把它吞下去,而且有一种执念在支撑着她,“活着,孩子就有妈!”后来她竟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且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壮。常常想,救命的不是偏方验方,而是她自己求生的执念,活着!如果我们对于一种东西,一种事务的热爱,达到了痴狂执拗的地步,怎么会不成功?“天才都是疯子”,就是因为他的热爱达到了痴狂的地步,所以才会有出众的成绩。热爱时最好的老师,对于写作也是如此,内心深处的喜欢热爱,才能让人以苦为乐,在这条道具上越走越远。

(二)写,不停地写

写作,是一种艰难的工作。水到渠成,行云流水,只是一方面,而且还极其少见,更多的时候,是端坐于桌前,对着纸笔发呆,一个字也写不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抓耳挠腮,不知道写啥,怎么写。但是绝对不能纵容自己,写不出那就不写了。如果孩子告诉你不会做作页,不愿意做了,做家长的,一般是不会放弃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述厉害,分析原因,查缺补漏,请教老师,旁问同学,只有一个目的,把它弄会弄懂。人都是有惰性的,趋利避害,一旦不会写写不出,就纵容自己不去写的话,一天不想写,两天不想写,一个星期之后,就基本上不愿意下笔了,一个月之后,就再也拾不起笔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驴子拉磨,一圈圈地转,貌似没有什么成绩,但是只要拉的时间够长,麦子就可以碾成面粉。每天写一点点,时间长了,也是不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有了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有变化的。可能自己感觉不到,但是将自己几年前写的东西再作对比,就会发现不知不觉间,隐了那些青涩与棱角,展现出珠圆玉润的内涵。就像我们自己,看自己的一天天,似乎也没有变化,但是也一天天变老了,再回头看老照片,蓦然惊觉,原来自己也曾年轻。书写与作画一样,在那种点滴的坚持与积累中,得见工夫。

(三)触类旁通,找己所长

武林有门派,但是文学没有。可是武林的集大成者,也往往是集各家所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的,从来都没有一个武林高手是亦步亦趋跟着师傅,而自己不去琢磨体悟的。厚积薄发,博采众长,触类旁通,自成一体,这样子,才算学活学通。况且文学要表达的,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即使是想象力,它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生发而来的,所以人们往往在写自己熟悉的人,事,领域时,才可以扑捉到它的神,才能有传神之笔。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出生于一个普通乡村牧师家庭,终身未婚,一生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度过。这相对狭小的空间和交际圈子按说没有什么可写的,可是恰恰给她提供了创作素材,正如她在书信中提到的:“这正是我生活中的乐趣。——描绘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正合适。”

再比如,俞文豹《吹剑录》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也是体现出了二人的写作风格的不同。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环境,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只有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慢慢摸索。

根壮才能叶茂。如果古典文学素养的根深,语言表达的叶当然就茂盛了。所以,从古诗文开始,厚积累,慢开枝,盛花叶!

2018.10.20晚            郭江妮

(0)

相关推荐

  • 夏秋实丨点一盏心灯

    孩子特别怕黑,怕走夜路,母亲说,是小孩子十八岁之前肝胆等一切都未长齐的原因. 前一段小区不知道哪里出了毛病,楼道灯都不亮了,孩子晚上自修课结束回来已经是很晚,我怕孩子回来害怕,有时候去接一下,实在忙了 ...

  • 亚凌家庭小小说:没吃过的好东西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散文集<回眸 ...

  • 悦生活•写作的三个秘密

    凌云树:越来越喜欢回想过去,过往的事情如同生出了翅膀,飞进了我的脑海,历历在目,越发清晰,以为是自己变老的缘故,原来是自己更懂生活了. 我一直算是很喜欢写作的那么一个人,个人感觉写东西是会上瘾的一件事 ...

  • 这两天的事

    这两天的事 写下这句话,忽然知道这算是为自己出了个难题. 虽然,说的话可长可短,但这首先要看说怎样的话.这里的话不是聊天,当然,把聊天的意思宽泛些,说聊天也未尝不可.但我习惯把自己在这里(这里有一个特 ...

  • ​关于写作的二三事

    我始终敬畏文字,并愿意为了文字付出时间,在我看来,文字能传递温度.内涵.情绪.能量,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竭尽所能将这些用文字表达出来. 文字能搭建起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甚至丝毫不比我们生活中的这个差. ...

  • 他被十几个咸中学生选为写作素材——华州左书达人李文明二三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左书达人李文明二三事 作者 秦获幸 上一篇散记介绍了李文明的基本情况,本文特辑李文明在学艺路上的贵人相助和趣闻,和各位共享. 左书达人李文明 苏秦激友的故事通 ...

  • 【心智美,因写作】张沐昀||初中生活二三事

    心智美,因写作. 本期小作家:张沐昀 名师导写:涂惜君 [本期训练重点]如何叙事 [写作技巧]记事类记叙文的着眼点在于展现事件过程,反映事件的本质与意义.写好这类文章,应该以描述事件为中心,至于写人.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写作初期时的回忆

    回忆写作二.三事--写作初期时的回忆 梁德新 祖国改革开放后,文艺界春光明媚,政府鼓励作家积极创作,文艺刊物逐年增多.为圆"作家梦",我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向报刊投稿.经常练笔对我日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家里人帮助我写作

    梁德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居住在梅县松口镇.那时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维持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是工资.为改善生活,二十世纪八十代我把照像.维修家用电器和修理录音机.黑白电视机为第二职业.妻子是教师做家教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我的写作简述

    回忆写作二.三事--我的写作简述 梁德新 (接上回)几年前国家取消作家终身制后,广东省每年能享受政府创作经费,脱产写作的只有六十多人.各级作家协会帮助作家创作.出书,作家出书靠自筹资金.据我所知梅州的 ...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 民间医生二三事(高手在民间!治病需要灵感!)

    导读: 作者在基层业医已近四十年了,现退休赋闲在家,偶尔回忆起个别医事,作为闲话故事记录.文中的机构和人名均为化名虚构,病证和方剂则是真的,但每个人的病情都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请勿对号治疗. 痢疾 鲁 ...

  • 坪村知青二三事(欧阳兆福)

    中国知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66年-1976年10年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国有17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到边疆去军垦拓荒:到草原牧马放羊:到农场植树耕田.到祖国最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