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扬唬,惢岁,年限
皖北解词︱扬唬,惢岁,年限
扬唬
方言读音:yāng hu
简明释义:脾气不好的人“厉害”别人。
这个“扬唬”,早在两个月前,就收进我解释的计划中了。但一直没能写出来。呵呵。我“扬唬”不起来。
有人天生一个怪脾气,跟人说话,常常要高声斥责别人,弄得人家下不来台。还有的人或许本来正处于烦不胜烦的状态,这时候如果有人“干扰”了他,他也会对人家“厉害”,一句话能把人家冲到南墙上。这样的斥责和“厉害”,颍淮人就称之为“扬唬”:言语之间,太过张扬,用没有好气的大声吓唬人。
这其中,尤以父母“扬唬”自己的孩子,最为突出。有的孩子,在自己爹妈面前,能温顺得小猫一般,大气都不敢出。
颍淮本为良善之地,颍淮人本是温良之人。按说,这里的人,跟“扬唬”沾不上边的。但旧时,不少地方,都有少许较为“知名”的“扬唬”人。细究起来,除了性格脾性的缘由外,贫穷恐怕是致人“扬唬”的关键因素。老话说,饥寒起盗心。事实上,饥寒最容易引发的,还是改变人的性格。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熬长了,脾气再好的人,都难免“性格分裂”。一个佐证是,走上致富大道的颍淮人,如今很难见到“扬唬”的人了;“扬唬”这个词,也不知不觉间在“隐身”于历史深处。
惢岁
方言读音:suó sui
简明释义:一家人平平安安,过日子顺顺当当。
这个“惢岁”,跟很多颍淮话一样,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可能会感到陌生,或者似乎根本就没听说过。
我把这个词写作“惢岁”,其实也是吃不准的。查了字典,才敢这么写。“惢”,有善的意思,而且古代也同“蕊”。我想,这应该就是颍淮人的“惢岁”。
旧时颍淮人口中,所谓“惢岁”,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过日子顺顺当当。反之,一家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接二连三地生病,或者家庭成员中连出事、“事赶事”,就叫“不惢岁”。往往,这家人中的老者,就会愁得茶饭不思,整天唉声叹气,念念不忘求神拜佛,祈求家运能“惢岁”起来。
一般,上年纪的人常常用这个词。因为念了书,有了普通话的底子,以及基本的科学常识,年轻人的日常话语中,通常不见它的踪影。很多过去的颍淮方言,其实都是这样的命运:它只存在于老人们不经意的流露,而在大众的话语体系中,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们也将随我们的祖辈父辈一样,离我们越来越远,直至一片茫然,尘封于历史深处的某个角落。
我的这个方言系列,不过是把它们“定格”在这个角落。如果有人从这里,能在心中泛起一阵涟漪,也许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年限
方言读音:niān xian
简明释义:过年的那一段时间。
2015年1月底开始,连续一个星期的雨雪天气。此时,母亲尊医嘱再次到医院住院。看着窗外飘散着的雪花,同病室的几位老人,都说,“看来,要干冬湿年限了。”
这个时候,距离2015年的春节,已不足20天。所谓进了腊月都是年。普通的颍淮人,已开始筹办年货,正做着过年的准备。“干冬”,是说入冬以来雨雪稀少;“湿年限”,是说过年的时候,可能要稀泥滑塌了。这都是旧时颍淮人常说的话。
其中的那个“年限”中,“限”,颍淮人读轻声,体现了这里人们细声慢语的语言习惯,而没有了限制、限度的生硬。
关于“年限”,有人以为应是“年猃”——年是一种怪兽,或者“年闲”——这是一年中人最清闲的时段,等等,而不可能是“年限”。而在笔者看来,这个词只能是“年限”:颍淮人的表述中,它指的就是过年的那一段时间——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初五,或者十五,抑或把起始的时间前移到腊月腊八,似乎也是可以的。
总之,“年限”就是一个时间刻度,既有时间的精确性,又具有显而易见的模糊性。某种意义上,“年限”的模糊性特征,可能也折射了颍淮大地久远的农耕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