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名人故居丨都锦生旧居
杭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名人客寓或定居,留下了许多故居(旧居)。这些故居((旧居)既是杭州传统建筑、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缩影,更是杭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将陆续为大家介绍西湖边的名人建筑(旧居)。
都锦生旧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茅家埠村,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都锦生(1897—1943年),字鲁滨,浙江杭州人。1919年,都锦生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工作。在此期间,他织出了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他在茅家埠家门口挂上了“都锦生丝织厂”的招牌,开工织造,首创丝织风景、人物图像、美术图案等产品。次年在湖滨设门市部。1926年,他在艮山门外购地10多亩,建造木结构新厂房,扩大生产。1926年,都锦生丝织厂织出的丝织风景画《宫妃夜游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都锦生经常去各地考察。1928年至1929年间,都锦生东渡日本考察取经,并购得一台法国产的纯铁电力织机,参照法国制的棉丝风景画,研制出油画感极强的“北海白塔”等棉织画。1929年,在全国性的西湖博览会上,都锦生丝织厂代表杭州市参加特产交流,其产品被评定为“特种丝织品”。
自办厂后的10多年里,他又兴建了第二工场和第三工场,到1931年,营业所已遍及上海、南京、汉口、北平(现北京)、广州、香港等大城市。在此期间,都锦生丝织厂的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被誉为“天上云霞,地上鲜花,中国工艺品的一朵奇葩”。
“七七事变”爆发后,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停工。1939年,杭州艮山门外的厂房及所有设备全部被日寇烧毁。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后,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停产,加之各地营业所先后被日机炸毁、日寇捣毁,都锦生悲愤交集,于1943年在上海突发脑溢血去世。1956年,都锦生丝织厂迁至铜元路(今凤起路),曾更名为“东方红丝织厂”和“杭州织锦厂”,后复旧名。
说回都锦生旧居,现楼前空地就是当年都家老屋的宅基地,都锦生立业后,便拆除老宅辟为庭院,在后面盖了新楼,20世纪30年代中期,此屋竣工。
随着时间的流逝,庭院废弃,屋宇破旧,2003年,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作为杨公堤景区三十六个历史文化景观之一的都锦生旧居得到了全面修复,并开放为纪念馆。现馆由祖居、展卖厅、作坊、纪念室等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
祖居为当年留存建筑,为一幢二层砖木结构四坡顶楼房,坐北朝南,矩形平面,占地215平方米。其下筑台基,四开间,一、二层设前檐廊,廊柱圆形,下为鼓形柱顶石。二层廊柱间设镂花铸铁栏杆。一、二层立面门窗样式相同,西尽间采用隔扇,其余三间开一樘隔扇、三樘槛窗,槛窗下为白色槛墙。楼房周围为绿篱环绕的庭院,前庭后池,南北通风。
如今的都锦生旧居,已经成为杭州丝织业历史发展的实物例证,对纪念都锦生这位民族实业家也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