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书局胡同:聊聊旧书业的新鲜事
转自大河客户端20191107
他有120吨旧书,搬家一次拉了41车
张丛博
在网络旧书界,胡同是最早的一批人,孔夫子旧书网第一家店是他开的。孔网后来火了,他却早已卖掉股份出来创办了“布衣书局”。
贩书18年,线上线下折腾了几个来回,同时期的旧书商一个个发达了,胡同还是常为资金流水不足,向书友们发帖借钱。朋友调侃他“作男”,他则自比“唐吉坷德”,解释道:“我做的不是书店,是实验。”
问及开书店的经验,胡同会幽默地自嘲:“怎么开好书店我经验不足,但我可以告诉你开一个书店最不该做什么。”
2002年1月,胡同在天涯论坛发帖,宣告当了虚拟的“布衣书局”老板。贴文里说:“我决定替我的书都找个婆家,在春节前的一个月里都把她们嫁出去,不过我是要收彩礼钱的。”
在胡同总结的经验里,最大的教训是合理控制库存。2017年12月,他将布衣书局的积书从北京郊区迁往河北廊坊的仓库,满满拉了41车,总重量超过120吨。
这次和郑州书友们交流中,他撩起布衣白衫,取出腰里别着的一串仓库钥匙,哗啦啦地响,“十多年,我都在为房东打工。”
布衣书局的标识,是一个人拉了一板车书,这是胡同生动的写照。但这次带来的帆布袋图案却是一辆空板车,他笑着解释:“这是美好的愿望,希望书都能卖光!”
相比一路艰辛,胡同感受更深的是成就感,“我觉得自己对社会最大贡献是,布衣书局18年没有倒,还真实解决了十几个员工的就业问题。”他不喜欢有的书店人总是唉声叹气的状态,“所有问题都是经营者的问题,不能怪行业。”
“收获最多的不是金钱是朋友。”胡同坦言,每一次求助,没有抵押,朋友们也愿意借钱,这种信任让他感动,并享受这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虚幻。
都是什么人在卖书?胡同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梳理:搬家了处理筛选后的书,出国了处理带不走的书,退休了处理办公室里的旧书,去世了处理相伴了一辈子的书。其中,量最大的是书的主人去世。
“中国人敬惜字纸的观念,在今天其实也没有变,家里的旧书,大部分读书人轻易不扔,卖家具什么的不觉得纠结,就这个书,在地上堆着也不卖,人不死哪能卖书啊!”胡同说。
“屋里除了书架之外,只有桌椅板凳等必要生活用品,其他什么都没有,很单纯的学者。”胡同说,卖旧书有一件幸福事,就是能见到少年时代仰慕的人,还愿意把读过的书交给他。
到学者家里接收旧书时,胡同常能感受到先生们表情和呼吸,都有不同往常的变化,“那是真的心疼啊,忍痛淘汰,不是钱的问题,书是和生命发生关系的,是过去一本本买回来的。”
胡同做的事情,是将旧书有尊严地卖出去,让它们寻找到需要的新主人,而不是在某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生虫、发霉。
这样的结局,胡同心中有几分悲凉,他说:“以后我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去跟很多人谈,卖书不是错,你应该选择在你有能力控制的时候,至少用不到与你生命没有那么密切相关的书,处理掉。”
两年前,胡同帮助北京一位70岁老先生代拍了一批民国旧书。书主人是老先生的父亲,父亲去世后,母亲做主把这些书给了他们兄弟俩。数十年后,老先生觉得这些书长期在家闲置不如重新给有用的人,就联络了胡同
胡同发现这些民国旧书品相很好,专门为书主人王子泉拟了小传,买书人得以知道原主人是一位开汽车配件的工人家庭。
为不出名的普通读书人拟小传,在胡同看来,让买书人知道这个书的前一任的主人是个什么人有意义,对前一任也是一种尊重,对家人来说就比较温暖。“儿子觉得父亲的书被很多重视的人拿走,知道这个是王子泉的旧藏,这个事的意义对他比钱的意义更大。”
经典书籍是时光淘洗留下来的,当书籍从一手到二手,便历经了第一次淘洗过程。
胡同说,旧书市场的价值规律,与新书市场几乎完全相反。“不走销量的书在未来有价值,大众市场不俏可能小众市场俏,畅销书哪怕前边卖了几百上千万册,在二手书市场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一些当年卖不动的库存书,却可能会在二手市场迎来'第二春’。”
还有一个现象是,过去二手市场值钱的书现在不值钱了。这一类书主要是提供知识内容,在没有电子书的时代,如果不买就不知道内容,但现在已被各种数据库收录其中。
人们喜欢问卖书人,这么多书你都看过吗?“看书皮的时候更多,天天卖书的人,很难有时间阅读。随便翻翻,绝大多数的书是不需要深读的。”胡同坦言,过去有一万本书是还能认识每一本书,现在摸一摸每一本书几乎成了奢望。
在这个网红旅游景点,常有漂亮女孩来书店只是为了拍照。5年前曾说过“要警惕逛书店的兴致远远胜过了淘书的乐趣”的胡同,现在的心态变得平和了,“附庸风雅总比附庸低俗要好。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哪怕去书店作作秀也是好的,这说明心里敬重书籍,有亲近好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