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苑】洪信明:​上梁(散文)

【浙江文苑】推送

上 梁

文/洪信明

在农村,造房子算得上是人生一件最大的盛事,而上梁又是造新房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所以百姓都把上梁看得很重,需要操办一场热闹的“上梁酒”,来庆祝新房的落成。

所谓十里不同俗,在我们于潜千洪乡,村民大都系清末民初时期从上八府或安徽等地迁徏而来,所以当地风俗就串杂着各地的习惯。比如杨洪以里大都是安庆人,所以习俗较偏向徽派,而我们平渡村上八府人占多数,所以风俗就较偏向上八府。

上梁第一件事当然是请阴第先生挑上一个黄道吉日。吉日临近,主家须早早安排帮工提前到山上找寻可作栋梁的上乘木材。

栋梁作为房子的脊柱,是整栋房的灵魂,选材当然马虎不得。栋梁首选是杉木,而且须选有旁枝的杉木,意为发子发孙,忌用单根的,单根意为独苗,不利市。

选材一般都喜欢阳山的杉木,阳山的树份量轻,便以搬运。因为栋梁树砍倒后树身不能落地,落地意味着“落第”,阴山的树水分多,所以除非不得已,一般都不选阴山的树。既然不能落地,那么砍树就需要一点窍门,树必须向两边倒,而且要看好方向,使树倒下时能有小树之类的支撑,确保树身不落地。树砍倒锯成所需长度后,再用红绳绑上一枝杉树杪,还有扁柏树枝,取意万年长青。

树弄走后,主家会封上一个红包放在树蔀头,因为这都棵树是别人山上的树。

我们这里作兴偷栋梁。这个习俗可能是从“偷梁换柱”这个成语里演化来的吧,而被偷的树木主人还不能生气,人家都封了红包了,当然不能生气了。

栋梁抬到家后,放到早已备好的“三脚马”上,木工师傅手脚麻利地刨去树皮,再裹上红布绿布。红布绿布须娘家舅佬所买,娘亲舅大嘛,这压轴的理当由娘舅买。红布绿布上还要钉上铜钱,现代铜钱不好找,一般改作五角硬币。

一切准备妥当,栋梁就由主家当家的夫妻二人抬起,到楼上准备上梁。

重头戏开始,当然更要讲究点仪式感,一般泥工师傅站在大手边,木工站在小手边,所谓“泥师木匠”,以泥师为大。以前的匠人还要唱上梁歌:众班师傅听号令,众位朋友要齐心,左边先上好,下代儿孙做阁老;右边也上好,下代儿孙戴纱帽。

然后木匠师傅提起果篮准备抛果,这抛果的第一抛必须抛给主家。只见主家俩夫妻提着早已备好被面,接住师傅抛来的果子,麻利地一裹,就欢欢喜喜地退至一旁,等着看亲朋邻居们抢果子的热闹场面。

上梁的果子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寓意为“种子”,其它还有馒头、糖果类,还有零钱也必不可少。这些果篮一般多由亲朋好友送来。抛梁开始了,伴随着鞭炮的响声,木匠边抛边唱:“馒头抛到东,代代儿孙做国公;馒头抛到南,代代儿孙是王男;馒头抛到西,生下女儿做贵妃;馒头抛到北,生下儿女成豪杰。”然后又把果子向四面抛去,接着唱:“抛梁抛得高,子子孙孙戴官帽;抛梁抛得远,家家户户都团圆;抛梁抛得近,男女老小得金银;四面八方一齐抛,大家越抢越会发。”

果子抛完后,木匠的大师傅还要从梁上走过,俗称“踏梁”,意为四平八稳,顺顺当当。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木匠已基本不会唱“上梁歌”了,大不了说上几句诸如“东家上梁,大吉大利”之类的利市话,利市话说过后,东家会给泥师木匠分别封上红包,至此,上梁仪式,告一段落,宾客们就坐等一场美妙的盛宴开始。

作者简介:洪信明,男,浙江杭州人。乡土文学社浙江分站站长。杭州市临安区作协会员,《关东美文》杂志签约作家。诗歌散文发表于《今日临安》《北国作家》《山东散文》《山东诗歌》《北方诗歌》《关东美文》《今古传奇》《乡土文学》等多家报刊杂志及各网络平台。

责任编辑:沈丽萍

排版编辑:丁  村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散文组长 施静云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