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二)——梁惠王章句上(1-2)
一、梁惠王章句上
1.何必曰利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shì)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shì)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yàn)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前319),名(yīng)罃,“惠”是他死后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2)叟:对老人的尊称。
(3)亦:只。
(4)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百姓。
(5)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6)弑:古时候以下杀上,以卑杀尊,以臣杀君叫“弑”。
(7)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8)苟为:如果真是。
(9)不夺不餍:“夺”,篡夺;“餍”,满足。
(10)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参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劳、千里奔波而来,有什么高见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开口就谈利益呢?只要讲仁义(爱人利物、施德推恩)就行了。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们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那一般士人和百姓都说,'怎样才能对我自己有利?’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地交相索取,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夺位弑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夺位弑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万辆兵车的国家中,他就拥有千辆,在千辆兵车的国家中,他就拥有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可是,如果本末倒置,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么不去弑君夺位,他们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爱”却抛弃父母的人,也没有重“道义”却怠慢君王的人。我看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讲'利益’呢?”
【解说】
战国和春秋一样,全中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趋势是通过兼并战争而逐步走向统一。春秋时全华夏共有一百多个国家,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几国。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战国初也曾称雄一时,但不久即走向衰亡。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后来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仪渠,南面有巴蜀和闽、越,至秦统一,已多与汉民族融合。
本篇作为《孟子》的首章,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本篇提出的“义利之辩”对后世影响颇深。孟子即在此时接受了孔子“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并带着这些思想游历各国,希望各国能推行“仁”道、王道,寻求最佳行为方式,减少战争,使人民能安居乐业。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乃是一个行道的机会,因往见之。梁惠王作为七雄之一的魏国国君,当时的处境十分不妙,“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一连串的失败使魏国国势大衰,梁惠王急于报仇,急于雪耻,急于使国家强大起来,所以直截了当地问“利”。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这是人君君国子民,立纲陈纪的大道理。既讲求利之害,又说仁义未尝不利。并总结仁义可遏人欲之横流,存理于既灭,其有功于世道大矣。孟子告诉他:富国强兵、征战夺地仅是政治上的小利,且不持久。只有讲求仁义,才是政治上没有副作用的根本之策。孟子认为,“仁义”包含了富国强兵等小利;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和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利益就在其中。孟子的思想与惠王当时的心情无疑是极不相符的。
一、梁惠王章句上
2.与民偕乐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jí)亟,庶民子来。王在灵(yòu)囿,(yōu)麀鹿攸伏,(yōu)麀鹿(zhuó)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wū)于(rèn)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mí)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1)《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2)经始:开始规划营造。
(3)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4)攻:治,工作,建造。
(5)不日:不几天。
(6)经始勿亟:文王的言语,是说建台本来不着急。“亟”,急。
(7)庶民子来: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更卖力的意思。
(8)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9)麀鹿:母鹿;
(10)攸:同“所”。
(11)濯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12)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13)灵沼:池名。
(14)于:赞叹词;
(15)轫:满。
(16)《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17)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18)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参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边欣赏着鸟兽,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享受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纵使拥有这些,也无法真正享受这种快乐。(怎么这样说呢?我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史实为例来说明吧,)《诗经·大雅·灵台》中说:'开始规划建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百姓齐努力,很快便落成。王说不着急,百姓更卖力。王游鹿苑中,母鹿正安逸。母鹿光润肥大,白鸟毛丰身洁。王游灵沼上,满池鱼欢跳。’(这一段诗足以证明)周文王虽然用了百姓的力量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还以那里有许多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而快乐。就因为他肯与民同乐,所以他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夏桀却恰恰相反,百姓怨恨他,他却自比太阳,说:'太阳什么时候毁灭,我才什么时候死亡。’)《尚书·汤誓》中便记载着百姓的哀歌:'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解说】
上次谈话似乎是不欢而散,但梁惠王不服气,所以第二次会见孟子时,故意到池塘边来,似乎要炫耀一下自己优裕的生活方式,并且还有讥讽孟子生活贫困而空有理想之意。而孟子却从骨子里瞧不起他!
本篇中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他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例举周文王在小邦周时,实行的是“富家裕民”的政策,很受广大人民拥护,小邦周因此而很快富强起来,所以当周文王被商纣王关了七年监狱而放回来后,为了隐蔽自己报仇血恨的行动,佯装沉迷酒色而修建灵台池沼时,人民百姓踊跃参与修建,而周文王亦是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的。夏桀却因为残暴地对待人民而终被推翻,死无葬身之地。这就是因为周文王懂得“中庸”之道,懂得寻求最佳行为方式。而夏桀、商纣等不懂得“中庸”之道,不懂得寻求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体恤民情的领导者,做到与民同乐,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
纵观古今,夏桀、商纣、隋炀帝之辈为了享受快乐。贪婪残暴、穷奢极欲的独裁者,不顾人民死活,不能与民同乐,结果是民怨沸腾,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真正的舒心与快乐。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它是精神问题,而不是物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