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农和包子店老板
我家院子外有家包子店,做的梅菜肉包味道很好,我是死认这款的,大家都知道,我因为喜欢半夜写东西,通常不起早,估计和我同样爱这款的也多,所以很难得吃到他家这口味。
每次没了的时候,老板总是很热情的说,三鲜的还有,来两个不?说老实话,我特别不喜欢这老板,你卖力的热情我不需要,我需要梅菜肉包。起初我跟他说你不能多做那么二三十个梅菜肉包?三鲜的下午还有,梅菜的基本上早上就没了,应该调整一下比例。
老板却说,梅菜肉包有时候也会多出来。我说你三鲜的每天都卖到下午,梅菜肉包有几天能卖到下午?我基本上买不到。老板说,总不能因为你一个人调整,你就不能选别款?我无语,他只是找理由拒绝改变而已。他的包子利润应该较高,以我的肚皮如果他确保供应一年至少给他贡献200元。
说穿了这老板不是个会做生意的,他大概以为人家不卖梅菜肉包就一定买别款,这腔调跟市长似的。但我只是个顾客,我不能逃离这个城市但可以选择别家的早点。市长也是猪,如果有选票,你以为这样说话还能继续干么?呸!
然而有些菇农有时候也和包子店老板很像。
我在某地提供咨询服务多年,连续讲了三年要他们选择菌种得买那些死不降价的,但是,没人听。然后这几年,事故不断,终于在去年冬天的产季,有几位开始买高价菌种,最近我去那地方的时候,主管领导说,这些人终于认识到买高价菌种还是不吃亏的了。
按说菇农的改变我应该很高兴,但实际上我高兴不起来。如果他们三年前听我的,岂不是早就改善甚多?那也相当于我给他们的咨询效果更好啊,这不是埋没我的功劳么?所以,我还是老实不客气的在咨询会上痛批了一顿。
这些包子店老板类型的菇农,其实比例是不少的,总而言之就是不懂科学还拒绝改变,理由总是有,最常见的是:我不能判别你的意见对错,我感觉现在挺好之类。
这种现象不局限地域,不局限菇种,这种菇农的共同特点是:好骗,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慢,计较投入不计算产出。
比如在东北搞黑木耳的,很多就觉得一袋就出那么些耳子,其实是因为群体性问题,很少高产特例,而往往是问题掩盖了错误。所以在东北卖药的特别有市场,因为东北黑木耳市场一直不错,只要不坏袋就赚钱。可是坏袋的原因,据我了解主要是因为技术和条件方面的问题,但卖药的人总是宣扬药物绝招,这种投其所好的宣传效果上佳。
我们知道,药物不外乎抑菌杀虫,抑菌的肯定也影响食用菌,只不过食用菌菌丝强大不被杀死而已,不死不等于健康,实际上食用菌菌丝也很受伤。杀虫的往往也杀人,当然同样因为人类的强大没那么容易杀死,不死不等于合格,所以现在中国食品安全堪忧。
但是,其实虫害与污染是有关系的,许多虫害是因为污染杂菌产生的气味吸引或者专性食性(比如螨虫,就专性吃某些杂菌孢子,或者细菌)的缘故而致。
王相刚先生声嘶力竭的反对好多年了,同样不见效,他老人家脾气又不咋的,动辄就和菇农干起来,所以效果比我的说教还要差,但归根结底受害者还是菇农和产业。
今天早上很不容易买到了梅菜肉包,感慨之下,提炼出来几句话送给菇农。
就我在上述基地的调查了解,管理和菌种等因素造成的产出差异,高产优质的农户,每棒销售额比普通的多30%以上,这还不是与特别差的比,是与略高于平均水平的比。这个事情如果不进行统计,那就是感觉好点,一统计就发现,这事挺大,因为多出的这30%基本上属于利润!
可以说:没有改变,就可能淘汰,要改变也不能瞎改,得听非利益相关者的话,不要听卖种的卖药的那些,切忌不辩是非,不晓得分辨谁说的更靠谱,这个应该好理解吧。
不要做包子店老板那样的菇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