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菌种知识培训课(9)
第七课:组织分离靠谱不?(上)
其实无论什么方法获取已有菌株,都存在这个疑问。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至少谈到组织分离是否可靠的前提,是必须从发育学基础谈。
如果说组织分离代表的是群体的遗传,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但子实体的本身来自原来的菌丝体,是像植物那样来源于某个顶端细胞吗?还是来源于植物组培愈伤组织那样的一团细胞?这里面的差异就大了。
假设在制种扩繁到制作栽培包这个阶段我们看做没有变化(当然不是绝对的不变,而是个别变化被群体掩盖),那么在较少的一团细胞(原基)里,个别的变化会不会突出?至少可以说是容易突出变化的,那么这个最后形成的子实体就很容易出现种性偏移(使用偏移而不是退化的描述,是因为不能确保变化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而如果是某个细胞最后发育成为子实体的话,情况就必然更加严重,这就意味着把种性保持寄托于那一个细胞有没有完整保存所有品性信息上了,这个岂止是不靠谱?而是严重的不靠谱了。
当然至今我没有获得关于原基的发育方面的适当描述知识,但无论如何,根据上面的分析,组织分离是一定要出现某些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的程度不可控,也无从把握。所以目前不管是多好的研究机构,除了使用保藏种源,是不敢随便使用组织分离的菌株的,尤其是特征性明显的菌株。当然,长期使用保藏菌株也难以避免变化的发生(在保藏休眠的过程里的变化,基本上以负面的为主,这个与组织分离比较还更可怕),所以长期使用的菌株,还必须通过多个组织分离,再进行对比栽培试验,选择人为判断的最接近出发菌株性状的那个子菌株。
而这一切,说明组织分离的靠谱度的说法应该是,通过严格栽培试验程序下,确保变化发生不严重的组织分离菌株是可以投入应用的,只是因为这个程序存在人为判断因素,一般个人不敢承担这种风险而已。
我们也知道,许多外国菌株进入中国的途径也是组织分离为主的,毕竟在比较其他方式后,加上挑选种菇的严格技术判断,发生重大失误的机会极小。
不过,有时候我们发现同一出发来源的外国菌株,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中国后的多个菌株,在栽培应用后,比较起来,差异还是可以肉眼看得出来(这是高手们的事情,一般人看不出来),可是这些菌株之间却没有拮抗现象发生,这能够证明的是变化的存在和变化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认为:组织分离只是不得以的方式,对于种性维持来讲,他还是不那么靠谱的。好在组织分离下的继续选育可以找到不存在严重偏移的新菌株,所以也不必担心种性退化到无种可用的地步(这是说具备某些习用菌株和商品要求的延续性,不包括新品种应用)。
正因为如此,我郑重告诫普通制种工作者,你们如果想不承担风险,自行组织分离的菌株还是不要投入生产应用为好。这不是一个方法的靠谱问题,而是你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尺度和工作量有没有达到靠谱的问题。
即使组织分离操作简单到谁都可以学会,但用这个技术搞商业化的菌种生产,必须严格而且自觉的否定,除非你有足够技术和不计成本。大机构虽然成本不会更低,但他的供应量可以摊薄成本,所以可以做完整的选育程序。
所以不能说组织分离这个单一程序是否靠谱,而是必须依赖另一些程序和技术检验组织分离的结果,这才是靠谱的全部。
一些大产区的菌种生产往往各行其是,但在种源方面,他们还是采取了委托专业机构分离选育的模式,不过,被委托机构干得怎么样是另一回事了。
回到上一节里谈的“鄢氏菌论第二猜想”,保藏菌株时,人为干预程度不高的菌株,似乎在这方面表现迟钝一些,比如杏鲍菇、平菇、折腾来折腾去,都没有过什么大问题发生,但金针菇、香菇、双孢菇的问题则时不时有发生,这其中有部分可能是制种方面的工作出了问题,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猜想正确,人为干预多的菌株使用组织分离的时候导致问题发生概率更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