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鼻祖吃货偶像,唐代名医孟诜,开创膳食养生孟余堂
中医粉嘴上说得最多的几个词,除了“博大精深”外,还有一个就是“药食同源”。
其实本质上中医的很多理论也源自于“吃”,我之前做过有关《汤液经》的科普,作者伊尹就是一个厨子,他是根据在做饭时不同食材和调味料的配比得到启发,从而创立了方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药食同源”的医书,就是《食疗本草》。
历史上最爱吃的中医,《食疗本草》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大家都可以百度到,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它的作者,他的名字叫孟诜(shēn) 。
孟诜(shēn)是唐朝人,可能绝大多数中医粉压根不知道孟诜是谁。可要是提到他的师傅和徒弟,那可是鼎鼎大名。
根据考证,孟诜的师傅是著名的药王——孙思邈。
而孟诜的徒弟,就是那个挽救了《素问》的唐代中医大家——王冰。
根据记载,孟诜是位方外道家,其人少好医术炼丹,又跟从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除了《食疗本草》外,他还撰有《补养方》和《必效方》,算是一个贯通中医、道家和运气学说的文化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孟诜这个人的历史记载非常详实。孟诜出生在汝州,大概是今天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汝州县志对孟诜的记载非常详实。而且对于孟诜与《食疗本草》的记载也非常详实。据记载,孟诜“以老辞官”,唐睿宗李旦送了孟诜各种养老的东西,并且将孟诜的《食疗本草》“传于世”,可谓是非常的精准。
据我掌握的资料来看,孟诜是中医历史上系统论述“药食同源”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个人。
其他的古籍有一些相关论述,但都只言片言只字,或者并非以“食疗”为主题。
所以孟诜应该是历史上最喜欢吃的中医了吧
孟诜在中医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他的师傅孙思邈是药王,他的徒弟王冰是《黄帝内经》的大救星。
所以很大程度上孟诜是被这些人物的光芒所掩盖了。
但事实上,孟诜的《食疗本草》在很大程度上,对后世的影响要远超中医本身。
这体现在后世人对“本草食疗”概念的“添砖加瓦”。
如果你看过残本的《食疗本草》,就会知道后世几乎所有的“本草”类中医古籍,其中或多或少的都有《食疗本草》的影子。其中就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兰茂的《滇南本草》等。
我甚至在日本汉方大家丹波康赖的《医心方》里,也找到过《食疗本草》的资料,可谓是“本草”之源。
可以说,如果没有孟诜(shēn)的《食疗本草》,中医在后世的本草医疗发展轨迹,将会是另外一个面貌。
所以孟诜的地位,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纲领性的存在。
孟诜(shēn)是唐朝医学大家,生平尤为重视不同种类食药的搭配和禁忌。孟诜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稳中求效”的膳食养生和中医治疗准则。
孟余堂一脉传承,始终坚持以温良的膳食茶膏和现代科技萃取产品为主,甄选源头道地药材,组方温和,稳中求效,在降低药物对身体不良影响的同时,提高治疗效率。
孟氏一脉千年,薪火相传,虽然中间经历多次断代,但后人仍然恪守“怀仁存义,积德扬善”的祖训,始终致力于中医药膳食疗养传承与现代科技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坚持古法验方与现代科技结合,以孟余堂“三宝”和“回春五方”为核心的系列产品,成为孟诜(shēn)余泽千年的馈赠。
其中,孟余堂“三宝”是指孟余堂的产品形态:茶方、膏方和道地药材,
而孟余堂的“回春五方”,则是指产品对应的功效:眠方、颜方、清方、补方和调养方。
孟余堂对方剂功效和药材品质始终如一的追求,成为它能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
写在最后
中医可追溯的历史有上千年,我科普孟诜(shēn)的目的,是在于希望大家在关注张仲景、孙思邈、华佗这种中医头部大咖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中医历史上还存在着像孟诜(shēn)这样的默默无闻,但是又提纲挈领的人。
而正是众多像孟诜(shēn)这样的普通中医人,他们才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