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 良师益友——回忆何谧同志二三事 || 作者 王价 2024-05-08 10:36:39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情系桑梓 良师益友 ——回忆何谧同志二三事 作者 ‖ 王价 何谧同志是会宁柴家门人,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考入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是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始人之一,是甘肃广播电视厅德高望重的资深元老。我在县政府工作时,因为广播电视工作属于分管,所以得以有机会和何谧同志接触。其实很早以前我就知道这位老前辈,只是没有机会见面。因为他是中共会宁地下党的发起人,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在会宁发展了冯琯、刘蕖、王振华、芦金州、吴江澜、张历让、周瑞琪、康正芳等十多名中共党员。甘肃广播电视厅的同志都很敬重这位老前辈,由于他在厅里担任总工程师职务,所以平时大家都叫他何总。何谧同志非常关心会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对会宁广播电视的发展曾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他说广播电视事业的专业性很强,因而在领导班子中一定要有懂专业技术的内行干部,以避免瞎指挥乱决策;工作部门一定要制定工作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照章办事,照章检查工作。他还建议桃花山的调频广播台和差转台最好建成仿古形式,既实用还能成为一个景点。县上时任会宁广电局局长的张少林同志都按他的意见落实了。后来在建东山中波台时,我构想了一个方案:下面工作室成辐射状,上面是个六角亭台形式。我让学过美术的李发旺同志画了个效果图后再进行设计建设。中波台建成之后,由于所处的地势位置在城里显眼特殊,等于给会宁增加了一个小景观。何总和广电厅的程凤年副厅长都非常满意,省厅认为给会宁县拨的这笔钱花得很好。何总关心会宁的事业,但从来不向厅里提要求争经费争项目。广播电视厅的程凤年副厅长深知何总的心情,多次给我讲,我们肯定要把何总家乡的事情办好。当时省上这方面项目不多,但在省厅的帮助下,会宁先后建成了调频广播电台,差转台增加到了三个频道,建成了中波台等。调频台建设和安装时正值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五十周年活动(1986年10月20日)前夕,为了给大庆添彩,省厅加派专业技术人员专程来会宁抢时间安装。甘肃省广播电视厅天线队的姜队长驻在会宁现场指挥,几天内就竖起96米高的铁塔。记得当时天气不好,飘着毛毛细雨,从塔上下来的工作人员衣服都湿透了。由于工作人员的连续苦战,保证了广播的按时开播。姜队长曾给我说,他还是娃娃时就跟着何总做天线工作。何总对我们要求可严了,会宁的事情我们必须加倍办好,我们回去给何总有一个好的交待等等。当时会宁的调频广播是全省县一级功率最大的,省广播电视厅还时常给会宁在经费设备方面给予关心,这当然既有会宁这边办事认真的原因,更是有何总的“面子”。可以这样说,何总关心了家乡,家乡也为何总争了气。何总也曾给我讲过他过去的一些故事。文革中他被揪斗时,造反派说他“你的出身是地主家庭,你入党参加革命是假革命!”何总回答说,“我家里不缺吃少穿,我又上学读书,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参加地下党组织为党工作呢?我当时就是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的光明!”他曾告诉我在形势最紧张的时候,他不敢在自己家里住,有时晚上睡在房顶上,有时去找亲戚住。最有意思的是,当时在他有个堂兄叫何让,时任民国政府官员还是国大代表。然而他有时就住在何让家里,相当于他最安全的保险箱。看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和腐败,连自己有良知的国民党官员都不认同了。何总常说“做官的根本就是做事,而且做事一定要做好,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能叫后人指脊背”。1986年红军会宁会师五十周年时建成了由邓小平题名的会师纪念塔,何总对此非常赞赏,评价很高。并且多次对我说,这件事是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现在有些非议是他们没有眼光,它的真正作用在以后,年代越久越能显示它的非凡价值。1949年维修天安门城楼时,仅是一个城门,现在成了共和国的象征,全中国都知道北京天安门。何总的这个观点说出了建会师塔的初衷,我觉得何总真是我的知音。 何总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当时省广电厅为了扩大电视收看的覆盖面,号召地方多办电视差转台。电视差转台常常要安装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上,除了安装架设设备,还要修路、拉电、盖房配套等一系列工作,建成后常年要有人上去值班。总之电视差转台建起来难,养起来更难。针对这个实际,我提出在乡政府所在地搞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再竖一个30米高的铁塔发射电视信号,方圆半径10华里以内的家庭都可收到电视。因为乡政府所在地一般都是人口稠密区,所以收看的人数是很可观的,并且图像比较清晰。但这个方案与省厅的要求又不大符合,我担心要挨批评,所以我把这个想法先给何总做了汇报,没想到得到了何总的充分肯定。他认为不唯上,只唯实,什么办法符合实际就怎么办,这就是这位革命老前辈的作风和思想方法。何总还说,程厅长也是个唯实的专业技术干部,他肯定会同意的。这样,在省厅的同意下,会宁广电局干部们连续努力了四年,通过县乡合作共建成了1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乡下也能收看到电视节目,在当时可是一件大喜事(当时还没有家用的小型卫星电视收视锅,而且大收视设备价格昂贵)。后来听说省厅也对这个方案认可了还颇有些好评。 何总为人处事光明磊落表里如一。他曾对我说:“程凤年副厅长对我说你们会宁的王副县长不错……懂这个专业又是校长出身,是否调到省广电学校任校长,我现在校长是兼的,不称职……”。何总给我说他当时就生气了:“你程厅长挖人挖到我们的家乡去了,太不像话了!”何总一再对我声明,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会宁的发展。我听了之后当时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就对何总说:“难道我就有那么重要?”因为这使我想起一桩事:1977年刚恢复高考后的几年,因经历了十年浩劫,一些高校师资方面青黄不接,教育厅曾选择调配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学教员充实到高校补充师资。我的母校甘肃师大(今西北师大)物理系曾和县上联系调我去师大任教,但当时在县委分管文教工作的副书记刘振华同志压下了这个事,这还是很久以后我在师大同学那里才知道的。多年后我见到刘书记问及此事时,他说:“现在还提那个事干啥”。所以我当时就给何总回了一句:“会宁人好像就有一个扣人的传统!”何总听了非常严肃地批评我:“留你是看得起你,不应当有这样的想法,钱学森还回国报效祖国呢……”。那时我有胃病,就算真的背井离乡能去外地工作,学校里的工作恐怕也吃不消。总之,我是和去省城工作的机会又擦肩而过了。但抛开我来说,在这件事上确实能体现出这位老革命的精神境界。何总还给我说过,民国十二年(1923年)他的父亲何汉杰和我的祖父王致礼都是甘肃省第一期自治讲习所的毕业生,他们是同学。毕业后回会宁办起了讲习所,当时的讲习所是会宁最早期的成人教育,(这在旧县誌中有记载)他们又成了同事好友。但他们并不是酒肉朋友,听说经常因为对一件事的观点看法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能“臭”上好几天。所以他们两个算是诤友,不过人一生也应当有几个这样的朋友。现在我们两个一起共事有时也有争论……。因为我的爷爷去世时我还小,何总说的上辈故事我没听过,心想,既然从上一辈到下一辈都是这样,那可能是一种不解之缘吧!十年后在筹备红军会宁会师60周年活动期间,何总仍然非常支持我,鼓励我把这件事要办好,把这篇文章做好。何总不顾年迈体弱有病先后多次来会宁参加活动。当他看到会师旧址的新建设和新变化,看到开发区的新貌,看到会宁广播电视事业的新发展,老人无比兴奋,他夸奖李义和张少林就是像个办事之人。他对会宁的感情变成了激情,还曾为会宁桃花山差转台撰写了一副门联,表达了他的心声。 无影无踪波洒人间传真理 有声有色光照天下颂中华 横额:无远弗届 2003年何总去世了,我专程去兰州吊唁,做最后的告别,为这位可敬的良师益友送了一程。回程的路上我回想了何总的这一生,以他解放前就是地下党员的资历,相比之下或许职务应当更高些。尽管这其中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但我深知主要还是他一生忘我工作的缘故。忘我地工作,就是说工作的注意力首先在关注事上,而不是人或利的方面,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公而忘私的人总是忽略自己的事。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走过了风雨严冬再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何总都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他的一生,我觉得正如他生前常说的和他最看重的那样,是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对了,还有一件事,大概是1989年,何总因胆结石做过两次手术,病情一度危重。我去医院探望时,给他带了一张会宁刚建成的桃花山山门的照片。后来我又去探望时,他对我说,“你送来的那张照片,给我长了不少精神,放在枕头边常看……”。这就是这位老工程师对家乡的深厚情结,何总深深地爱着他的家乡——会宁!写于2010年6月15日原文应何谊为其胞兄主编的《何谧的光辉岁月》而作,此次发表由作者家人校对修改,若有谬误之处请通过702454653@qq.com联系补正。作者介绍:王价 会宁县会师镇人。1966年西北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执教于中川太平郭城等中学,1978年任河畔中学教导主任,1980年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称号。1984年任县二中校长。1985年任会宁县副县长,分管文教卫生,坚持下乡现场办公,在中川中学实施“燎原”计划,获部级奖;搞塑料大棚种植,帮农民致富;挖掘会宁政治优势,筹办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六十周年大庆。1993年任政协会宁县第四届、五届委员会主席,团结社会各界人士,编写出版《古道名城》等7部文史资料。2002年退休后,享受副地级干部待遇(摘自《会宁县志》)。大家都在看这个秘密噢! 赞 (0) 相关推荐 徒步长征路第245&246天:参观会宁会师地;泥土路丢帐篷 徒步第245天概况 日期:2021年6月19日 天气:多云:14℃-23℃ 路线起始:甘肃白银市会宁县-定西市通渭县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在会宁县境内:一.四方面军在会宁县城里 ... 永远的长征,永远的会宁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近日,甘肃省纪委离退休干部前往红色圣地会宁县,在会宁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宁会师纪念旧址开展党日活动.重温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程,弘扬伟大的长征 ... 袁隆平同志网络吊唁厅 您是第 位缅怀者 376812 小马开店 小马是我在10多年前打工路上认识的一位朋友.这几十年风风雨雨打工路上,由于环境不同,交友的人脉圈子不同,原来的许多同学,朋友都来往的人所剩无几,但小马到现在我们还是很好的忘年交好朋友. 小马这几年一直 ... 钢铁战士,革命先锋——原邳县县委书记、古邳武装暴动总指挥王树璜同志二三事(王以太) 出身贫苦在农家,红星照耀放光华. 古邳暴动惊天地,血洒峄阳绽碧花. 四句打油小诗吟罢,引出一段革命故事.说的是在名闻遐迩的红色革命村庄--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镇王庄村里,有着一个传奇的革命家庭,除大哥王 ... 情系桑梓·心系家乡——徐纯中画展 作品欣赏 学术主持 李天纲 策展人 郑海江 展览统筹 刘刚峰 展览时间 4月22日-5月7日 展览地点 宁波美术馆 徐纯中,1947年出生在镇海,2岁随父母迁往上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日本东京艺术大 ... 平凉籍当代名人(他们心系故里,情系桑梓) 平凉籍当代名人(他们心系故里,情系桑梓) 情系桑梓·心系家乡—徐纯中画展 2021-04-24 10:36·国画家 学术主持 李天纲 策展人 郑海江 展览统筹 刘刚峰 展览时间 4月22日-5月7日 展览地点 宁波美术馆 徐纯中,1947年出生在镇海,2岁随父母迁往上海.中 ... 情系桑梓,心系家乡——记湖北黄梅商子湾商小刚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 情系桑梓,心系家乡 --记湖北黄梅商子湾商小刚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 供稿/湖北黄梅 商建明 天涯不改游子心,海角无泯故乡情.春节将至,湖北黄梅传统古村商子湾青年企业家商小刚,为家乡八十岁以上高龄老人及特 ... 文学原创•《初夏情》(之二)作者 王世君 初夏情(之二) 作者 王世君 红朵缠枝密,深闺蝉打更. 多少丹青手,醉倒春放翁. 一潭天河水,遥望雁影孤. 舟荡彩云头,浪穿一帘珠. 月下蛙鼓瑟,谁能入瑶津. 小村了寂寞,雁醒醉花人. 陌野摇翡翠,吆 ... 张爱萍同志二三事 作者:彭景山 来源:新志荐文 一条毛巾 一九四二年春,正是我们新四军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粉碎敌伪层层封锁,度过难关,坚持与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时期. 一天早上,我们三师八旅侦察队准备出发.我背着一块 ... 义津往事(17) | 回忆义津小学二三事 征文启事|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 回忆义津小学二三事 作者:许芳林 小学,相对于我而言,应该是非常遥远的事了.然而,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经历,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却好像仍在眼前. 学校在上街头一个叫 ... 铁八团魏光汉——会干更要会算 :回忆当年经济核算活动二三事 永远的铁道兵 [投稿](原创首投) 会干更要会算 --回忆当年经济核算活动二三事 文/铁八团魏光汉 我们铁道兵部队当年在从事铁路施工活动中,总体上是按计划经济运作的,任务的下达是指令性的,部队生活是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