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忆旧》京剧黄金时代的几代名家
京剧一直是以名演员的表演艺术为骄傲的。最早一代的著名演员是三位老生:程长庚(1811—1880)、余三胜(1802—1866)、张二奎(1814—1864),后世称之为“前三鼎甲”(意指三位杰出人物。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最高层次是殿试,前三名称为“鼎甲”)。稍后,又有三位老生演员名噪一时:谭鑫培(1847—1917)、汪桂芬(1860—1906)、孙菊仙(1841—1931),后世称之为“后三鼎甲”。到了1920年前后,领衔主演的行当转向了旦角,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脱颖而出,京剧也由成熟走向鼎盛,生、旦、净、丑各行都是人才辈出,一大批风格迥异、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局面。时至今日,京剧黄金时代的老演员已大多辞世。
1905 年旦行名角王瑶卿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珠联璧合。此图是当年报纸上刊载的两位名伶常演剧目《南天门》的剧照,左为王瑶卿,右为谭鑫培。
1931 年余叔岩、梅兰芳、张伯驹(1898—1982)、齐如山等人创办并主持了“北平国剧学会”,余叔岩(右)与梅兰芳(左)在国剧学会一人操鼓,一人拉京胡。
京剧发展至今,一共产生了四位里程碑式的艺术大师,前文中已先后提及过。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程长庚,他被奉为创立京剧的祖师爷。他前半生是京剧前身之一的徽剧的著名演员,演艺生涯的后一半则奉献给了京剧,成为京剧最早的三位唱老生的名伶之一。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专门演唱那些忠臣良将,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动乱年代,借以抒发以身报国的壮志胸怀。他唱戏不许台下观众喝彩,怕喝彩妨碍了京剧高抬教化的严肃性。程长庚的唱腔追求大气磅礴的气势,极少使用花77腔,力求表现忠烈人物的刚强个性。
1922 年,杨小楼、梅兰芳合演《霸王别姬》的剧照。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谭鑫培,他是程长庚的义子,但二者的艺术风格却迥然有别。谭鑫培的唱腔委婉细腻,扮演的人物领域宽泛,力求刻画出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他出道后不到30 年,就以“伶界大王”的身份征服了整个京剧界。谭鑫培承前启后,取精用宏,确立了以京、汉语音为主的湖广韵、中州调语音系统,更新丰富了老生行当的唱腔,更自觉地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人物塑造,标新立异,卓然成家,开创了“谭派艺术”,成为梨园领袖。
张君秋( 居中长者) 舞台生涯六十年纪念时与家人同演《龙凤呈祥》后合影
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谭鑫培的义子杨小楼,他是唱武生的,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个武生获得过他那样高的成就。后世称他为“武生泰斗”,赞扬他创造出“武戏文唱”的范式。他去世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出殡的场面很大,一时很多戏迷都以为京剧从此就要走下坡路了。
第四代的代表人物是梅兰芳,他成名于20 世纪20 年代,曾得到谭鑫培和杨小楼的大力提携,在舞台上活跃了40年。他是“京派”京剧的创新人物,在上海发展时,又从“海派”艺术中汲取了营养。此外,他还先后到过日本、美国和欧洲演出,把京剧推向了世界。
《描容上路· 扫松下书》是麒派代表剧目之一,在今天已是不大常见的冷门戏了。图为周信芳与20 世纪50 年代即已成名的旦行演员李玉茹在该剧中分饰张广才和赵五娘。(1955 年摄)
名伶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多年不辍的勤学苦练分不开。年逾花甲的尚小云仍坚持每天练功。(1961 年摄)
20 世纪50 年代,京剧艺术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期,创作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不同辈分、不同年龄段的演员为观众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表演。在排演大量的新戏中,已经卓然成家的老生、武生李少春,旦角张君秋、赵燕侠、关肃霜,小生叶盛兰,花脸裘盛戎、袁世海等表现尤为抢眼。值得一提的是张君秋和袁世海,成名比梅兰芳那一代人晚,却与几代观众共同经历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当代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还有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他们或在继承流派中有所丰富和发展,或者虽不归派,却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性,旦行中如杜近芳、言慧珠、云燕铭、雪艳琴、李玉茹、童芷苓、赵荣琛、李世济、李慧芳,老生中有李和曾、谭元寿、马长礼,花脸中的尚长荣等,都曾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舞台上流光溢彩。他们的表演借助了影视等传播手段,在艺术理念上也有所超越。在其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的新一代的演员中,刘秀荣、杨秋玲、刘长瑜、李维康、李光、耿其昌等,以及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起来的于魁智、刁丽、张建国、张火丁、耿巧云、陈淑芳、李海燕等一代新秀,都相继成为中国京剧事业的薪火传人。
程派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如果从京剧的欣赏层面看,程长庚那一代艺人所处的年代,正是听戏阶段;而谭鑫培努力创造的是看戏阶段,最终由梅兰芳完成了由听到看的转变。然后是品戏阶段,观众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欣赏京剧,剧场已不是惟一吸引观众的场所了。
程砚秋与俞振飞在2o世纪30年代同台演出时的剧照
文章来源:《中国京剧》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