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勇:萨满的鼓 (散文诗 • 外一章)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苏 勇
在中国达斡尔族民族圆里。
金光缠绕的图腾柱上,一个舒羽轩昂灵腾欲飞的雄鹰。
在敬畏的瞭望东山上的庞然大物一一萨满像。
从达斡尔旧民居的窗口,望见一个大轱辘车轮斜躺在南山的顶上。寂寞的回忆着曾走过的崎岖山路。
这尊魁梧高耸周边弥漫着薄雾的萨满像,从远古走来。
走到依山傍水的尼尔基的时候就停下来。
环视着莫力达瓦山水,左手拎鼓右手挥棍要敲响神鼓。
看到这片绚丽的、宁静的、宜人的乐土,看到勤劳勇敢生活在这儿的人们。
萨满欲走欲停迈开的脚步,静靜的站在那儿。
相伴相随千百年的萨满。
今天,站成一尊顶天立地的大汉。
今天,站成一尊众多游人的背景。
今天,站成一尊现代的风俗画。
今天,站成一尊亮丽的风景线。
今天,在潺湲的乐声中乌兰牧骑跳起了萨满舞。
于是,在风霜雨雪中,在季节,在年轮的轮番侵蚀中。
萨满哦!依旧岿然不动。
萨满那深邃、远大、冷峻的眼睛凝视着湖水和远处的尼尔基。
然后,回过神来看着斡包山上的祭石。
一览无余进进出出萨满文化博物馆的人流。
远方的游人在参观萨满用过的物件。
一一绘画、剪纸、刺绣、木皮木板绘刻、雕塑、面具、服饰、神帽、神鼓、图腾柱、神偶……
一一遍布半个地球的萨满,从北美、北亚、北欧众多民族心奉的萨满。
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莫力达瓦这片神奇的沃土。
于是,莫力达瓦有了萨满之乡的美誉。
于是,体会着北极圈远古生态文化,萨满信仰是以万物有灵的信仰为基础。
于是,游走在萨满的精神家园里。
一一宗教、历史、经济、哲学、文学、艺术、体育、民俗。歌谣、舞蹈、医药和造型艺术……
于是,在远古的部落里。
达斡尔人因为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和恐惧感,认为万物有灵。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依赖萨满,依赖诸神。
于是,萨满就成了人与神的中介者。
听老辈人讲,过去萨满的鼓若敲响起来。
就是预示着灾害和病魔的降临。
现在敲萨满鼓是在跳萨满舞的时候。
是在庆丰收或在斡包祭祀的时候。
于是,我虔诚的祈祷萨满敲响的是喜悦的鼓,幸福的鼓。
萨满的鼓。
草 垛
芬芳的秧草,芬芳的草场,芬芳的秋天。
那亲切熟悉的秧草味,一阵阵扑面袭来。
只有用弯头芟刀打过秧草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家乡的人,从中伏开始,打秧草。
那时候,谁家的柴火垛又高又大,那是家人囗多。
若是谁家的秧草垛又高又宽,那是家畜多。
天然的草场,秧草生长在低山丘陵阔叶林缘的半阴半阳坡地。
林间空地,灌木丛和山阳坡平缓地带。
是牛马爱吃的禾本科、豆科莎草科秧草。
草场的远处放牧一群时隐时现的牛和马。
鸟也钻进草丛里觅虫,随即空空飞走。
小溪在灌木丛中涓涓流淌,草香花艳。
离离的秧草,切切的虫声。
啨翠的秧草的露水还未干,尖尖长长的弯刃芟刀亮光闪闪。
一步一挥刀,齐整整的秧草一片一片的倒向一边。
一茬一茬的草根,冒出白浆。
于是,攒起哂干的秧草,码成垛。
于是,草场上一堆堆秧草垛。似大写的笼屉里蒸的一个个大绿馒头。
飘散着秧草的自然香,把整个秋天都薰香了。
作者简介
苏勇,副研究馆员,曾从事文化工作30年。作品散见《民族文学》《儿童文学》《故事林》《散文诗作家报》《草原》《莽原》《中国散文家》《中国散文诗人》《西北散文选刊》《内蒙古日报》《齐鲁晩报》《呼和浩特晩报》等,出版散文诗集《木库莲声》《恩赐》,长篇散文诗《魂系故土》,散文集《曲棍球记忆》,曾获内蒙古第三届艺术创作“索龙嘎”二等奖,第四届中华情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