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象坤 |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五千年中华文明,一万年稻作文化!

为树立中华稻作文化自信,彰显中华史前稻作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推动“中华史前稻作遗址”建立联盟并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交流优质稻米产业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以及发展思路与策略,2020年10月18—20日,由中国作物学会、江西省上饶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万年稻作论坛”在江西万年成功召开。论坛主题为“中华史前稻作与中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为扩大论坛的学术交流成果,学会将陆续在本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会议报告PPT。

论坛报告人

王象坤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水稻遗传育种专家。1949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专门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学术影响蜚声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起主要从事稻作起源、演化与分类以及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先后获农业部与云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报告PPT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中国作物学会(The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结成、依法成立的学术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全国学会,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业务范围包括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书刊编辑、专业展览、科学普及、技术推广、成果鉴定、科技奖励、标准制订、业务培训、咨询服务。经过60年的风雨沧桑,今天的中国作物学会拥有6个工作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物学会,是联系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主办期刊《作物学报》、THE CROP JOURNAL和《作物杂志》;作为第二主办单位,联合主办《麦类作物学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