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文贤:别让老年人感叹“生不逢时”社会应给出“非数字化”选项

“到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刘文贤提出的《关于“一老一小”问题》的提案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刘文贤说,目前,诸如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冒雨交社保被拒收现金、因无健康码乘车被拒等事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老年人在面临手机支付、APP预约、出行扫码等生活难题时,往往感叹“生不逢时”。

究其原因,一是在数字化建设推进中,忽略了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二是电子化产品的开发往往只遵循市场要求,而忽略了特殊群体的需要;三是老年人自身适应难。

为此,刘文贤在自己的提案中建议,首先要优化数字建设方面的考核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避免出现死板执行硬考核、死考核问题,在出台“数字化”建设考核制度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现实,给足基层视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处理空间,降低因政策条条框框而束缚为民服务的质量提升。

此外,智能设备开发生产企业应该提升电子产品性能,从技术层面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缩小“ 数字鸿沟 ”。

同时,全社会应该优化服务质量,通过送服务和保留“非数字化”渠道为老年人提供便利:一方面在提供服务时,给出“非数字化”的替代选项,为不会上网的老年人留下传统通道;另一方面,要多开展送服务活动,为不会上网、无法上网的老年群体提供必要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