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旧书里,扒出治风湿的方子!一味药,治关节肿、热、痛、僵

本文理论依据:《食医心镜》、《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华药海》、《中医临床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昨天,我写了一篇文说,介绍了用韭子来改善肾阳不足所致腰膝冷痛的经验。这篇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如下图——

看到大家这样喜欢,我觉得非常欣慰。今天,应部分读者的要求,我再给你介绍一个方子。它不是只针对膝盖了,而是针对一身关节风湿痛。它适用的症状,就是关节肿胀、热痛、遇阴雨天加重,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僵硬。

一起来看一下吧。

你准备中药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把薏苡仁和粳米分别浸泡发胀,然后用水淘洗干净。两者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清水,放在炉火上用武火来烧沸,之后再改用文火来慢慢熬煮。一直到米烂粥稠的时候,加入白糖适量来调味食用。

每日吃两次,每次吃一碗,早晚餐服用。1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若效果不显,可以休息两天,然后开始第二个疗程。

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不就是薏苡仁煮粥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还写文章来专门介绍。

其实,这里头看似简单,实际上学问很大。

这个方子,出自《食医心镜》。这部书是唐代的专著,大约出现在公元9世纪。但遗憾的是,这书早就失传了。只不过,后来在《类证本草》、《医方类聚》里头,有一些内容源于《食医心镜》,使得我们能窥探其一部分风采。日本有针对《食医心镜》零散内容集中编撰而成的《食医心镜》。

这里的薏苡仁,来头不小。

薏苡仁是常用中药,甚至可以说是常用食物。它就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以后采收,粒大的、色白的、完整为佳。这东西生用或炒用都有。但是治风湿、关节病,你记住,一定是生用。

薏苡仁这味药,性味甘淡,微寒,入脾经、肺经和肾经,最大功效在于除湿、清热。它针对的关节病,主要是“湿痹”。

什么是湿痹啊?它是传统中医的叫法。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类风湿等,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湿痹”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以湿邪为主侵袭关节所致的痹症,湿邪可能夹杂风邪、寒邪等,但是主要是以湿邪为主。表现出来,就是关节的肿胀、重着、屈伸不利、酸痛、酸胀。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什么东西“糊”在关节周围。

这个状态,中医认为你就有湿邪了,是湿邪阻滞关节筋脉。但是,薏苡仁也并非针对所有的湿痹。它主要针对风湿阻痹、湿热阻痹和脾虚湿阻三种情况。

所谓脾虚湿阻,就是说,患者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大便溏,腹胀,食欲不好,肌肉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重着沉重,肌肉萎缩无力。这个时候可以用。因为薏苡仁能利湿、健脾。

所谓湿热阻痹,就是患者舌红苔黄腻,大便不爽,小便发黄,口苦,容易出汗,痛处红肿拒按,灼热疼痛,重着。这个时候也适合薏苡仁。因为薏苡仁能利湿清热。

所谓风湿阻痹,意思是关节重着、肿胀、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肌肤多麻木不仁,气候变化的时候发作加重,有的则头身困重,身体甚至可能微肿。舌淡红,苔薄腻。这时候可以用薏苡仁。因为薏苡仁能利湿。

你记住,还有一种湿痹,属于寒湿。患者关节怕冷怕凉,同时重着、肿胀,症状遇寒加重。这个时候不要用薏苡仁。因为薏苡仁本身性偏寒。《本草衍义》里头明确指出:“若《素问》言因寒而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所以说,你别看薏苡仁熬粥,这个办法简单,但里头的学问,真是不不少。我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把它详细地写出来。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薏苡仁可以解热、镇痛、镇静,抑制骨骼肌收缩,减少肌肉挛缩,缩短疲劳曲线,这是它对风湿痹痛有效的药理基础。

薏苡仁这药基本无毒,临床极少见不良反应。但是孕妇、便秘者不要用。脾肾虚寒者慎用。年老体衰、体质虚弱、大病初愈的人慎用。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