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声乐与流行歌曲演唱的异同

文 | 石惟正

我所说的传统声乐演唱,指的是上世纪初从西方传入后和中国语言相结合的歌剧、艺术歌曲、合唱的演唱。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也应该包括我们本土的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这些演唱叠加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人体发声器官本身来扩大音量和美化声音,在合格的剧场、音乐厅内不依赖电扩音器,可以将声音清晰地传到观众席最后一排以及剧场观众席的各个角落。而流行歌曲演唱对于电扩音器、话筒等有绝对的依赖性,依靠电扩音器来扩大和修饰,美化自己的歌声。

传统声乐演唱以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发声、共鸣的潜在能力为基本功和发声技巧追求的目标,而流行歌曲演唱以会用电声、巧用电声作为自己的目标和特长。当然,传统声乐演唱如果遇到在体育场馆和广场演出也需要使用电声扩音,但这是遇到面积超大的特殊场合,而不是唱法本身之必须的条件。所以,对电声扩音是否依赖,是传统声乐演唱和流行歌曲演唱的一个标志性的不同之处。

传统声乐演唱的九条审美标准

从审美角度来看,传统声乐演唱除了和其他艺术种类共同的真实、细腻、无任何做作,使听众得到美感和情感共鸣的艺术表现要求外,它的歌声需要具有如下的规格:

一、得到胸腹联合式深呼吸的稳定、均衡、灵活、力度适当的支持。

二、作为基本唱法,把喉头放置于较低部位或最低部位。会厌软骨向上抬起,和后咽壁成平行状态,以保证气道和声音通道的通畅。舌体,特别是舌根除必要的语言动作,应放松,没有后堵、下压的错误力量。左右声带向中间靠拢,震颤和上述正确的呼吸支持形成平衡、协调的合作关系。

三、做到上述要求,声带震颤发声的同时就会引起声带上共鸣腔(喉腔、咽腔、鼻腔、鼻窦)和下共鸣腔(气管)的共鸣,我们把这种共鸣称作整体共鸣。低喉位、深呼吸是产生整体共鸣的前提。

四、以上要求的实现使歌声给人的听觉感受具有整体感、立体感、圆润感、明亮度和色调感,而且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统一。

五、歌声给人的听觉感受随艺术表现的需要具有声音强、弱灵活变化,包括渐变和突变的能力。

六、歌声的音色有随情感发展变化而适度改变的能力。

七、歌声中在音色、音强、音质达到要求的同时能做到语言清楚,进而语气、语感正确而生动。

八、因歌唱方法正确、技巧良好而使歌声具有合格剧场中不用扩音器时能够穿过乐队,清晰传到剧场观众席各个角落的能力。

九、因歌唱方法正确、技巧良好而使歌唱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即在持续一场独唱音乐会或主演一部歌剧时,从始至终都能保持歌声质量的正常发挥。

实际应用中标准的变与不变

演唱西方歌剧、艺术歌曲时当然要遵循上述要求。在中国歌曲、歌剧的演唱当中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民族综合风格。民族综合风格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我为祖国献石油》《黄河怨》《黄河颂》等。这些歌曲是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有时代感,但它们不属于具体哪一省、哪一地的风格。对于这类歌曲的演唱全部执行上述九条审美标准。

另一类中国歌曲属于民族地方风格,如湖南的《洞庭鱼米乡》、江苏的《太湖美》、东北的《乌苏里船歌》、新疆的《边疆处处赛江南》等。此类歌曲的演唱审美追求大部分和上述九条相同,但也有不同。比如第三条谈到的声带上方和下方共鸣腔共同构成的整体共鸣。对于民族地方风格,不需要把喉头放在很低的部位,而只是放到自然的中等位置(人不发声,平静静处时的喉头位置)就可以了。在语言方面,除了和民族综合风格一样都要做到吐字、咬字清晰,更要强调亲切和语感的灵活生动。因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必然口腔共鸣在总共鸣中所占的份额就要显著提高。

为什么达到以上要求有相当的难度?难在哪里?因为上述要求是一种稳定的质量规格,是一种相对不变的因素。但是在歌唱中有很多因素会随时改变,并不像声乐课堂上练习时一个单音或一个短句那样简单。

我们在基本呼吸方法、基本喉咽形态、共鸣整体性、圆润、明亮度、立体感、连贯性、均衡性等基本要求相对稳定不变的同时,很多发出歌声的因素都在变化。如:音符的高度随时在变,音符的时长随时在变,语言动作(唇、舌、齿、牙、喉)随歌词在变,音乐力度、速度在变。如果基础不牢,功夫不够,就会产生两种状况。

一种状况:在变化的因素改变时,冲击了应该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即呼吸有时吸得深,有时又浮了起来。有的字和音符还算圆润,有的字就唱出了散、扁、紧的声音,甚至到了唱段的高潮时,紧张得完全脱离了感情,脱离了正确歌唱方法而喊叫。另一种情况:演唱者为了保住歌声的规范和规格,完全顾不到歌词的语义、语感、语气和感情的发展变化,为了维持呼吸和声音的立体感和圆润而出现吐字含糊不清,任何字都是一个口型、木讷表情和紧张的体态状况,从而完全失掉了艺术感染力。

要做到用规格的歌声表达声乐作品中精彩内容和情感变化,歌唱时在变中保持不变,不变中又挥洒着万变,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再加上我们面对国内、国外诸多时代、民族和地域的作品,诸多种中外语言文字以及歌词所涉及的文学、历史的内涵,学好声乐艺术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声乐演唱的特点是,参与和入门很容易,因此具有普及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演唱传统风格声乐作品时,真正唱出水平确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文化根基、生活经验和好的教学,还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锲而不舍的长期努力。

流行歌曲演唱需多样化技术

流行歌曲是在电力应用于演出场所中之后形成的新的演唱种类。因为有了电声,可以扩大音量,也可以通过机器以及调整话筒和嘴的距离来装饰美化声音,就可以不必追求人体自身共鸣的最大化,进一步发展到发声的生活化。

放弃传统歌唱使声音树立起来、连贯、均衡、统一等要求,使语言、音色都可以在最大限度提高感染力、亲和力的目标下多样性地发挥。有时你像听到歌手和你一个人说悄悄话,有时你可以听到歌手在悲痛感情驱使下出现一些哑音,有时你感受到歌手激情地呼喊。总之,这种歌唱就在你身边,离你很近,像是同院邻居的哥哥、姐姐在唱他(她)自己的心事。你喜欢这种唱,但你不觉得他在舞台的高处、在天鹅绒的幕布中央。当他唱时,仿佛他就是你,你就是他,甚至你可以和他一起开口,一起唱,一起随节奏挥动着手臂。这种歌说不上多么高,也算不得多么雅,但是亲,是人人能哼、能唱、能参与的大众艺术。

古典、传统艺术的人往往容易认为:这是酒吧间的歌,只有娱乐性,很肤浅。但了解多了你就会知道,流行歌曲的内容有的很深刻,很有哲理性。好的作品的社会功能一点不比传统声乐作品差。

流行歌曲演唱需要的歌唱技术更多样化。它的呼吸的基本方法和传统歌唱一样。但传统歌唱中往往被否定和回避的发声方法在流行歌中都有用,如散的声音、裂的声音、喊的声音、漏点气的声音、带杂音的声音等,有时都会派上用场。如果歌手是一位画家,那他的笔和颜料的种类更多。

流行歌曲演唱和传统歌曲演唱没有谁高谁低,只是功用不同。你作为社会中的人、生活中的人,有时需要正襟危坐接待外宾、会见客人、出席正式的礼仪活动、在课堂讲课、在正式会议上发言,但你也需要在厨房做饭时轻松地围着围裙、哼着喜欢的歌曲,需要在郊游时坐在草地上敞开衣襟,听凭春风吹动你的头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