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硕士高调求职:我读书花了一百多万,要求月薪两万很正常吧?
上周在公司面试了一名【海归硕士】,真下头,受不了了必须要吐槽一下!
据说是在澳洲某大学,读完了本科又读了研究生,最后拿到了硕士学位。
他自己说他们学校在澳洲是排名前十的“头部”,相当牛,反正我们公司HR当时就用手机偷偷查了一下,没有查到相关的信息。
带着一种“知名大学海归硕士”的光环,此人表现的态度非常傲慢。
但是他的能力,却明显跟他傲慢的态度不太匹配。
他面试的岗位是“产品海外运营”,主要负责把我们公司的产品打开海外渠道,跟国外客户对接等事宜。
但是公司的翻译姐姐给他面试过之后,失望地告诉HR:
此人的口语能力,还不如一个国内英语学院的大三学生。
然后运营主管给他面试,请他谈谈自己的思路,如何打开产品的海外营销渠道,你都掌握哪些营销渠道呢?
此人一开始支支吾吾,后来顾左右而言他,说来说去,总是把话题拐到他在海外留学的经验上。
运营主管有点无奈,就问:
“现在来看的话,你的英语口语也不是很好,你打算如何跟客户达成有效沟通呢?”
听到这个问题,此人胸有成竹地回答:
“其实刚才跟那位面试官用英语交流,我没有发挥出我的真实水平。
我在澳洲学习生活加起来一共七年,我相信我的口语能力肯定是过关的。
否则怎么能支撑我顺利拿到学位证,并且独自一人在那里生活呢?
另外,我对澳洲了如指掌,如果让我来运营产品的话,我肯定能做得很好。”
大家面面相觑,心想,这又是一个只会画大饼、没有真才实学的面试者!
后来他又诉苦道:
“回国之后感觉适合我的工作不多,我现在已经降低要求了。
原本我的期望薪资是月薪五万,现在我觉得,如果有月薪两万,我愿意加入贵公司。”
运营主管直接被他气笑了,觉得好笑就问他:
“为什么要降低标准呢?”
对方认真地回答:
“这七年留学下来,我已经花了家里一百多万了,一套房子都让我造没了,我得赶紧工作挣钱,让我父母对我的投入尽快回本啊。”
真不知道说这个面试者,是天真呢还是单纯呢?
为什么海归现在不吃香了,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海归等高学历人士,出现了内倦趋势。
首先,近些年海归的群体迅速扩大,数量增加,从客观上稀释了海归的“稀缺性”。
放在以前,“出国读书深造”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少数精英阶层身上。
而现在,稍微殷实一点的中产家庭或者工薪阶层,咬咬牙都可以送孩子出国留学。
第二个层面,不仅是“海归”,近些年其他的高学历人才也变多了,比如本科、硕士、博士的数量都得到了提升,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的学历都被抬高了。
然而,数量的增加并未给高学历人士带来多少求职方面的便利,反而加剧了高学历者的内倦。
第二,并非每个海归都有“含金量”。
很多国外的大学,发现接纳“留学生”是一笔“富矿”,所以大大降低了留学的门槛,把留学做成了一门“生意”。
在生意的外表下拿到的学历证书,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再加上海归们远在国外,环境宽松,不用被父母管教着,在学习方面多少会有些懈怠。
所以就像本文开头那个案例一样,那位海归在澳洲七年,英语都说不通顺,自然会让人怀疑,他这个学位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是不是“注水”了呢?
第三,部分海归自视甚高,不肯脚踏实地的工作。
小编有个闺蜜在互联网公司做HR,她向我抱怨道:
“我真是怕了现在某些所谓的海归啊,特别浮躁!小事做不好,还满脑子要做大事。
领导给他安排基础性的事务,明明是可以锻炼他能力的,大家也都是这么做过来的。
可是那个海归却说,他不屑于做这些杂事,应该给他更重要的工作!
可是他一个刚进公司还没一个礼拜的新人,要给他安排什么大事啊?
要不你直接来当公司副总得了?”
这可能是部分高学历人士的通病吧:
他们可能因为身边圈子都比较“高端”,虽然自己没有什么职场经验,但却产生了一种自己也能做大事的错觉。
第四,大部分公司还是更欢迎国内大学的毕业生。
随机采访了几名做HR的朋友对海归的看法,小编总结一个现象:
其实现在大部分公司,还是更欢迎国内大学的毕业生。
特别是很多知名的大公司,他们会在毕业季直接去那些985、211等大学里直接招人。
至于海归,他们因为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只能通过自己投递简历的方式去找工作,在这个层面上,失去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优势。
另外,现在很多年轻人择业的热门方向,比方说事业单位,国企等等,这些地方也是更愿意要国内毕业的,几乎不怎么考虑海归。
所以说,现在去国外留学,回来找工作能不能占更多的优势,还真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讨论
你觉得近些年,海归为啥不吃香了呢?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