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耕宇专辑41-45:白接骨,梵天花,铁马鞭,纤细半蒴苣苔,虎舌红

开头

今天我们进入第九期,一起来学习白接骨,梵天花,铁马鞭,纤细半蒴苣苔,虎舌红。

01
白接骨

白接骨(Asystasiella neesiana)来自于爵床科,白接骨属,别名尼氏拟马偕花。

草本,富粘液,竹节形根状茎。花冠淡紫红色,漏斗状,蒴果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细长似柄。

广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贵州、四川等地。生林下或溪边。叶和根状茎入药,止血。

国产的白接骨属曾有白接骨和尼氏拟马偕花之分,通常华东、华南、中南的被定为前者;西南、中南、华南的多被定为后者。

虽然两者在叶的大小,叶缘为全缘或为明显波状齿稍有区别,但从分布和形态特征总体来看,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草药白接骨别名有“玉接骨丹”,“血见愁”,“玉接骨”,“玉龙盘”等等。

选择21例胃出血患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排黑色柏油样便,OB试验阳性者,多数并见上腹部疼痛及相应胃肠道症状,少数患者尚有呕血。其中9例是症状再发,曾经放射检查示:“溃疡并出血”。

取全草数株、洗净、榨汁。兑以两倍量生理盐水,调匀备用。每次服30ml,首剂加倍。每日3次,连续2日以上。

21例患者中,13例服药后48小时内,大便转黄;6例72小时内大便转黄;余2例亦在4天内大便转黄。同时均诉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减轻。

以上患者在服药之后OB试验检查均转为阴性。民间常用该药治疗甲沟炎,疗疮疖肿。以及跌打损伤,和外伤出血。某些民间草药医生用为骨折外敷药。

02
梵天花

梵天花(Urena procumbens)来自于锦葵科,梵天花属,别名虱麻头、小桃花、山棉花。

小灌木,枝平铺,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下部生的轮廓为掌状3-5深裂,裂口深达中部以下。

花单生或近簇生,花冠淡红色。果球形,直径约6毫米,具刺和长硬毛,刺端有倒钩,种子平滑无毛。花期6-9月。

产广东、台湾、福建、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区。常生于山坡小灌丛中。

有文献提到梵天花可以治疗痛经,我们来看相关的介绍。

痛经是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在广东阳江民间有一治疗痛经的验方,具体为每次单用梵天花根30~50g煎出汤药,一般向汤药中兑入10~20g米酒(可根据妇女的酒量酌情加减),在月经前后或经行时服用,一般服用2~3次。

病例:女44岁。痛经多年,行经时小腹疼痛,有时痛引腰骶,经行时影响生活质量。曾至医院检查诊断为继发性痛经。

患者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气血不足,冲任气血虚少,常有小腹隐痛难忍,喜按,月经量不多,色淡有血块,面色无华,平时有头晕心悸与神疲乏力表现,舌质淡兼有少量瘀点,脉细。

用上述民间梵天花根米酒方,在阳江地区摘取梵天花根,每次单用梵天花根50g煎成一碗汤液,并兑入10g米酒,患者服用后当次痛经明显减缓。

患者服用2次(每月1次)后,痛经基本不再发作。跟踪调查半年,无痛经再发,经行正常。

痛经病因病机复杂,但不外乎冲任胞宫气血阻滞,为“不通则痛”,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为“不荣则痛”。

梵天花,别名狗脚迹、地桃花、三角枫、三合枫等,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全草,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山坡、村边、路旁。

梵天花根在《中药大辞典》记载中性味甘苦温,具有健脾去湿、化瘀活血之功效,具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经、跌打损伤等作用。米酒,又称酒酿,其性味甘辛温,具有益气生津活血之功。

在此验方基础上可根据需要进行配伍调整,如偏气滞血瘀者可加大梵天花根用量,气血虚弱者可加大米酒用量。

03
铁马鞭

铁马鞭(Lespedeza pilosa)来自于豆科,胡枝子属。

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长柔毛,茎平卧,细长,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先端微凹,有小刺尖,顶生小叶较大。

总状花序腋生,花冠黄白色或白色。荚果广卵形,凸镜状,两面密被长毛,先端具尖喙。花期7-9月,果期9-10月。

产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

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荒山坡及草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全株药用,有祛风活络、健胃益气安神之效。

铁马鞭的介绍较少,我们来看胡枝子属植物的功效介绍,胡枝子属植物中约有一半以上的种作为民间草药使用。

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利水消肿、活血止痛之功,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烧、肺热咳嗽、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淋症、遗尿及蛇伤等。

胡枝子属植物含黄酮、生物碱、萜类、甾醇、有机酸、鞣质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早孕、镇痛等药理活性,特别是黄酮类化合物对,肾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尤为显著。

铁马鞭产天水、武都。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荒山坡或草地。地上部分或根入药,味苦、辛,性平。益气安神、利尿消肿、解毒散结,主治气虚发热、失眠、疖肿疮毒及水肿。

胡枝子属植物多数种耐干旱,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或固沙植物。如胡枝子作为混交防护林的拌生树种,极易成活。其枝条可编筐、叶能作饲料、种子油可供食用或作机器的润滑油。

绒毛胡枝子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均产。其枝叶是优良的饲料,亦可作绿肥。

牛枝子耐干旱,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多生长在荒漠化草原的沙质地、砾石地或石质山坡上,既是固沙植物又是饲用植物。

04
虎舌红

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来自于紫金牛科,紫金牛属。别名红毛毡,老虎脷,蠄蜍皮。

矮小灌木,具匍匐的木质根茎,直立茎高不超过15厘米,幼时密被锈色卷曲长柔毛。

叶互生或簇生于茎顶端,叶片坚纸质,边缘具不明显的疏圆齿,边缘腺点藏于毛中,两面绿色或暗紫红色,被锈色或有时为紫红色糙伏毛,毛基部隆起如小瘤,具腺点。

伞形花序,着生于侧生特殊花枝顶端,每植株有花枝1-2个,花瓣粉红色。果球形,鲜红色,多少具腺点。花期6-7月,果期11月至翌年1月,有时达6月。

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海拔500-1200(-1600)米的山谷密林下,荫湿的地方。越南亦有。模式标本采于广东罗浮山。

虎舌红为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全草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去腐生肌等功效。

用于风湿跌打、外伤出血、小儿疳积、产后虚弱、月经不调,肺结核咳血、肝炎、胆囊炎等症;叶外敷可拔刺拔针、去疮毒等。

本种有的个体全株为紫红色,有的则为绿色,故有红毛毡与白毛毡之称,但药效一样,制成的干标本亦无明显的区别。

虎舌红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开发的一种珍稀野生观赏植物,因其叶面密布舌苔状红色腺点,并具紫红色茸毛,状似虎舌,果实鲜红圆润,故有“虎舌红”之名。

该植物有记载为民间用药,因此,虎舌红既可观赏也可药用。

虎舌红株形矮小,枝叶紧凑,叶面密被紫红色厚长茸毛,长达5~15mm,由于绒毛对光线的折射作用,随视角不同颜色随之改变,侧面观有紫红色放射状光芒,喷雾时无数小水珠聚集叶面,在阳光下似粒粒钻石,闪闪发光。

叶背面密布红褐色凸起,似老虎舌苔状斑点。果实色泽艳红而富有光泽,似珍珠串簇生于枝头,甚为美丽,且顶端长有2~3mm的绿色芒状细毛,更增加了观赏效果。

果实成熟期长,全年轮番挂果,第2年长出新果,老果陆续掉落,叶、果可全年观赏,四季常有叶果相映,是案头小品的首选植物。

虎舌红除供室内摆设外,还可片植、丛植于庭前、角隅、假山旁、草坪等处,亦可用作林下耐荫地被植物

虎舌红生物碱属于喹唑酮类生物碱,具有祛风清热,凉血散淤,解毒消肿的功效。

临床多用于治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淤肿,疔疮肿毒,烫火伤。

05
纤细半蒴苣苔

纤细半蒴苣苔(Hemiboea gracilis)来自于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别名秤杆草,地罗草、小花降龙草。

多年生草本,茎上升,细弱。叶对生,叶片稍肉质,干时草质。聚伞花序假顶生或腋生,花冠粉红色,具紫色斑点。蒴果线状披针形,无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产江西西部、湖北西部、湖南、四川和贵州。生于海拔300-1300米山谷阴处石上。

关于纤细半蒴苣苔的介绍较少,我们来看苦苣苔科植物的介绍,苦苣苔科药用植物许多种类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平喘、活血散结、消肿止痛、除湿等功效。

对于各种炎症、咳喘、疮疖、风湿、跌打、烫伤、蛇虫咬伤及妇科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且使用历史悠久,用药经验丰富,效果确凿。

但目前国内外对该科药用植物重视不够,研究极少,在这些种类中开发滋补类、止咳类及跌打损伤类新药将具有广阔的前量。

苦苣苔科植物形态美观、花色艳丽,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可开发为观赏花卉。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草药白接骨治胃出血邱磷安

(2)梵天花根米酒方治疗痛经验案两则 吴驻林 谭婉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3)甘肃胡枝子属药用植物资源 马骥 邓虹珠 何兰 刘建英 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 广东 广州

(4)珍稀观赏植物虎舌红的研究现状 钟娟 叶萌 庄平 邵慧敏 杜 鹃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四川 雅安

(5)广西苦苣苔科药用植物资源 吕惠珍 余丽莹 黄宝优 彭玉德 广西药用植物园 广西 南宁

(6)中国植物志

图片来源

(1)陆耕宇 中国药科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