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创业逻辑走向“强资源”,孵化器们究竟要怎么玩?
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大潮如火如荼行进了好几年之后,创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平稳的高原时期,许多狂奔猛进的创业者、投资者都开始用更多时间思考创业背后的新逻辑,而服务于创业者的孵化平台也必然面临如何更好地服务创业者、打造自身品牌新的挑战。
1月11日至12日,2018产业创新峰会暨招商局创投、招商启航两周年年会在深圳举办。此次峰会的主办方正是知名VC投资机构招商局创投和其旗下天使投资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招商启航。
这种由资本和孵化平台联合主办的峰会正变得越来越多,也说明孵化平台这个角色在服务“高原期”创业的价值逐渐显露出来,开始更加积极地活跃在创业舞台上,本质上,它反映的是创业逻辑向“强资源”转变的趋向,从招商启航的一系列动作上,我么也许可以窥见孵化平台和资本们究竟应该在新逻辑下怎么玩。
1
资本寒冬是伪命题,创业只是更依赖“资源”
经历2015、2016年的创业高潮后,“资本寒冬”这个词汇经常被创业圈子里的人挂在嘴边,因为初创企业越来越难找到钱,VC们也不那么热情了,创业者想当然认为资本口袋的钱少了。事实上,“资本寒冬”只是一个伪命题,反映的本质是创业对资源的进一步依赖。
1、资本由“单打独斗”转入创业生态
被浑水摸鱼的创业者“忽悠”了两年后,资本变得更加谨慎和聪明。在一些投资人眼里,他们只是对项目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不像轻易把自己手里的筹码交出去,而不是过去那种追风口爽快投钱,广泛铺场。
精益求精的投资思路事实上导致了两个结局:
A、资本并没有变少,投出去的项目变少,这使得投资者手里的热钱反而变得更多、更丰盈,这与资本寒冬是完全相反的。
B、对项目有着更高的眼光,决定资本审视项目、寻找项目、培养项目不再像过去那样凭借一个BP就紧赶快上怕错过风口,而是更加积极地借助于系统性的创业资源扶持体系,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准确率。而这个扶持体系,可能是由孵化平台为核心的一系列创业支持资源的整合,因为孵化平台很容易形成创业项目、资本、产业、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构建的创业生态。
2、“好的项目”绝不仅仅是禀赋好
创业生态其实也反映出“好的项目”的定义变化,也即,除了团队、项目创意的先天优势之外,一个真正算得上好的项目,越来越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过去普遍认为内因+外因决定成败,内因占主导,现在外因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其原因,无非在于信息高度通达使得创业项目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也越来越明显,真要说项目和项目之间本身有什么太大的优势已经不大可能,大多数被看好的创业项目,例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都是一窝蜂上。这时候,同质化先天禀赋基础上的外部资源介入往往决定竞争的成败。
对用户来说,既然都是一样的产品,他们当然只选择声音最大、一眼就能看见的那个,而这一切都需要产业、资本、创业操盘经验等一系列外部支持,创业只是更依赖起了“资源”两个字。
2
回归产业逻辑,三大资源决定孵化器价值
更依赖资源,表明对创业项目来说,孵化平台的“强资源”属性更为重要,而解构这个“强资源”,就是要回到产业的逻辑上,分析一个创业项目的成功纠结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作为国家级的孵化平台,招商启航旗下的厘米空间CM Space(招商局旗下的国家级互联网创业孵化器)身上区别于其他孵化平台的独有优势或许能够给予行业一定的启示作用。
1、产业资源对接:广度+深度
这是从产业逻辑出发首要的外部资源。对接产业资源能够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裨益创业项目,而孵化平台背后的产业资源越强势,这种助力就会越强。
背靠产业资源的孵化平台国内有很多,例如海尔的海创汇等。但若论资源的体量,招商启航背靠145年历史、6.85万亿总资产的招商局,在深度+广度上都有领先优势。
A、广度,代表孵化平台所能触及的创业领域的范围,增强的是平台对创业项目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能够全方位照顾到创业项目的需求。例如,招商启航旗下厘米空间CM Space对接招商局金融、地产、交通三大板块,拥有银行、证券、金融、保险、基金、地产、公路、港口、物流、航运、贸易、海工装备等业务集群,金融科技、物流科技、智慧城市……几乎所有热门创业领域都能够对接到自己的产业依托。
B、深度,代表孵化平台对创业项目在产业资源方面所能支持的力度大小,直白地说,除了广度,产业资源如果只是浅尝辄止,连自己都没有做好,更别提去支持创业项目了。例如,如果是一个金融科技创业项目进驻招商启航旗下的厘米空间CM Space(或者内部创业项目孵化),一旦被认为值得扶持,招商局在金融方面的产业资源诸如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招商国际等巨头型金融集团无疑能够起到最深度、最有力的资源协助,创业项目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2、全周期金融:供血+造血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也是产业逻辑中最底层的外部资源。所谓的全周期金融,不单单指的是孵化平台能够给予融资支持,还有背后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对业务的匹配,也即,既能够在创业项目需要的时候给予资金,又能够通过恰当的资金进入帮助创业项目运转获得自我的造血功能。
例如,招商启航拥有全牌照、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在项目孕育期由招商启航提供孵化+天使轮投资;在初创期,招商局创投可以提供VC+小微贷款;在成长期和成熟期,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招商局资本、招商致远资本可以为前者提供PE+贷款+IPO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为后者提供PE+贷款/信用投资+财务顾问等高端深化的金融服务;而当项目进入稳定期后,还有并购、不良资产处置以及财务顾问等服务。
由此可见,在一个创业项目成长成企业稳定运作的每一个阶段,招商启航的金融服务都是量身定做式的介入,既能够做及时雨,又能够帮助项目更好地成功,实现自我造血。
3、内部生态整合:操盘手更要懂创业
如果一个孵化平台自己都不懂创业,那么它的价值可能就站不住脚,内部生态的整合反映的是孵化平台这个创业操盘手在整体创业服务方面的能力,也即创业者需要的各项基础设施、会务、路演等方面,要有整合式的“解决方案”,创业的各项必备活动都有统一的预案。
其好处在于,创业者只需要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剩余的普通事务性事项被孵化平台合理安排,只会占据最小的时间和精力。在招商启航旗下的厘米空间CM Space这里,体现出来的是一套“训练营-孵化器-加速器”的生态孵化链条,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形态以满足不同阶段创业项目孵化需求,以扩大孵化影响力,并挖掘和培育更优质的高成长项目。
例如,在训练营阶段,以与外部产业垂直型机构联办为主,根据行业筛选项目,提供针对性的全方位培训;在孵化器阶段,不同于众创空间,面向社会选拔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为项目投资提供观察室;在加速器阶段,招商启航转化成一个更专注、更深入为初具规模且处于成长爆发阶段的创业项目提供深层次且个性化创业服务的创新平台。
在这三大资源的支持下,厘米空间CM Space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孵化平台、众创空间的一系列差异化特色,包括:
A、“省、聚、融、高”:即场地及服务“省”钱、对接资本“省”心;24小时创业“聚”合生态圈,且有大咖导师指导;项目之间“融”合、与招商局产业资源的“融”合;“高”成长、“高”平台。
B、真孵化、真扶持、真投资、真增长:4000+创业项目申请及10000+㎡孵化空间;300+项目获得免费孵化及产业资源对接、创业导师服务;40+项目获得天使投资,并被恪守反向跟投机制;5个项目在厘米空间组建团队,超过3个项目在半年内即实现下一轮融资,2个项目实现招商局资源深度对接。
C、1+3+N:结合招商局三大业务板块,整合外部资源,招商启航进行了垂直领域孵化平台的体系建设,即是内部孵化平台,也积极拓展外部孵化项目,充分利用到“强资源”的优势。
3
孵化器的未来,是挑战BAT
回过头来看,在互联网创业浪潮的这些年,倒底谁才是最大、最成功的孵化平台?是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海尔的海创汇,还是招商启航旗下的厘米空间CM Space?实际上,尽管招商启航这些平台如此“给力”,但如果算上那些隐形的“孵化平台”,目前为止只有BAT们可能才算是最大的“赢家”。
以腾讯为例,从PC互联网时代早年的抄袭风波走出来后,腾讯转而对潜力项目进行收购、跟投或者内部扶持,事实上成为了互联网最大的、没有挂牌实体场地的最大孵化平台,微信这样的杀手级产品本质上也算是被腾讯所孵化而来。
而BAT这样量级的企业,其隐形孵化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无非是上文产业逻辑下的资源对接、金融扶持以及创业生态整合,因此,对于未来的孵化平台来说,竞争的维度应该进一步提升,对标BAT、挑战BAT,创造类似的规模也不是不可能。
以厘米空间CM Space为例,累积4000+申请入孵项目、300+孵化项目、40+投资项目、6+获得下轮融资项目、7000万投资金额、150万+单项目投资金额、4+共建孵化平台数、7亿+基金管理、8+合作基金数……短短2年的时间就已经创造出足够瞩目的成绩,依托招商局产业大树,跳出孵化平台的思维,做出一个BAT式孵化巨擘也未尝不可。
从招商启航的一带一路布局也可以窥见这个“理想”的现实度。积极利用国际化创新资源也给予了招商启航新的高度,借助这个“高度”,创业者也实现不一样的格局。例如,目前招商启航利用到的招商局集团资源创新布局已经深入到诸如美国硅谷(与PNP合作共建孵化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共建数据智能孵化器)、南洋理工大学(共建机器人智能垂直孵化器)、以色列(对接其丰富的创新资源)这些全球创新战略要地,此外,在香港、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地都有丰富的产业创新基石可供开发。
在这样的大格局、大视野布局下,孵化平台的路变得更宏观、更长远,脱离了集合办公、集合路演、集合融资的固有印象,做出巨型企业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完)
曾响铃(微信ID:xiangling0815)
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AI新媒体“智能相对论”创始人。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趋势革命 重新定义未来四大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近80家网络媒体专栏作者。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xiangling0815
| VR篇 | 分享经济 | 直播 |智能手机 |网红| 体育IP|互联网金融|无人机| 跨境电商|新媒体营销|企业级服务| 家居业 |社区O2O
京东、当当等正在火热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