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林散之》拍摄背后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

 《百年巨匠—林散之》拍摄背后的故事

       --与总导演孙铁健谈林散之

王  罡

     2020年9月21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1月11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隆重推出,全国开始热播。 《百年巨匠——林散之》是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的一部分。《百年巨匠》共110集,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和文学篇,计43人。书法篇共有7位: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舒同、沙孟海、赵朴初、启功。这7位是按出生先后排列的。就草书艺术成就而言,林散之当数第一人。300年出了一个林散之。

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于2015年4月16日上午10时在南京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开机。我有幸参与拍摄,前后历时12天,与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林散之》总导演孙铁健,还有制作统筹张艺宰、制片刘闫、多媒体制作孙铁峰,在现场、在车上、在桌上,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林散之。现选出与总导演孙铁健的部分谈话内容供大家分享。

图为《百年巨匠——林散之》开机现场,林散之长子、著名书画家林筱之讲话

左起:《百年巨匠——林散之》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百年巨匠——林散之》顾问吕章申,中国书协主席、《百年巨匠——林散之》顾问苏士澍,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徐利明,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

孙铁健:我们摄制组在江上草堂拍摄的时间会比较长,江上草堂是《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核心部分。

王  罡: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县,1898年生在江苏省江浦县。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江上草堂,是林散之在22岁时,为创造一个读书学习、习字作画的环境,在房后小山上筑草堂三间,取名“散木山房”,后改名“江上草堂”,江上草堂四周有二十亩山地,种植花草树木。春天桃红杏白,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竹梅挺立。林散之十分钟爱“江上草堂”,50岁后虽然迁居江浦和南京,但每年都到江上草堂住上一段时间。

图为重建的江上草堂

孙铁健:我在网上看到,2006年6月,江上草堂已被南京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王  罡:如今,江上草堂已占地60亩,成为一个集创作、展览、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景点。近几年来,林散之的长子林筱之先后投入几千万元,新建了牌坊、笔塔、林散之塑像等景点。林筱之告诉说,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从规划、施工、建房,全部自力更生。所有的钱是多年来的节衣缩食,自已写字画画卖钱而来的。

图为林散之故居笔塔

孙铁健:牌坊、石刻、笔塔,还有林散之塑像。林筱之先生现在已经88岁了,真不简单,了不起!

王  罡:你们到南京拍摄《百年巨匠——林散之》,我们江苏收藏界十分高兴,纷纷打电话提供拍摄素材。刚才我在车上还有人给我打电话提供素材。5月31日,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展在汕头五号见贤美术馆开幕。这个展览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收藏林散之的展览,展品丰富,精品很多。举办方张总请求摄制组到汕头取景。另一个是收藏林散之毛主席诗词系列的藏家要求去拍摄,这个姓唐的收藏家愿意提供赞助。

孙铁健:谢谢!我们这次拍摄的《百年巨匠——林散之》内容很多。另外主要是反映林散之生活、学习、成才方面的。这次拍摄,不要赞助,不加广告,全是政府行为。你帮我联系一下刘洪友,我打了几次电话都联系不上,我们要采访他,听说他后天要回日本。

王  罡:好的,我打他的日本号码,叫刘洪友直接和你联系。

孙铁健:刘洪友在日本名气很大。现在是(日本)中国书法学院院长、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是刘洪友的学生,刘洪友与青山杉雨的后代都有来往。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刘洪友代表旅日华人华侨治印献礼。

王  罡:刘洪友20来岁的时经常到林散之家磨墨伸纸,林散之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有什么活动都带着刘洪友,我这里有一张他的照片。1985年9月11日下午3时,钱松岩追悼会在西康路省委礼堂举行。由于没有空调 ,天气很热,庄希祖、章炳文负责为林散之打扇。刘洪友也参加了,是林散之先通知他老师章炳文,再由章炳文叫他去的。

左一林筱之、左二章炳文 、左三林散之,右一庄希祖,林筱之和章炳文中间的是刘洪友

孙铁健:刘院长来电话了,明天下午摄制组前往南京中日友好樱花园采访刘洪友。

王  罡:2011年,刘洪友自费建造了“南京和平友好樱花园”。 花园里有8000多株品种不同的樱花,建有和平友好会馆、中国书法博物馆、日本茶道馆、日本花道馆、邦乐馆等体现日本文化的建筑设施。

孙铁健:这里太美了,到处都是樱花,还有茶道、日式建筑。

王  罡:来来来,我们在这里留个影。

左起:(日本)中国书法学院院长刘洪友,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百年巨匠——林散之》总导演孙铁健,制片刘闫,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辉,《百年巨匠——林散之》多媒体制作孙铁峰在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平友好樱花园

图为《百年巨匠——林散之》总导演孙铁健(右一),制片刘闫(右二),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右三)、多媒体制作孙铁峰(右四),制作统筹张艺宰在(左二),在欣赏刘洪友的书法作品

左起: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百年巨匠——林散之》总导演孙铁健,(日本)中国书法学院院长刘洪友,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辉,《百年巨匠——林散之》制作统筹张艺宰,在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平友好樱花园刘洪友工作室

孙铁健:绫庄巷在哪里?汽车导航没有,手机导航也找不到。林散之13岁在绫庄巷子学徒,师傅叫张青甫。

王  罡:我带你们去,在评事街。评事街是古城南京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一条老街,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是达官贵人住的地方。绫庄巷在评事街东头。

孙铁健:我们来的正好。绫庄巷开始拆迁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了。我们一定要拍下来,太珍贵了。

《百年巨匠—林散之》摄制组正在拍摄绫庄巷。总导演孙铁健(右)、制作统筹张艺宰(左)

王  罡:张青甫的家在绫庄巷的西头,画店在东头,靠大街。张青甫是早上进店,晚上回家,夜晚是林散之看店。开始以为林散之是乡下孩子楞楞的、呆呆的,谁知林散之画人像、勾轮廓,很熟练。又见林散之写得一手好字,张师傅便开始教他起稿用笔,画工笔画。

孙铁健:我上网看林散之的东西,就看到你的名字,就看到你的文章。你研究林散之很深。

王  罡:过奖了。我写过200多篇文章,出过三本书,一本是《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本是《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最近编的一本是《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

孙铁健:下一站是中央路117号。1963年1月11日,林散之刚到南京时住在中央路117号,是一栋两层欧式洋楼,楼上住的是钱松岩和夫人,钱老也是刚从无锡调到南京的。楼下住的是林散之,共有四个房间,两间大的各约20平方米,其中一间作画室兼会客室,一间作卧室,一间有14平方米,作吃饭和过道。一间小的约7平方米,供来客用。另有卫生间和大的厨房。楼前有100多平方米院子,有柏树、槐树、椿树,还有桂花树等10多种,门外500多米就是玄武湖。林散之十分喜欢117号,经常在院内、玄武湖练习太极拳、散步吟诗。

王  罡:孙总对林散之研究很深,这个细节都清楚。

孙铁健:谈不上研究,我和你不一样,我是现炒现卖。

王  罡:林散之在中央路117号先后住了10年。1987年,小楼拆除,改建五层宿舍楼,给林散之分了一套,在三楼。后来,中央路117号改为119号。

孙铁健:中央路117号到玄武湖很近。

《百年巨匠——林散之》摄制组在南京玄武湖取景。总导演孙铁健(中)、制片刘闫(后)、制作统筹张艺宰(前)

王  罡:当年林散之经常到玄武湖来打太极拳。林散之是跟一个名叫徐功伟的武术教师学的太极拳,叫“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这套拳路和缓,比较适合中老年人。学生陈慎之经常陪林散之到玄武湖练拳。陈慎之说:“林老练拳很有规律,有时我起身迟了,他会准时来到我的卧室前用拐杖敲玻璃窗喊:慎之,快起来!”林散之自从练太极拳之后胃病再也没有发过,精神也好多了。林散之常说:“我硬是打太极拳把胃病打好了。”林散之基本上每天坚持打太极拳,一直打到80多岁。

孙铁健:下面拍南京长江大桥。我从小就知道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象征。当时有一个梦想,就是在长江大桥下拍个照片。这次真的来了,我要好好看看,留个纪念。

图为《百年巨匠——林散之》总导演孙铁健(右)和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在南京长江大桥前合影

王  罡:林散之专门写过一首赞颂南京长江大桥的诗。

青峰两岸万千重,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红。

1987年,林散之以这首诗为内容创作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尺寸为 360×192㎝,约 62平方尺。作品多体并现,相互映衬;布白疏朗,流畅自然,是林散之晚年最大的书法,堪称“巨无霸”。这幅作品参加了十竹斋举办的“金陵风物诗书画展览”,在南京、北京展出,影响极大。20多年过去了,不少年龄大的人还经常说到那个展览,还经常提到这幅作品。这幅作品现由十竹斋收藏。

孙铁健:听说,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手卷有一个精彩的失而复得的故事?

王  罡:不能说是精彩,应该说是惊魂!2006年秋天的一个中午,我穿着军装乘100号军车到夫子庙后,便叫驾驶员开车去保障北京来的一位朋友。大约下午5点多钟,我带着手卷打车回家。手卷用布裹着,外面又包了几张报纸,放在一个旧的茶叶袋里。刚到家,就发现手卷丢了,顿时我头脑里一片空白,难得坐一次出租车,就丢了东西,而且不是一般的东西。我平时都是坐专车,车上的东西由驾驶员拿上拿下。我误把出租车当作自己的车子了。焦急之时,我摸出口袋里的打车发票,应该能找到这辆车,因为发票上有“叫车监督电话”的号码。即使找到了出租车司机,车上的东西被后上的乘客拿走也很正常,况且驾驶员也可以拿起来。我越想越急,越急越火。军人特有的本能告诉我: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争取。我立即拨通打车发票上的“叫车监督电话”,并告诉发票的序号,不到两分钟,出租车的电话打来了,车子上是有一件东西。出租车现在草场门,正开往南京大桥方向。我立即叫驾驶员把100号车子开来,半个小时后在长江大桥附近相遇,我接过出租车驾驶员的纸袋,用手一摸,圆圆的、沉沉的,我断定是手卷,一块巨大的石头在心里落地了。这时,我想起了江苏省国画院宋玉麟院长在手卷上的题跋:“神卷与藏家有缘也。”3天后,我在军区紫金楼专门宴请出租车驾驶员,还给了200元钱。

孙铁健: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太有影响了。

王  罡: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 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等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2010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幅手卷出版成书《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 20周年。估价这件顶级艺术品,应该超越种族、超越国界,应该站在人类艺术的顶峰。

图为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

孙铁健:遗憾的是,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不能拍进《百年巨匠——林散之》。因为有规定,片中所有的林散之作品都必须是馆藏作品,民间作品一律不用。

王  罡:这样也好。可以防止有争议的作品进入片子从而影响质量。孙总,告诉您一件事,《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下个月(2015年6月号)将以《〈中日友谊诗〉诞生秘话》为题向日本介绍林散之第一草书。

孙铁健:45年前,也就是1973年1月,就是《人民中国》杂志《中国现代书法作品特集》,林散之一举成名。

王  罡:《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在日本影响很大 ,这本杂志是日本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订户遍及日本47个都、道、府、县,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书法界订阅《人民中国》杂志的比较多,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经常转载《人民中国》杂志中的文章。

孙铁健:《百年巨匠——林散之》的开始就从《人民中国》杂志开始。

王  罡:太好了!

孙铁健:我拍过吴作人的专题片,吴作人的绘画价格一直上不去。林散之的草书多少钱一平方尺?

王  罡:一般在8-10万元左右,精品更贵。2014年北京匡时拍卖,林散之的一副栖霞寺大对联拍到650万。

孙铁健:你是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请给我们讲一讲江苏收藏林散之的情况。

图为《百年巨匠——林散之》摄制组正在拍摄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右为总导演孙铁健

王  罡:好。我们江苏收藏界有相当一批林散之作品的发烧友,林散之是我们心目中的书法巨星。我们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很多人已从一个单纯的收藏者升级为林散之书法艺术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这在我们江苏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孙铁健:请帮我找一下王广汉这个人,他是《林散之传》的作者。我看过这本书,要采访他。

王 罡:联系不上。王广汉,1931出生,安徽寿县人,长期在和县工作,当过和县党史办主任。两年前,我曾找过王广汉。问过林散之的学庄希祖、桑作楷,还问过《林散之与禅》的作者钱征,钱征是巢湖市宣传部部长 ,和县是巢湖的一个县。问过李秋水,李秋水是《林散之传》的审稿人。王广汉,如果健在应该是84岁了。

王  罡:何时到扬州采访林散之女婿李秋水?

孙铁健:不准备去了。李老已93岁了,我怕……

王  罡:我和扬州方面联系了,李亚丁说,他父亲李秋水身体很好,期待摄制组前往。

孙铁健:我们再考虑吧。

王  罡:前面就是参天的古银杏树,林散之当年写生的地方。

孙铁健:和照片上的差不多。不同的是周围增了加护栏,栽满了花草,古树更高更粗、更加郁郁葱葱。

王  罡:这棵古树有1000多年的历史,两人合抱有余。相传是唐朝时代栽植的,后来遭雷击,劈成两半,居然从枯干的又发出新枝绿叶,充分显示了它不畏强暴,不怕严寒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少人叹息:树寿千年,人不如树。林散之常在古银杏树下练拳,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这就是:人可以老,心不能老。1978年,林散之在林荇若一家人和他的学生王冬龄的陪同下,专程来到古银杏前,坐在轮椅上勾了画稿,并以古树为背景拍照片。1979年林散之以这棵古银杏为题材,绘制了《老木逢春图》,古树拔地而起,岸然挺立,树下坐着一位戴斗笠的老人,扶着手杖,身旁放着一摞书画,这老人正是林散之。“古树”、“老人”突显出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林散之对这幅画很满意,把它挂在南京百子亭画室的墙上,仿佛在告诉来客:树老,人老,心不老。

扬州石塔寺的古银杏树,当年林散之经常在这里打拳

2015年4月27日,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林散之》摄制组采访林散之女婿 李秋水(坐)时合影。左起:总导演孙铁健、林散之外孙女李不殊、林散之外孙李亚丁、李秋水亲戚李子硕、李秋水朋友陈健、林散之研究专家家王罡

林散之女婿 李秋水(坐)为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林散之》摄制组题字:弘扬传统文化。左起:李秋水亲戚李子硕、林散之外孙李亚丁、李秋水朋友陈健。右起:李亚丁女儿李安安、林散之外孙女李不殊

《百年巨匠——林散之》摄制组制作统筹张艺宰正在拍摄林散之当年用过的樟木箱

图为林散之外孙李亚丁正在讲述当年给外公林散之买轮椅的往事,摄制组制作统筹张艺宰(左二)正在拍摄。左一是总导演孙铁健、左三是制片刘闫、左四是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

《百年巨匠——林散之》摄制组在林散之当年住过的地方取景。左起:摄制组制作统筹张艺宰、制片刘闫、林散之外孙女李不殊、林散之外孙李亚丁

孙铁健:扬州瘦西湖公园东大门的匾额“瘦西湖”是林散之写的,我们要去拍。

王  罡:是的。那是1973年春天,林散之在六尺对开的宣纸上写的,共写了两张,这是第二张,林散之比较满意。

王  罡:今天是4月27日,我们坐的这船是4月9日江泽民主席来扬州瘦西湖坐过的船。叫迎宾号。

孙铁健:我沾了林散之的光,林散之自已都没有坐过。我们要好好享受享受。

王  罡:前面是熙春台,传说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你看上面有副对联就是林散之写的:“两岸青山半湖春水,二分明月数点梅花”。

孙铁健:太美了!我们在这儿来一个合影。

图为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林散之》总导演孙铁健在瘦西湖和参拍人员合影。左起:《百年巨匠——林散之》多媒体制作孙铁峰、制作统筹张艺宰、范正兵、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林散之外孙女李不殊、李秋水朋友陈健、总导演孙铁健、林散之外孙李亚丁、万波、制片刘闫

王   罡:《百年巨匠》书法篇中7个人很有特色。

孙铁健:对,还比较明显。如果用职业划分,几乎都不是专业书法家,这也恰恰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如于右任是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沈尹默是教育家,沙孟海是西泠印社的社长,赵朴初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启功是大学教授,舒同是军人出身,是省委书记。相对来说,专业做书法的只有林散之。

王 罡:这7个人中,有的人说启功高于林散之,有的人说沈尹默排在林散之前面。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这个问题早在40多年前就已解决,只是这些人没有关注历史而已。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全国书法选拔,沈尹默、赵朴初、启功都排在林散之后面。启功见到林散之的草书三鞠躬。赵朴初的夫人陈邦织女士说:“朴老对林老十分敬重,他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到南京和林散之见面的。”1999年12月,《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的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活动,经过专家及群众的投票评选,以得票多少名次排序为: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林散之、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李叔同。2001年1月,由《中国书法》举办的中国千年十大杰出书法家揭晓:米芾、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王铎、董其昌、徐渭、吴昌硕、于右任、林散之 。

孙铁健:于右任和林散之都有“草圣”之誉。于右任在标准草书的推广做了杰出贡献。于右任草书的意义在于,他第一个将魏碑和小草书打通成一片,为碑学开创出一个新境界,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新途径。林散之是草书集大成者,在笔法、墨法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林散之捍卫了中国传统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这是近现代书法家,乃至古代一些书法大家是不可比拟的!

王 罡:林散之与赵朴初、启功交往甚密。林散之十分尊重赵朴初和启功,给赵朴初画过一幅山水手卷,并题诗,送给启功一幅《嘉陵旧游图》。启功为林散之诗集作序,赵朴初为林散之书法选集题写书名。启功说林散之草书“笔底龙蛇,枯润相发”。赵朴初到南京专门看望林散之,称赞林散之草书“举世无双”。

孙铁健:《百年巨匠》书法篇的7个人都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书法界的泰斗,都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就草书而言,应该是林散之排第一,从《百年巨匠——林散之》第一个在南京开机来看,就证明了这一点。《百年巨匠》书法篇的7个人的排序是按出生前后排列的,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舒同、沙孟海、赵朴初、启功。

王 罡:林散之是没有渗入其他因素,直接进入了书法最高的殿堂——草圣。林散之是明朝王铎之后第一人。三百年出了一个林散之。

孙铁健:在当今文化领域商业化倾向、娱乐化倾向、反传统倾向“雾霾”较重的背景下,我们用纪录片的形式追忆这些大师,当我们回眸凝视他们的音容笑貌时,犹如在重建一座座传统文化的坐标。我们将用原作、原物、原址和情景再现的手法,用当事人亲友、学生、当事人、见证者的讲述,还原拍出客观真实的林散之,拍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林散之,让观众喜欢,让观众敬仰,让观众铭记。

王 罡:我们都知道林散之先生是“草圣”,书法名声鹤立中外,世人仰望。可是,林散之先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草书最好,反而认为在写诗上用的功夫最多。诗、书、画三者之中,诗第一位,画第二位,最后才是书法。他曾给自己写过碑文:“诗人林散之。”林散之特别仰慕李白,喜欢李白的诗。林散之一生写了2400多首诗。或纪游,或咏史,或吟物,或论艺。启功称赞为“无雕章啄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特别是论书的诗作,见解独到,有的已成为至理名言。林散之先生逝世前要求安葬在马鞍山采石矶,他说:“我不能与李白相比,但我愿与李白为邻。”1989年12月6日,林散之在南京逝世,安葬在采石矶太白楼之旁小九华山麓。1991年10月15日,林散之艺术馆在采石矶公园落成并开馆。这正是: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留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

孙铁健 :《百年巨匠——林散之》共分上下两集,每集30分钟,将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九套纪录片频道和十套《人物》栏目播出。同时还将翻译成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在外语频道播出。

王  罡:很好。孙总,你是什么时间调到中央电视台的?

孙铁健:我198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影片编辑专业。后来到青海电视台,2001年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编导、制片主任,编导人物传记片《吴作人》、主创人物传记片《张大千》。

王  罡:我查看了你的有关信息。编导人物传记片《吴作人》、主创人物传记片《张大千》,《青海湖之波》获“五个一工程奖”,《站在第三极》《张大千》《旗帜》获中国电视协会纪录片大奖。真的了不起!

孙铁健:谢谢。

王  罡:谢谢孙总,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