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德国卖给中国40万套装备,为何不要钱财,却只要三种矿产|钨矿

上世纪,我国曾经向德国购买过40万套军事装备,但是德国却没有向中国索要钱财,而是指明要三种矿产。这三种矿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抵得上钱财呢?

新来的朋友们可以点点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文章和视频,又能及时接收最新信息

一、自然资源短缺的德国,和中国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领土面积只有不到36万平方公里,比日本还小。但是和日本一样,德国也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除了褐煤、硬煤和盐的储量较为丰富之外,其他的原料以及能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进口。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依靠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制造业,自然资源的匮乏让德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限制。

在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资源的获取方面,更是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在那个时候,德国最缺的是资源,而不是钱。

反观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南北跨度达5500公里,东西跨度达5200公里,可谓是地大物博。由于南北纬度跨域大,地形西高东低,所以我国的气候也十分多样。加上悠久的历史,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多达171种。

因为地质复杂多变,所以大多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例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区;铁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等地区。但是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落后,对于这些矿产资源要不就是没有能力采取挖掘,要不就是只能当做原料出售,没有能力进行加工。

当时德国的工业水准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且德国制造的军事装备品质十分优良,是每个国家都趋之若鹜的好东西,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而德国和中国做军事生意,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不要钱,只需要中国提供三种矿物,分别是钨、钼、铬。这三种都是十分重要的军事工业资源。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从美国开始爆发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德国,德国国内面临着经济大动荡的严峻考验。当时德国外汇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没有外汇的德国无法向外国购买自己需要的工业原料和粮食。于是,德国就向中国提出进行以物换物的贸易建议。

当时中国的国库也没有大量的资金可以购买德国的军事装备,于是对于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手段,中国也表示十分赞同。一拍即合的中国和德国,就开始了不一样的国际贸易。

二、粮食以及钨矿,撑起中国军事装备的一片天

德国大多数地区都受潮湿的西风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对于发展农业是弊大于利的,所以德国的农产品大多是国外进口的。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外汇的短缺,德国已经没有能力向国外购买粮食了。

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于粮食的储备还是供大于求的,所以将粮食提供给德国来换取中国所急需的军事装备,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在两国不断的合作下,德国也发现了中国另一个宝藏矿物,钨。

世界上的钨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尔卑斯至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太平洋地质带。而中国正好就在这两个地质带上,所以钨储量丰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钨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南岭山地两侧的广东东部沿海一带,江西南部的储量最多,约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而德国对于钨矿资源如此重视的原因,要从一战期间开始说起。当时的德国军械工程设计师发现,含有钨的枪管可以比不含钨的枪管多发射两倍多的子弹。这个发现,让钨矿资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抢手的稀有资源。

而在一战战场上出现的坦克,更是各国的噩梦。这个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大家伙一进到战场上,所有的炮弹都被它坚硬的外壳抵挡下来,单方面的屠杀让各国士兵都对它产生了心里阴影。当时,穿甲弹可以对坦克这一类高防御的军事设备产生明显的破坏力,所以穿甲弹在战场上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反击武器,但是想要制作穿甲弹,钨是必不可少的原料。

所以在一战中,钨的开采量急剧上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各国对钨的需求。德国对这个资源更是渴望不已,在看到中国有如此多的钨矿资源后,德国就在粮食的基础上,增加了钨矿这一个交换条件。

从一战过后,战败的德国就从未停止报复的心理,而经济危机就更将这个矛盾激发了出来,所以德国一直在进行着军事竞赛。为此德国需要中国出产的各种战略原料,包括粮食、钨、钼铬等矿产资源;而中国也需要借助德国先进的军事装备,来加强自己的国防力量。而巧合的是,中国和德国的财政都吃紧,所以两国各取所需,友好地进行了长达几年的以物换物的贸易合作。

据数据显示,到1937年,德国一共进口了大约11100万吨的钨砂,这其中的七成多是来自中国的。

三、腾飞的中国,不再依靠别国

这个交易直到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日本同盟国的德国,在权衡利弊之后,才中断了和中国的特殊贸易。

不得不说,从德国进口的军事装备为中国前期的抗战还是提供了不少的帮助的,如果没有这批德国的军械,我们的抗战还得再艰苦几倍,牺牲的人数也得再翻上几番。

其实除了国防方面,德国对我国的工业发展也是有所帮助的。在北洋政府期间,德国就曾派专家来我国进行实地考察,商讨建立化学工厂等事宜。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系统性接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等。

在了解完这段历史后,更加明白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那时候的中国,就连贸易也没有平等权,各国卖给中国的武器,不是次品就是价格比国际售价高出许多。而我们中国连抗议的声音也不能发出,明知道只是一场不公平的贸易,但是中国也只能按对方的要求来买,不买就是亡国,世界上没有政府会同情中国。

当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的国家身上时,这个国家的主动权就会丧失,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还在泥潭中挣扎。不过随着国家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万事都要依靠别人援助的弱小国家。

现在中国的国防技术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先的地位,还有许多技术让世界各国甚至是美国都望尘莫及,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世界东方缓缓苏醒。但是在很多地方,我国还是有很多不足,需要慢慢改进,中国也没有忘记当年德国对我国的帮助,中德两国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

希望中德能够将两国的友谊一直延续下去,实现互帮互助的双赢。

上世纪,我国曾经向德国购买过40万套军事装备,但是德国却没有向中国索要钱财,而是指明要三种矿产。这三种矿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抵得上钱财呢?

新来的朋友们可以点点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文章和视频,又能及时接收最新信息

一、自然资源短缺的德国,和中国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领土面积只有不到36万平方公里,比日本还小。但是和日本一样,德国也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除了褐煤、硬煤和盐的储量较为丰富之外,其他的原料以及能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进口。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依靠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制造业,自然资源的匮乏让德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限制。

在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资源的获取方面,更是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在那个时候,德国最缺的是资源,而不是钱。

反观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南北跨度达5500公里,东西跨度达5200公里,可谓是地大物博。由于南北纬度跨域大,地形西高东低,所以我国的气候也十分多样。加上悠久的历史,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多达171种。

因为地质复杂多变,所以大多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例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区;铁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等地区。但是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落后,对于这些矿产资源要不就是没有能力采取挖掘,要不就是只能当做原料出售,没有能力进行加工。

当时德国的工业水准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且德国制造的军事装备品质十分优良,是每个国家都趋之若鹜的好东西,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而德国和中国做军事生意,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不要钱,只需要中国提供三种矿物,分别是钨、钼、铬。这三种都是十分重要的军事工业资源。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从美国开始爆发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德国,德国国内面临着经济大动荡的严峻考验。当时德国外汇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没有外汇的德国无法向外国购买自己需要的工业原料和粮食。于是,德国就向中国提出进行以物换物的贸易建议。

当时中国的国库也没有大量的资金可以购买德国的军事装备,于是对于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手段,中国也表示十分赞同。一拍即合的中国和德国,就开始了不一样的国际贸易。

二、粮食以及钨矿,撑起中国军事装备的一片天

德国大多数地区都受潮湿的西风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对于发展农业是弊大于利的,所以德国的农产品大多是国外进口的。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外汇的短缺,德国已经没有能力向国外购买粮食了。

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于粮食的储备还是供大于求的,所以将粮食提供给德国来换取中国所急需的军事装备,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在两国不断的合作下,德国也发现了中国另一个宝藏矿物,钨。

世界上的钨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尔卑斯至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太平洋地质带。而中国正好就在这两个地质带上,所以钨储量丰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钨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南岭山地两侧的广东东部沿海一带,江西南部的储量最多,约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而德国对于钨矿资源如此重视的原因,要从一战期间开始说起。当时的德国军械工程设计师发现,含有钨的枪管可以比不含钨的枪管多发射两倍多的子弹。这个发现,让钨矿资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抢手的稀有资源。

而在一战战场上出现的坦克,更是各国的噩梦。这个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大家伙一进到战场上,所有的炮弹都被它坚硬的外壳抵挡下来,单方面的屠杀让各国士兵都对它产生了心里阴影。当时,穿甲弹可以对坦克这一类高防御的军事设备产生明显的破坏力,所以穿甲弹在战场上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反击武器,但是想要制作穿甲弹,钨是必不可少的原料。

所以在一战中,钨的开采量急剧上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各国对钨的需求。德国对这个资源更是渴望不已,在看到中国有如此多的钨矿资源后,德国就在粮食的基础上,增加了钨矿这一个交换条件。

从一战过后,战败的德国就从未停止报复的心理,而经济危机就更将这个矛盾激发了出来,所以德国一直在进行着军事竞赛。为此德国需要中国出产的各种战略原料,包括粮食、钨、钼铬等矿产资源;而中国也需要借助德国先进的军事装备,来加强自己的国防力量。而巧合的是,中国和德国的财政都吃紧,所以两国各取所需,友好地进行了长达几年的以物换物的贸易合作。

据数据显示,到1937年,德国一共进口了大约11100万吨的钨砂,这其中的七成多是来自中国的。

三、腾飞的中国,不再依靠别国

这个交易直到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日本同盟国的德国,在权衡利弊之后,才中断了和中国的特殊贸易。

不得不说,从德国进口的军事装备为中国前期的抗战还是提供了不少的帮助的,如果没有这批德国的军械,我们的抗战还得再艰苦几倍,牺牲的人数也得再翻上几番。

其实除了国防方面,德国对我国的工业发展也是有所帮助的。在北洋政府期间,德国就曾派专家来我国进行实地考察,商讨建立化学工厂等事宜。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系统性接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等。

在了解完这段历史后,更加明白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那时候的中国,就连贸易也没有平等权,各国卖给中国的武器,不是次品就是价格比国际售价高出许多。而我们中国连抗议的声音也不能发出,明知道只是一场不公平的贸易,但是中国也只能按对方的要求来买,不买就是亡国,世界上没有政府会同情中国。

当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的国家身上时,这个国家的主动权就会丧失,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还在泥潭中挣扎。不过随着国家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万事都要依靠别人援助的弱小国家。

现在中国的国防技术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先的地位,还有许多技术让世界各国甚至是美国都望尘莫及,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世界东方缓缓苏醒。但是在很多地方,我国还是有很多不足,需要慢慢改进,中国也没有忘记当年德国对我国的帮助,中德两国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

希望中德能够将两国的友谊一直延续下去,实现互帮互助的双赢。

上世纪,我国曾经向德国购买过40万套军事装备,但是德国却没有向中国索要钱财,而是指明要三种矿产。这三种矿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抵得上钱财呢?

新来的朋友们可以点点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文章和视频,又能及时接收最新信息

一、自然资源短缺的德国,和中国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领土面积只有不到36万平方公里,比日本还小。但是和日本一样,德国也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除了褐煤、硬煤和盐的储量较为丰富之外,其他的原料以及能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进口。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依靠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制造业,自然资源的匮乏让德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限制。

在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资源的获取方面,更是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在那个时候,德国最缺的是资源,而不是钱。

反观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南北跨度达5500公里,东西跨度达5200公里,可谓是地大物博。由于南北纬度跨域大,地形西高东低,所以我国的气候也十分多样。加上悠久的历史,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多达171种。

因为地质复杂多变,所以大多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例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区;铁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等地区。但是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落后,对于这些矿产资源要不就是没有能力采取挖掘,要不就是只能当做原料出售,没有能力进行加工。

当时德国的工业水准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且德国制造的军事装备品质十分优良,是每个国家都趋之若鹜的好东西,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而德国和中国做军事生意,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不要钱,只需要中国提供三种矿物,分别是钨、钼、铬。这三种都是十分重要的军事工业资源。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从美国开始爆发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德国,德国国内面临着经济大动荡的严峻考验。当时德国外汇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没有外汇的德国无法向外国购买自己需要的工业原料和粮食。于是,德国就向中国提出进行以物换物的贸易建议。

当时中国的国库也没有大量的资金可以购买德国的军事装备,于是对于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手段,中国也表示十分赞同。一拍即合的中国和德国,就开始了不一样的国际贸易。

二、粮食以及钨矿,撑起中国军事装备的一片天

德国大多数地区都受潮湿的西风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对于发展农业是弊大于利的,所以德国的农产品大多是国外进口的。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外汇的短缺,德国已经没有能力向国外购买粮食了。

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于粮食的储备还是供大于求的,所以将粮食提供给德国来换取中国所急需的军事装备,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在两国不断的合作下,德国也发现了中国另一个宝藏矿物,钨。

世界上的钨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尔卑斯至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太平洋地质带。而中国正好就在这两个地质带上,所以钨储量丰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钨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南岭山地两侧的广东东部沿海一带,江西南部的储量最多,约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而德国对于钨矿资源如此重视的原因,要从一战期间开始说起。当时的德国军械工程设计师发现,含有钨的枪管可以比不含钨的枪管多发射两倍多的子弹。这个发现,让钨矿资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抢手的稀有资源。

而在一战战场上出现的坦克,更是各国的噩梦。这个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大家伙一进到战场上,所有的炮弹都被它坚硬的外壳抵挡下来,单方面的屠杀让各国士兵都对它产生了心里阴影。当时,穿甲弹可以对坦克这一类高防御的军事设备产生明显的破坏力,所以穿甲弹在战场上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反击武器,但是想要制作穿甲弹,钨是必不可少的原料。

所以在一战中,钨的开采量急剧上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各国对钨的需求。德国对这个资源更是渴望不已,在看到中国有如此多的钨矿资源后,德国就在粮食的基础上,增加了钨矿这一个交换条件。

从一战过后,战败的德国就从未停止报复的心理,而经济危机就更将这个矛盾激发了出来,所以德国一直在进行着军事竞赛。为此德国需要中国出产的各种战略原料,包括粮食、钨、钼铬等矿产资源;而中国也需要借助德国先进的军事装备,来加强自己的国防力量。而巧合的是,中国和德国的财政都吃紧,所以两国各取所需,友好地进行了长达几年的以物换物的贸易合作。

据数据显示,到1937年,德国一共进口了大约11100万吨的钨砂,这其中的七成多是来自中国的。

三、腾飞的中国,不再依靠别国

这个交易直到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日本同盟国的德国,在权衡利弊之后,才中断了和中国的特殊贸易。

不得不说,从德国进口的军事装备为中国前期的抗战还是提供了不少的帮助的,如果没有这批德国的军械,我们的抗战还得再艰苦几倍,牺牲的人数也得再翻上几番。

其实除了国防方面,德国对我国的工业发展也是有所帮助的。在北洋政府期间,德国就曾派专家来我国进行实地考察,商讨建立化学工厂等事宜。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系统性接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等。

在了解完这段历史后,更加明白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那时候的中国,就连贸易也没有平等权,各国卖给中国的武器,不是次品就是价格比国际售价高出许多。而我们中国连抗议的声音也不能发出,明知道只是一场不公平的贸易,但是中国也只能按对方的要求来买,不买就是亡国,世界上没有政府会同情中国。

当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的国家身上时,这个国家的主动权就会丧失,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还在泥潭中挣扎。不过随着国家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万事都要依靠别人援助的弱小国家。

现在中国的国防技术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先的地位,还有许多技术让世界各国甚至是美国都望尘莫及,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世界东方缓缓苏醒。但是在很多地方,我国还是有很多不足,需要慢慢改进,中国也没有忘记当年德国对我国的帮助,中德两国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

希望中德能够将两国的友谊一直延续下去,实现互帮互助的双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