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会说话!古代天珠讲述的秘密

它来自西藏阿里地区的曲踏墓地

这是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墓地

图一  “虎牙”天珠

这颗天珠的珠体原本为半透明的白玉髓,2000多年前的工匠运用当时的高科技——蚀花工艺在白玉髓珠的表面进行了人工装饰,从而使珠子看上去具有了“黑”(深褐色)白相间的纹饰。

如图一所示,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成深褐色,其间有乳白色相间的纹饰,乳白色纹饰为:在珠体两端分别环绕着一个“圆圈纹”,而从圆圈纹的内圈又延伸出两组交错排列的“三角形”图案,这样就使珠体中间的深褐色部分形成了“之”字形纹饰。

由于珠体上具有人工蚀花而成的互相咬合的乳白色“三角形”图案,所以被现在的人们俗称为“虎牙天珠”。这颗天珠曾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天路文化-西藏历史文化展”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引起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天珠到底是什么?古代工匠是如何制作它的?在被埋藏了2000多年后,这颗天珠产生怎样的老化现象?它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寓意?

一、天珠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古代工匠制作天珠时,先要将白玉髓矿料制作成圆柱状的玉髓珠,然后将玉髓珠的表层全部染黑,最后再于黑色底上蚀绘上乳白色的纹饰。

在制作白玉髓珠体的过程中,由于玉髓的硬度达到莫氏6.5—7,因此不能直接用金属工具来琢磨玉髓矿料,古代工匠必须借助重要的介质——解玉砂才能对玉髓矿料进行切磨、打磨和钻孔。

他们通常经过三个工序将白玉髓矿料制作成珠子:

首先是开璞成型,先将玉髓矿料切磨成比珠体稍大的长方体,再用切角倒棱(即去方成圆)的方法不断削磨长方体矿料的棱角部分来逐步获得圆柱状珠体;

其次,通过打磨和抛光进行珠子的表面处理,即在琢磨成型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粒度的解玉砂来反复打磨珠体,待珠子表面被打磨得相对平整光滑后,再用更加细小的解玉砂对其进行抛光前的精细打磨,之后再用极其细腻的解玉砂或竹片、兽皮等材料来抛光玉髓珠体,见图二;

最后为珠子钻孔,钻孔时工匠需先将珠子固定好,然后将钻管安放在钻孔处,之后再不断添加解玉砂和水进行钻孔,因此珠子的孔道内壁就留下了游离状的解玉砂琢磨过后的旋痕,这些旋痕相对浅窄、细小且不连续,孔壁上还有包浆覆盖或附着有壤液成分,见图三。

图二  被精细打磨抛光过的天珠端部

图三  钻孔内壁特征

蚀花工艺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在白玉髓珠体上表达内心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天珠所特有的黑、白两色的蚀花工艺是在蚀花红玉髓技术上的沿革和发展,古代工匠在制作天珠的过程中需要先将白玉髓珠的表层全部染黑,然后再用另一种蚀花方法蚀绘乳白色的花纹于其上,以此达到黑、白鲜明的艺术对比效果。

在蚀花天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工匠首先要将白玉髓珠体长时间浸泡在配制好的黑色蚀染剂中,以使珠子表层全部被染黑,然后再用碳酸钠(Na2CO3)为有效成分的蚀染剂在珠子表层蚀绘上乳白色的花纹。

二、历经2000年岁月的洗礼后,天珠有什么老化现象?

这颗天珠在象泉河畔沉睡了2000多年,受埋藏环境的影响发生了相应的次生变化,并由此产生了复杂多样的受沁现象。

当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将它唤醒时,他们看到的已不再是这颗天珠最初的模样,而是有多种受沁现象叠加在成珠时的珠体之上,这些受沁现象是珠体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风化淋滤作用和渗透胶结作用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系统规律性, 也是珠子历经漫长岁月洗礼的有力鉴证。

那么,在被埋藏了2000多年后,“虎牙”天珠的珠体上到底产生了怎样的老化现象?

图四  珠体一头的端部

如图四所示,可见珠体具有润亮的光泽,表面隐约有细腻的橘皮纹现象;蚀色褪色的珠体部位呈显出天然白玉髓的色泽并透射出莹亮的光辉,孔道内壁还胶结有壤液成分;另外,还可观察到在端部平面上有一处较大的晶体疏松现象,严重处发生了晶体脱落,部分脱落面上也胶结有壤液成分;此外,在孔口的边缘部位和这一端面的边缘部位都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土蚀坑现象。

图五  珠体上的黄褐色色沁现象

图五可清楚观察到白色蚀花部位有黄褐色的色沁,它们呈平行纤维状或淡淡的片状;而在珠体的黑色蚀染处也可观察到平行纤维状的黄褐色的色沁,由于其呈显于“黑”底而不易被观察到,但仔细观察就能看到黄褐色的色素离子沿着珠体表层晶间相对较大的微孔隙沁入珠体内,其中色素离子填充胶结较多处的呈色相对较深,而色素离子渗透胶结较少处的呈色则相对较浅。

图六  珠体在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六是珠体在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以看到黄褐色的色素离子逐渐渗流并胶结在珠体表层原本被蚀染成乳白色的部位,因此呈现出黄褐色和乳白色相间的色素分布形态,而黄褐色的色沁分布自然、富有层次,色彩也浓淡有别,其边缘处如水墨般自然晕染开来。

另外,可见这一部位的珠体表层组织显然发生了晶体疏松现象,疏松组织的周边被粗细有别、蜿蜒曲折的沁裂纹包围着,仔细观察可见沁裂纹始于何处又悄然隐匿于何处。

图七  珠体在6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七是珠体在6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见黄褐色的色沁如水墨般自然分布于白色花纹处,图中还可观察到橘皮纹现象、土蚀痕及土蚀斑现象。

图八  另一处珠体在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八是另一处珠体在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看见一些微细沁裂纹的旁边有土蚀斑现象,这是珠体表层的微晶体在漫长的风化淋滤过程中逐渐疏松、脱落后形成的自然形态。在土蚀斑的凹坑中和相对较粗的沁裂纹中还胶结附着有壤液成分。另外,还可观察到隐约的橘皮纹现象。

三、天珠来自哪里?

天珠于20世纪上半叶进入西方学者们的视野,以意大利的著名藏学家吉塞佩·杜齐(Giuseppe Tucci)为代表的研究者在西藏进行考古和社会调查时关注到了天珠,他在《西藏考古》一书中将这种昂贵的珠子称为“Zigs”,并认为它们来自西藏的古墓葬和田野,是古代西藏与周边地区贸易的结果。

学者洛伊斯·杜宾(Lois Sherr Dubin)则进一步提出天珠很早就与宗教信仰一起从伊朗传到了西藏,至迟在公元7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对曲踏墓地的深入研究无疑是上述观点的有力注脚。

在天珠的黑色底上蚀绘乳白色纹饰的技术承袭自蚀花红玉髓珠上白色花纹的蚀绘技术,而在红玉髓珠上蚀绘乳白色花纹的技术则是哈拉帕文明(Harappan,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青铜时代文明)的产物。

那时,印度河流域的珠子加工业十分发达,蚀花红玉髓珠是诸多珠子品类中的著名品种,曾出口到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

圆柱状天珠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库车县提克买克墓地出土)

圆柱状天珠(湖南省长沙博物馆藏;长沙市咸家湖墓地出土)

人们不仅出于对美的追求而佩戴珠子,还期望由此获得超自然力的护佑。天珠作为人工蚀花而成的艺术品,承载了古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也是强调精神信仰的实物载体,与自然存在物具有本质的不同。

天珠上人工蚀花而成的黑色底、乳白色纹饰以及白玉髓珠体等元素不仅体现出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些蚀绘于珠体上的乳白色几何图案还隐含着天珠装饰的秩序、节奏和韵律,天珠因此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寓意。

圆柱状天珠

四、天珠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寓意?

“天珠”作为人工加工而成的美丽珠饰,是古人用大自然中的蚀花原材料对半透明的白玛瑙(玉髓)珠的表层分别进行黑、白两次蚀染,从而获得黑色底上有乳白色纹饰的蚀花玛瑙珠。

人们认为这种被精心装饰过的作品能起到“防卫性巫术”的作用,也是古人在“万物有灵观”和“原逻辑”思维模式中创作的护身符。

我国及中亚其他国家考古发掘出土天珠的墓葬均为公元前1千纪及稍晚时期,这是受卡拉苏克文化广泛影响的一个时期。

在卡拉苏克文化(Karasuk,公元前1200—前700年)的孕化过程中,中国北方的移民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4—前12世纪)就已携带着中国的物质、文化快速融入了叶尼塞河沿岸已有的文化当中,米努辛斯克(Minousinsk)盆地由此开启了卡拉苏克时期。

卡拉苏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遍布于极为广大的区域内,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并不是纯粹一致的,而是各具地方特色。

在此基础上,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悄然来临,它的蓬勃生机使亚欧大陆涌现了琐罗亚斯德、佛陀、老子、孔子、耶利米及苏格拉底等先哲,拜火教、佛教、儒道思想、犹太教及希腊哲学等文明传统如乳汁般哺育滋养了人类各文明群体的发展与延续,并在世界各地的后续发展中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极具创造力的时代,先知琐罗亚斯德创立了拜火教,该教倡导“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宇宙观和宗教哲学思想,并宣扬“抑恶扬善”和善必胜恶为最终目的的信仰教条,还树立了以“拯救世人”为主旨的道德观。

天珠上的四种元素(白玉髓珠体、黑白两种颜色、圆圈纹等几何图案、圆圈纹的数目)综合呈现出一种有条理的中心要素,其内在逻辑恰好与拜火教的信仰主旨相契合,它们都是具有当时社会来源的表象元素,而每一种集体表象元素都具有神秘的属性且赋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正是这些集体表象元素共同构筑了天珠所蕴涵的拜火教文化内涵。

显而易见,我国西藏地区作为印度、伊朗、中亚及华夏等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也必然受到“轴心时代”文明成果的不断滋养。天珠作为承载着宗教文化的艺术品,虽然其艺术特征会由于时代、地域的变迁而有所变异,但其内在的本质结构始终具有统一性。

那么,这颗天珠上的白色“三角形”和黑色“之”字形纹饰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寓意呢?

怀特海认为在符号使用方式中,从感觉表象到有形物体是最自然、最普遍的手法,因此天珠上的“三角形”是圣山的象征性符号。圣山是拜火教徒尊崇的重要神祇,这一观念源自伊朗-雅利安人的创世神话:在七大洲最大一洲的中央矗立着神圣的“哈拉山”(Halla),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它运行,这里不仅有春夏秋冬和白昼黑夜,还从哈拉山顶流下一条大河——哈拉瓦底(Harahvaiti),哈拉瓦底河在哈拉山脚下一分为二,向东流去的是番赫维· 达提雅(Vanhvi Daitya),向西流去的是郎哈(Ranha),最后注入乌鲁卡萨海。“Halla”意为“黑山”,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山峰,正对北极星下,哈拉山下又与地下城堡库西(Kuci)相通,后者在《阿维斯塔》神话传说以及两河流域的神话中被描述为具有死亡之门的特征。

另外,“哈拉山”在印度神话中被称作“Meru”,也即佛教的弥楼山,而“哈拉山”在西藏苯教信徒的心目中就是冈底斯山(Kailasah)。由此可见,这颗天珠上的“三角形”图案指代了圣山,也是圣山之神的符号指称。

古人运用黑、白两色对玉髓珠体进行装饰,二者共同构成的组合图案表达了“阴阳合成”的框架结构模式:主体图案中的两组白色“三角形”以相互咬合的形式对称分布于珠体上,这样的布局使两组“三角形”之间的黑色底呈现为连续的“之”字形折线纹。“之”字形折线纹作为表意文字代表了“水或液体”,正是圣河的符号指称。

在《阿维斯塔》神话中,江河女神阿娜希塔(Anāhīta,也即阿邦)是拜火教发轫之前印欧雅利安人所奉祀的重要神祇,祂主司生育、丰产等,还是每月第十日和每年八月的庇护神。

拜火教发轫于更为古老的印欧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而阿娜希塔被伊朗雅利安人尊崇的根源是:人们渴望从江河女神处获得充沛洁净的水资源,因此定期向阿娜希塔献祭,他们用牛乳和两种植物做成祭品奉献给江河女神,祭品代表了水所滋养的动物和植物。

显而易见,“虎牙”天珠的图案是圣山和圣河的表征符号,表达了人们向尊贵的圣山之神和圣河之神祈求福佑的美好愿望。白色的“圣山”与黑色的“圣河”又共同构筑了拜火教文化中“阴阳合成”的框架结构模式,具有鲜明的拜火教文化烙印。

还想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这颗天珠蕴藏的秘密吗?

《解密古代天珠》为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书中收录了500多张我国不同地区考古出土的天珠、玛瑙珠的微距和显微镜图片,精美的文物细节图及释读文字不仅图文并茂地诠释了古珠的老化特征及时代工痕,还科学阐明了玛瑙质珠饰的受沁现象及发生机理,揭示了它们在风化演变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性变化规律。

圆柱状天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淅川县下寺墓地出土)

多棱黄玛瑙珠

玛瑙贝饰

玛瑙耳珰

本书集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带你探知古代亚欧大陆社会的工艺技术、物质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0)

相关推荐

  • 晋国雄风 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2)

    晋国雄风 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2)

  • 关于藏传天珠,这应该算得上最实在的干货了!

    戳蓝字"博搜霸屏推广" 关注 哦!提供更多古董鉴定知识! 天珠中作最为珍贵的乃是九眼天珠,我们俗称九眼石,顾名思义就是在天珠上有9只"眼睛".这样的纹路在自然界 ...

  • 藏传天珠之美

    天珠是个非常庞大的族群,直白的说大多数天珠是染色玛瑙,专 业一些讲叫做蚀花玛瑙,这已经被若干次证实过的事实了. 古时候的天珠大多是由化石打磨而成的,还要加在配合椰本花的天然树脂以及中药草浸泡,最 后由 ...

  • 被众人追捧的古代天珠究竟是什么宝贝?

    提到天珠,很多人脑海里跳出的词可能是:稀世之珍,无价之宝,殊胜佑吉,神秘能量.玄奥图腾.护身符,还可能会联想到身份地位.财富.福报.收藏炒作,诸如此类.也有人可能会有追问:天珠到底是什么?它是通过怎样 ...

  • 西藏藏民流转藏物平台

    天珠,降落在藏地最珍贵的"活宝石" 亦是藏民心中的"奇物" 德尊圣洁之人方可佩戴 ● 此篇请你和我一起走进"思藏" 走进我们的故 我的故事 ...

  • 走近中国古代天珠艺术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间,阿利安人的印度古国.当时的人们为求神佛庇佑,天珠因此被创造出来.当时人们以古老文献<吠陀经>中记载的咒术.图腾等符号图案造型(也就是现在 ...

  • 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5分钟带你穿越8000年!(75集珍藏版)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四季播出,目前已播出三季,每季25集,每集5分钟讲述一件国宝,相较于近两个小时的<国家宝藏>,这样类似短视频的形式更易于传播,让更多繁忙的成年人 ...

  •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三季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第一季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为拍摄该纪录片,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 ...

  • 科研速报|| 玻璃珠讲述南宋海上丝路贸易故事

    玻璃珠饰是古代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居民钟爱的装饰品.约公元前5世纪起源于印度半岛东南部的印度-太平洋珠(Indo-Pacific beads)长期广泛流通,考古学家在南亚和东南亚发现了多处生产遗址.至 ...

  • 如果国宝会说话——12件国宝“拍了拍”你

    作者:洛旅 数千年,默默无言. 不去强求所有人的倾听,却期待所有人的发现.彼时的那些器物,凝聚着制作者的设计与思考,潜藏于肌肤的纹理,汇聚着时代的情绪与哲思.它们将记忆与故事.灵魂和过往融入自己的基因 ...

  • 中国古代联珠纹的两个源头

    联珠纹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流行的纹饰,其特点是用一圈连续的圆珠作为一个图案的边缘或者装饰,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目前中国所见的联珠纹,主要集中在青铜器.壁画.纺织物.金银器以及陶瓷器之上,以前的观点认为 ...

  • 《如果国宝会说话》不止“萌”,还拍出了内容创新的拐点

    文娱价值官解读: 继<国家宝藏>之后,央视纪录片新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又一次毫无征兆走红了. 因为老少皆宜兼备娱乐性和专业性,一时间,这档节目又成了朋友圈刷屏的对象.凝聚着 ...

  • 美丽的古代琉璃珠

    琉璃为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就出现了一种以石英粉末高温熔融而产生的原始玻璃--"费昂斯"(Fience),而真正成 ...

  • 两个技巧,让你说话吐字如珠、口齿清晰

    两个技巧,让你说话吐字如珠、口齿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