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今年的第038篇文章

上一周自己连续有3天没有更新,沉迷在看剧和看衍生内容当中。与其说是这部剧的内容吸引了我,不如说是这部剧的衍生内容的快乐吸引了我。
莫名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倒也不是说自己学坏了,就是感觉自己的生活安排时间,跟上上周有不同。一些有固定在做的事情,例如看网课、听音频、每天文章、3件好事,上周都没怎么做。
上上周我就感觉到有点难坚持,因为感觉不到坚持的好处。面对平淡和无聊,我希望有刺激和快乐。当电视剧出现,满足了我对快乐的需求,我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做之前常做的事情。
用一个月形成的生活习惯,在两三天里就可以迅速改变掉。我试图去理解“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句话。
1、什么算是“学好”,什么算是“学坏”?
2、为什么“学坏”比“学好”更容易?
3、既然“学坏”更容易,那为什么人还要“学好”?
4、什么算是真正的自律?
5、这句话给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方法论?

1、什么算是“学好”,什么算是“学坏”?

好与坏太过于二元对立,而且判断的标准过于模糊。
我觉得,这句话更准确应该是,做“动脑”的事情,比做“不动脑”的事情更容易

2、为什么“学坏”比“学好”更容易?

问题转化,为什么做“动脑”的事情比做“不动脑”的事情更容易?
有一个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事物的自动趋势就是走向灭亡。
“毁灭吧,烦了”是顺势,“我要向上”才是逆势。高楼大厦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建成,但是想要毁掉它只需要爆破一下,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可以将其化为废墟。
有一个解释,放弃本身就是比追求更省力。
放弃就是一霎那的事情,接着就不需要用力了。而追求则是一个长期的行动,需要不断投入精力
有一个解释,做“动脑”事情的反馈周期更长,做“不动脑”的事情反馈时间很短、且反馈十分明显。
就像读书,可能要读十本、百本、千本,在一定的数量堆积后,才能有可能量变引起质变,可能是几周、几个月,才能感受到自己真的有改变了,感受到有文化的作用。
就像看电视剧,只要在那一霎那放弃了“动脑”,投入到剧情中,5分钟之内马上就能跟着剧情体会到情绪波动。

3、既然“学坏”更容易,那为什么人还要“学好”?

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人的欲望。
欲望是一个中性词。如果人没有欲望,早就按照自然规律,“毁灭吧,烦了”放弃自我生命了。
但为什么现在自己还活着,肯定自己内心深处有欲望,它在拉着你与自然规律作斗争。
但是欲望,不是不做什么就能满足,而是必须要去做什么才能满足
这也形成了矛盾。本能觉得“不动脑”更容易,但人有欲望,就驱使了去“动脑”。二者就不断在身体里打架,看谁目前暂时谁先占上风。

4、什么算是真正的自律?

在微博上看到一张说得很对的图。
David Bowie:自律并不是说,你要保证早上8点吃早餐、8点半出门。
自律是,如果你有某种设想,那么你要觉得它是否值得去做,如果它值得去做,你就尽你最大的能力去得到它逻辑上的结果,这叫做自律
即使其中有些地方不招人喜欢,你也要坚持过去,去做。我就是这么做的。
自律,不是“用别人的法则定律去要求自己”,而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则去行动,按照自己的目标追求方向去行动”。
首先知道自己的追求。然后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了实现这个追求在做的。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我将会失去什么。
当明白这件事对自己的真正意义后,我就不会耗费意志力在“纠结到底要不要继续做这件事”上,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我要如何解决眼前的困难,让事情的结果往我的预想中发展”。

5、这句话给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方法论?

做“动脑”的事情,反馈周期更长。所以,如何在没有得到反馈的前提下,仍让自己继续去做这件事,就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首先明确自己的追求
然后为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赋予更大的意义感。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了实现这个追求在做的。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我,我将会失去什么。
这也是常常说的“信念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