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
页码:第1页 2018-12-05 11:37:30
读书,是日常话题。想必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应该讲过读书的缘由,说是为自己读书,不要为别人而读。但是这条路走着走着,常常会忘记一开始的起点。在教育制度下,每个人的经历都差不多,也不能差太多。以前总觉得就这样吧,也没有别的出路。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难道就不需要读书了吗?当然不是。但是在不读书的大潮之下,在地铁、公交车上孤零零地举起阅读材料,总摆脱不了格格不入的感觉。忽视旁人对此的看法,一味地钻进去,又被指道说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不想辩解,原本我就是有脱离此刻之意。但我要读书,不止于此,最终还是为了投身实践,为了更有效地投身实践。工具书那么无味与枯燥,我还逼迫自己读下去,除了要获得官方的认可,更是为日后做准备。如果偶尔忘记了初心,那么看一看这本《怎样读书》可以帮助我想起来。前言编者的批评,放在如今也适用:反对读书的人,如果他不是神经错乱,至少他想用这个论断,来掩饰自己不肯读书的短处罢。引自 怎样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呢?确立意义是很重要的前提,缺少这一点考量,很难下定决心坚持做下去。读书的缘由有以下:一、突破时空限制获取知识与经验编辑者言:老实说,到今日为止,除了读书之外,我们还不曾发现获取知识经验的更好方法!换言之,我们不能不承认读书是接受前人文化,沟通当时消息的最有劲的工具! 一般错误的见解,以为“读书”和“迂腐”、“空想”好像有着联系似的,一读了书,便和实际的人生隔绝,殊不知读书和实际的人生经验并不是形如水火的两件事,相反地却是相互利用的朋友。某些场合,需要人们去实验,去体味,然而为要应付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又何能一一遍尝,人世间的遭际?我们受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所能亲身体验得到的人生经验,究竟有限得很。因此我们的资料大部分不能不求诸知识的宝藏——书籍报纸,杂志……引自 怎样读书万事不可遍尝,是说“不可能”,而不是“不可以”。知识和经验都是可以从前人的智慧中获取的,而读书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有一部叫做《Grimm》的美剧也教导主角一个道理:如果你遇到了没有见过的妖怪,一定要去看看祖先留下的书,因为书里总有答案。现在的书本是古人经历数千年来之学问知识经验的结晶,读了一本书,等于经历了古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的经验。……如果我们还是要像古人那样一事一事去经历,试探,而后知道明白,那我们的知识便不能进步,一切文物制度便要有退无进了。……因此,我们要在极短的时期中,把古人的遗产,全部接受过来,那么,非读书不可。引自 怎样读书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往往没有这么好的事情发生。不可能随便翻一本书便是正遇到的难题的正解。有的问题指不定看多少书都不得开悟,还有的更是根本就没有答案。如果接纳这是生活中的常态,改换心态,遇到可以拖延的问题姑且先记下,回头说不定就有明白的一天。毕竟,干着急也只是干着急。二、为解决问题这与第一点相辅相成,收获知识经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读了书是能够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应付环境,和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所以要读书。引自 怎样读书解决问题与做人其实也是同一回事。胡适说,做人难,那是人人所感觉的。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对付社会环境?这些都是人生极困难的问题。读书就是要解决这些困难的。困难当前,就得去思想,思想才能发生主意,东一个主意,西一个主意,有了许多主意,才好选择一个合适的主意去解决困难。引自 怎样读书关于如何思想,胡适也提了个五步法: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日常的事情不用想,但逢着三岔路口,十字街头那样的环境,就发生困难了。走东或是走西,这样做或是那样做,困难很多。病有各种各样的病,发烧,头痛,多得很。 第二步要把问题弄清楚,困难弄清楚。 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决。读书就是出主意,按时,但主意很多,于是又逢着困难。主意多少要看自己的学问多少,都采用也不行。 第四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要想到这一个方法能不能解决。若不能,那么,就换了一个,若能,就行了。 第五步就是试验。凡是有条理的思想都要经过这五步,或是逃不了这五个阶级。科学家要解决问题,侦探要侦探案件,都要经过这五步。引自 怎样读书说到这里,插播一句,这五步法其实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在维基百科中搜索“scientific method”,会得到详解。简言之,观察,假设,试验,修正,结论。总之,读书有用,去读就对了。胡适说,有许多书读了,好像没有用处似的。并不能够解决困难的。然而,这是错误的。无论那本书都有用,都能帮助你解决困难的,当在适用的时候。引自 怎样读书其实这话根本说不清。能发挥作用的时候,自然就觉得好了;但是你怎么知道是书没有作用,还是人没有用对书呢?三、为读更多的书这点胡适说的很对,人类是必要读书的,是有读书之必要的,所以才去读书;而且要读书,只有去读书,读书愈多,则所能读的书愈多,为要多读书所以多读书。 有许多书,我们读起来是不懂的。一定要读了许多别种书,才能读的懂这本书。引自 怎样读书四、为做人胡适提倡读书要“博”,目的是为做人。他认为做人应该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校;从此点依次递减,代表那旁收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围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性心。这样的人,对于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于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引自 怎样读书那么,怎样读书呢?胡适说,读书总会遇到三个问题:要读什么书,读书的功用与读书的方法。所谓xx必读等指定类的图书,胡适认为好处寥寥,因为是选者依照个人主观见解选定的,所以还不如读自己所爱读的书好。读书的方法,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两个条件:(一)精(二)博 从前有“读书三到”的读书法,实在是很好的;不过觉到三到有点不够,应该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中国字的一点一撇,外国的a,b,c,d,一点也不可含糊,一点也不可放过。……谁也知道,书是集字而成的,这是字不能认清,也就无所谓读书,也不必求学。 口到,前人所谓口到,是把一篇能烂熟地背出来。现在虽没有人提倡背书,但我们如果遇到诗歌以及有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它至少能使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得到一种好的影响,但不可模仿。中国书固然要如此,外国书也要那样去做。进一步说,念书能使我们懂得他文法的结构,和其他的关系。我们有时在小说和剧本上遇到好的句子,尚且要把他记下来,那关于思想学问上的,更是要紧了。 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外的帮助,有三个条件: (一)参考书,如字典,词典,类书等。……我们读书,第一要工具完备。 (二)做文法上的分析。 (三)有时须比较,参考,融会,贯通。往往几个平常的字,有许多解法,倘是轻忽过去,就容易生出错误来。例如英文中的一个Turn字,作v.t.有十五解,v.i.有十三解,n.有二十六解。共有五十四解。 手到,何谓手到?手到有几个意思:(一)标点分段,(二)查参考书,(三)做札记 札记分为四种:(甲)抄备忘录。(乙)提要。(丙)记录心得。记录心得,也很重要;张横渠曾说“心中苟有所开,原便札记,否则还失之矣。”(丁)参考诸书而融汇贯通之,作有系统之文章。(位置#96)引自 怎样读书这里具体的方法已经分解地很详细了。对此也不用照搬照抄,在实践中用最适合自己的办法即可。这里又会联系到习惯的养成。至于如何养成新习惯,可以参考《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的指引方法。读书要认真,要用心耗力,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和合适的方法,做下去就会有所收获。读的书不少,可是读了便忘记,是怎么回事呢?胡适继续说,我们平常所吸收进来的思想,无论是听来的,或者是看来的,不过在脑子里有一点好或坏的模糊而又零碎的东西罢了。倘若费一番功夫,把他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综合起来做成札记,然后那经过整理和综和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脑中,于是这思想,就属于自己的了。引自 怎样读书这说到了我的痛处!常常有读了便忘,回忆起来仿佛什么也没做的感觉,那么说到底,便是缺少了总结、提炼。有句话说的是,过去不过是一个我们告诉自己的故事。放到这里,可以说成:读过的书不过是一个我们自我提炼的思考。第二个条件是:博,即博览群书。胡适认为什么书都可以读,因为博一为参考,二为做人。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博”的作用。博览群书,就好像一个近视的人戴上眼镜。原本看不清的画面,因为戴上眼镜,所以就看的清了,可是不戴眼镜的时候看上去还是糊涂的。王安石也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说下去例子更多了,比如要读懂墨子,必须先懂一些文字学、校勘学、伦理学、心理学、数学、光学……其实还有第三个建议:读外文书。胡适说,中国书里有系统有结构而可读的书,至多不过半打,所以要至少学习一种外国文字,收博览群集,触类旁通之效。学习外文,胡适也出了建议:如果学者能下一年的苦功,不怕麻烦,查生字,辩句读,一字字,一句句,都弄得非常清楚,就会有很好的成绩。如果你有一种外国文可以不费力气地看得懂,就是睡在榻上或立在窗口,都能不费力气地看懂外国书,那么,你就可毫无阻碍地读书,并且觉得读书是如何快乐了。引自 怎样读书除了胡适,这本书还有许多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蔡元培就完全不提了,谦虚得过分。他好歹做过北大校长,任过教育总长,还说自己读书不专心、不动笔,“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章衣萍也谈到读书要记要背要熟悉。有一段时间他寄宿在店里,店里的伙计们要听他讲故事,所以他不得不下功夫研究,例如《三国演义》中孔明祭周瑜的祭文,孔明的出师表,曹操在长江中做的诗,不一而足。此外,他反对“读书不求甚解”,这样不求甚解地熟读书,自然不免有时闹出笑话。……这是很危险的。读书读得熟是要紧的,但还有要紧的事是要读的懂。引自 怎样读书胡适说读书要“博”,章衣萍说这也好也不好。但我这些影响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我个人看书到现在还是没有条理。多读书免不了乱读,乱读如同乱吃东西一样,是有害的。引自 怎样读书再则是读书要限定期限,尅期。这是胡适告诉他的。不过章本人因生活问题压迫,时常做不到这一点。最后也是学习外文,以作研究外国学问的工具。章衣萍写文很洒脱,有话直说,讲完读书的经验,顺带批评了学校制度:吾国自清代光绪变政,设立学校,同时年级制也输了进来,年级制是以教员为中心,以教科书为工具,聚智愚不同的学生于一级,不问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同时学一样的功课,在一个教室内听讲,聪明的人嫌老师讲得太慢,呆笨的人嫌老师讲得太块。……一本陈文编的“算数”,聪明的学生只要两个月就演完了。学校里偏要教上一年半载。引自 怎样读书所以说,“学校可以使学生得着文凭,却不能包管学生能不能得着学问”。在今日中国有志读书的人。只有靠自己,只有靠自己去用功,学校是没有用处的。引自 怎样读书杨卫玉提倡要“无所为”而读书,即不要把读书作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因为达成目的,工具就会被抛弃,而达不成,心灰意冷,工具也会被抛弃;这是“有所为”的读书。“无所为”读书,就是把读书当做兴趣。兴趣是什么呢?是“虽耗费精力而能感觉快乐与安慰,愿为而不怨为”。李公朴在实验小学的一篇演讲词说道,读书要与实践结合,能知能行,才是真的有学问。因此在实践方面提了很多警醒:怕痛苦与失败是不行的;缺乏创造精神也是不行的……诸位小朋友在家里的时候,你的父母是不是常常不问你高兴不高兴或你的行为对不对,他总是不准你做这样不准你做那样的。在这会上也可以看见禁止这样做禁止那样做,所以十几年来把中国玩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进步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一般青年没有了创造的精神。 要知道宇宙间的现象和社会间的事理,是要我们随时随地去创造去发现,才能改造社会,社会才有进步。引自 怎样读书好似老生常谈,但句句都是简单地真理。只有做到的人,才会真正相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