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难鉴定真伪?一招就能让你买的放心!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康乾盛世”,三位皇帝博学多才,不仅是勤政贤明的君主,也是艺术造诣极高的艺术品鉴赏家,他们自身的审美情趣决定了宫廷艺术的发展方向,祖孙三代皇帝对珐琅彩瓷异乎寻常的喜爱和关注,是清代珐琅彩取得辉煌成就关键。
珐琅彩由于市场流通率低、现存至今极其罕见,于是特别珍贵,珐琅彩无论是从制作工艺、历史背景、收藏价值、人文内涵在瓷器圈的价格一直都是顶 尖级的。
由于珐琅彩瓷器刚刚烧制成功,也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康熙朝烧制的珐琅彩瓷器多以日用品居多,康熙的珐琅彩主要的是模仿铜胎珐琅的制作,在白瓷胎内和底座圈足施以釉彩,而恰恰瓷器外壁并不上釉,这种胎里上釉、外壁无釉瓷器被称为“反瓷”。珐琅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烧成后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色彩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瓷器外壁多以胭脂红、孔雀绿等色彩为底色,在其上用各种反差色勾画出时令花卉,以牡丹、月季、芍药图案居多,采用双钩敷彩技法描绘,色彩油亮绚丽严谨华丽。此时的珐琅彩瓷花卉图案设计中绝少有鸟兽出现,更不见山水和人物。除了花卉以外,康熙珐琅彩瓷器也会出现一些文字。其主要以篆书为主,书写万、寿、长春之类的吉祥语,也成为这一时期珐琅彩瓷特征之一。
初期的康熙珐琅彩“有花无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色底多用黄、绿、红、兰、紫和胭脂。常见图案大都比较规矩,有九秋菊花、折枝大朵花卉、缠枝牡丹等;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纹饰则多是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诗词,凸显雅致。至乾隆时期,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但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珐琅彩瓷出现了西洋女人,由于乾隆对粉彩十分喜爱,于是,便有了珐琅和粉彩的结合的艺术品。
珐琅彩:其实就是附着在器物表面一种玻璃质的东西而已。主要是将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为原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研成粉末,再烧制而成的矽酸化合物和硼酸化合物的混合体。“珐琅釉”“瓷器釉”“玻璃”“琉璃”此材料都差不多的。主要成分就是矽酸盐类,区别在于附着的材料不同,为了能紧密结合必须考虑膨胀系数等因素,所以在制作的时候稍有差别而已。人们习惯把和附着在瓷器表面的叫“釉”;附着在金属材料上的叫“珐琅彩”附着在建筑材料上的叫“琉璃釉”而已。
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中,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以近1.41亿港元成 交。瓶身饰四圆形开光,内绘庭院景致、四时花卉,巧妙动人,和谐统一,让人联想起中国南方园林月洞门。构图典雅,寓意吉庆长寿。四时花卉,以南天竹及水仙代表春天,以蜀葵象征夏天,以萱草及罂粟寓意秋天,以终年花开的玫瑰和常青的翠竹表现冬天,精制白瓷绘饰入微,媲美北京玻璃胎画珐琅器,让人印象深刻。其曾经是贺璧理(Alfred E .Hippisley)的旧藏,他在光绪初年任职京沪两地之海关总税务司专员,是早期收藏清代华美御瓷的西方鉴赏家之一。晚清时期,清代官窑瓷器御器在海外未为人识,贺璧理己雅藏御瓷。他的部分收藏得自一位怡亲王,可能为第六任亲王载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19世纪末,贺璧理把大约300件清代瓷珍运往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院,其中便包括此对纸槌瓶,后刊登于1887-88博物院年报。其收藏在1925年于纽约安德森艺廊拍卖。后于1935年于伦敦苏富比售出。部分藏品现为大维德基金会之重要收藏,现展览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中,珐琅彩是最名贵的,稀 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珐琅彩瓷器巨大的增值空间。近些年,珐琅彩瓷器屡屡拍出上亿元的天价,珐琅彩成为收藏市场备受瞩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