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速递】深心托豪素:天津博物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内含海量高清作品图片)

“深心托豪素——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于国庆10月1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而且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书法作品是天津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并以明清时期的作品为收藏大宗。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明代以崇尚传统帖学为总体特征,清代则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

深心托豪素

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

2020/10/01起

地点:天津博物馆五楼书画厅

票价:免费

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

……

展览宣传片

(来自天津博物馆官方微博)

直击现场

本次展览分为“承规骋势”“法书归吴”“遒丽天成”“异彩纷呈”“承前启后”“茂密雄强”六个单元,将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旨在呈现书法之美的同时,以点带面地勾勒出明清两代书法的发展脉络。

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此次展览题目借用乾隆皇帝为“三希堂”写的联语,取纵观古今之抱负,专心寄情托兴于笔墨文章之意,愿您能穿越时间,“读懂”这些美好书迹。

展品清单

前言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结晶。它延绵数千年,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大放异彩。在汉字各种书体从出现到成熟的演变过程中,具有高度艺术美的作品层出不穷,共同组成了中国书法史的瑰丽长卷。而明清书法上承宋元,下启民国,正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明代以崇尚传统帖学为总体特征。明前期的书法直接师承元人,以楷书、草书成就较大。明中期,吴门书家提倡书法的个性表达,弘扬文人书风,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明后期书坛丰富多彩,平淡、古朴的书风与涩劲倔强的奇异书风并存。

清代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清初,帖学书法仍居主流,同时涌现出一批书风奇特、个性鲜明的书家。清中期,除承绪帖学的名家之外,还出现了自辟新路的“扬州八怪”。嘉庆、道光时期,碑学蓬勃发展,至晚清,书坛几乎已是碑学天下。

本展览从馆藏明清书法中遴选部分精品,旨在呈现书法之美的同时,以点带面地勾勒出明清书法的发展脉络。

现场展品欣赏

第一单元:明前期书法  承规骋势

明前期书法主要延续元人书风。在皇家的提倡下,楷书上追晋、唐,近学元代诸家,在翰林、中书舍人中形成圆润平整的“台阁体”书法。成化、弘治年间,钱溥、张弼等一批书家意欲冲破“台阁体”规范,创立新格。他们复归传统,广泛临习前人成法,寻求新的审美意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书法艺术风貌。

明·钱溥     楷书题淇澳清风卷

纸本      成化庚寅(1470)63岁

钱溥(1408—1488),字原溥,华庭(今上海松江)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成化中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工小楷、行、草书,师法宋克,书风娴熟峭劲。

《淇澳清风图》为明初著名画家夏昶为同乡丘允辉所绘,此段题跋为钱溥应丘允辉之请所作。文中叙述了三人的友谊,抚今追昔,不胜慨叹。是卷楷书坚韧秀拔,纤婉清美。笔力精劲,结意纯媚,线条清秀而劲健,转折柔韧而圆活。

明·胡正     楷、行、草书临帖卷     纸本

胡正,生卒年不详,字端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御史。擅书,其草书用笔如篆法。

此卷以楷、行、草书写《乐毅论》《十七帖》等,书风含蓄灵动,用笔结体尽在规矩之中,严谨中流溢出一种安逸的美感。引首为俞拱篆书和朱孔昜楷书。俞拱(?—1449),上海松江人,擅书,为中书舍人。朱孔昜,生卒年不详,名寅,以字行,华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顺天府丞,永乐初以能书被选。二人传世书法作品极少,这两段引首,无疑是研究明初书法的重要资料。

明·姚绶     草书七言古诗卷      纸本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丹丘生、谷庵子、云东逸史等,浙江嘉兴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曾官监督御史,成化初为永宁郡守。辞官归隐,筑室曰“丹丘”,人称“丹丘先生”。诗文书画兼善,书法追踪钟王,取法苏轼、黄庭坚等,中年后于元代张雨用力最深,书风清逸雄迈。

此卷全篇行笔流畅,气韵贯通,用笔浓淡相间,枯润并济,体现了书家精美纯熟的艺术功力。

明·张弼     草书苏轼《太白仙诗》卷

纸本      成化癸卯(1483)59岁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晚号东海翁。华庭(今上海松江)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官南安知府。草书师法张旭、怀素,行笔流畅,笔势迅疾,书风劲健。为当时最流行的狂草一派,影响到明代中后期的书风,后人汇其草书,刻成《铁汉楼帖》。著有《东海文集》。

张弼流传的书迹不多,此卷是其存世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佳作。全卷笔墨饱满,势态飞动而流畅,提按起收,富有变化,枯润纤浓听任自然。字间每多牵丝相连,笔画或粗或细,字形或大或小,浑然天成,行气贯通而有动势,形成跌宕起奇伟的独特书风。

明·李东阳     行书《长江行》诗卷     绢本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书法则篆、隶、楷、形、草兼善,是明前期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时期的书法家。其行、草书融有篆隶笔意。

此卷书写作者自作诗《长江行》。用笔古劲细瘦,结体宽博疏朗。表现出与台阁体书法不同的趣味,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启后的作用。

明·张弘至     草书《续书谱》卷

纸本     弘治壬戌(1502)

张弘至,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弘治年间,字时行,号龙山,华庭(今上海松江)人。张弼之子。弘治九年(1496)进士,改庶吉士,官至户科都给事中。草书能得其父精髓。

《续书谱》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部书论专著,为仿效唐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书著作。

此卷为张弘至按《续书谱》原文内容临写,其书风近其父张弼,笔触生动,点画跳跃不已,殊为可观。

明·张骏     行书和唐人诗册

纸本     弘治己末(1499)

张骏,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弘治、正德年间。字天骏,号南山,松江华庭(今上海松江)人。篆、隶、行、草兼善。草书宗法怀素,与张弼齐名,时称“二张‘。善用长峰硬毫作字,瘦劲有力,于圆活妍润中显示挺拔潇洒的风格。

此行书字里行间可见章草的体势,册尾的题识纯以章草书之。骨骼清奇,笔画劲健。

第二单元:明中期书法  法书归吴

明中期,苏州地区成为全国的文艺中心。以沈周、吴宽、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为代表的文人书家群体活跃于此,时有“天下法书归吾吴”之说。他们取法宋元诸家,精研晋唐法帖,在追求书法形态美的同时强调意蕴和情趣,其作品表现出更加丰富的精神气度与内涵。吴门书家大都出身世家,诗文书画兼擅,学养深厚,书学渊源的广博深厚,使得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趣味和复古倾向。

明·沈周     行书五言诗轴(局部)     纸本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沈周行书学黄庭坚,结体严谨,笔法沉着稳健,风格浑厚,有自己的面貌。此作书法有黄庭坚意态,笔触生动,结体、用笔皆有个性张扬,笔墨间意趣横生,流露出难以掩仰之才情。

明·吴宽     行楷书廷试读卷诗轴(局部)

纸本     弘治癸丑(1493)59岁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诗人、书法家。书法学苏轼和怀素《自叙帖》章法。

此轴书七律一首,书法继承了苏轼的行书风格,苍劲浑厚,是吴宽大字行楷书的精品。

明·王鏊     行书七律诗轴(局部)

绢本     弘治壬戌(1502)53岁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人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翰林编修,正德恪。著有《震泽编》等。善书法,尤善行草书,瘦劲尖峭。

友人全卿将赴浙宪之任,王鏊以行书自书七律诗赠别。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气脉连绵。

明·文徵明     行书《雨中放朝》诗轴     纸本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被授翰林院待诏,人称”文待诏“。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书法造诣深厚,临学精博,篆、隶、行、草各体兼工。其楷书师法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晋唐诸家,书风法度谨严,工挺清峭;行书取法《圣教序》、智永、黄庭坚、米芾等,书风遒逸婉秀;草书师承怀素、黄庭坚而能遗貌取神、纵逸潇洒。

此轴书行书七律一首,笔法流畅圆熟,使转自如,豪气勃发,笔力遒婉。字与字之间大多不相连缀,行笔疏朗宽畅,用墨浓淡得当。

明·祝允明     行草书《归田赋》等文册

纸本(金粟山藏经纸)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生有六指,自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正德九年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转任南京应天府通判。其诗文书法,才气横溢,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号称”吴中四才子“。书法造诣深厚,出入魏晋,遒劲古雅。小楷师法钟繇、王羲之,古朴浑厚;行书受《圣教序》和赵孟頫的影响,流畅俊美;草书师承怀素、黄庭坚,潇洒纵逸,劲健豪放,自具风格,成就最高。

此册行草书《归田赋》《乐志论》及《酒会诗》,为祝允明中期的书法作品,结体清劲丰茂,行笔挥洒自如。与其晚期草书的纵逸奇幻相比,书风虽略显生涩,但却天真自然,别富意趣。

款署:”枝山散客书。”

明·祝允明     草书杜甫《山水障歌》卷

纸本     弘治甲寅(1494)35岁

此卷录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祝允明草书出自张旭、怀素,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此作结体奇纵,笔力雄强,气势飞动,一气呵成,为祝氏早年成功之作。

明·文徵明     草书五律二首诗卷

纸本    嘉靖己丑(1529)60岁

本卷草书,结体开展奔放,张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相通,气贯神溢。文徵明享大年,一生勤于创作,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但传世的草书作品绝少,此作可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构,弥足珍贵。

明·文徵明     行楷书《寿梅集序》卷

纸本     嘉靖甲寅(1554)85岁

全作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运笔节奏缓和,笔画婉转,温润秀劲而毫无拘谨之态,虽无雄浑的气势,却颇具右军遗韵,已臻“温纯精绝”的境界。

明·唐寅     行书七律四首诗卷     纸本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生于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故名唐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画史上则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此行书自书《闻太原阁老疏疾还山喜而成咏》《寄王马监》《咏身》《除夕》等七律诗四首。前两首均为投赠王鏊之作,盛赞其清廉与勋业。后两首为自况之作,从中可看出唐寅晚年生活之潦倒。点画遒劲,骨力内含,结体欹侧取势,圆转资媚,是其行书典型风格。据拖尾现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吴湖帆两跋考证,明正德九年(1509)王鏊告老还乡,唐寅《寄王马监》等两首投赠诗当作于此时,时年唐寅40岁。

明·陈淳     行书自书诗卷

纸本      嘉靖甲辰(1544)62岁

陈淳(1483—1544),字道复,后以字行,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书法以行草书成就最高。早期小字行草风格接近于文徵明,用笔精细。后期一变为率意纵横,草书的抒情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此幅作品为作者晚年所书,录旧作诗十四首。笔力苍劲,笔势舒展,线条浑厚而灵动,虚实结合,纵横率意,毫不拘束,通篇充满自然独特的韵律之美。

明·陈淳     草书李白诗五首卷     纸本

全卷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运笔提顿扭转,左倾右倒,或节制或奔放,如醉舞狂歌,纵横争折,毫颖分叉,不加修饰的笔触,形成若虚若实的飞白笔画,极富律动的美感。

明·王守     行书《张桂岩墓志铭》卷     纸本

王守,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字履约,号涵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宠之兄。嘉靖五年(1526)登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少时与王宠同学书于蔡羽门下,工诗文善书,书法仿唐李怀琳,书名为其弟所掩。

此卷行书笔画短促,收笔处点到即止,给人以灵动活泼之感。

明·王宠     行书《西苑诗》卷

纸本      嘉靖庚寅(1530)37岁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书家。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其诗文在当时名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此作有王书之风华俊丽,遒逸疏爽,又充满虞书之气秀色润,外柔内刚。通篇笔意连贯,笔势俏丽而不失稳健之姿。

明·文彭     草书《傲园杂兴》册

纸本     嘉靖戊午(1558)62岁

文彭(1497—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从父学书画,书法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效法怀素,晚年专学孙过庭,诸体皆备。

文彭在此册中以草书录南朝沈约《修竹弹甘蕉文》等。结体张弛有度,变化多端,运笔劲健娴熟错落有致,节奏欢快流畅,笔意传神。全篇神采飞扬,飘逸潇洒,纵情恣意,一气呵成。由册尾作者自题可知,此册书与著名书画收藏家项元汴。

明·王榖祥     行书《九歌》补图卷

纸本     嘉靖甲午(1534)34岁

王榖祥(1501—1568),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书画篆刻,书法远学晋人,近师文徵明。

此卷为王榖祥所书《楚辞·九歌》,《山鬼》《国殇》两篇未录。笔势自由流畅,结构略现欹侧,时有章草笔意。精熟、雅致中含萧散之气,颇有“二王”书风之神韵。

明·黄姬水     行书《送徐检庵还朝》诗轴

纸本《金粟山藏经纸》

黄姬水(1509—1574),初名道中,字致甫,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法初学祝允明,又力学虞世南、王宠二家。

此书用笔厚重润泽,笔力充足。结字宽博大方,舒展沉稳,筋骨内含。取法祝允明,表现出雄润丰茂,流畅遒美的特点。

第三单元:明后期书法   遒丽天成

明后期书坛呈现出诸家并立的局面。在众多书家中,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最大,为帖学书法的集大成者。他的书法作品以生拙取胜,其平淡、古朴的书风影响深远。同时,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等书家的作品个性突出、风格奇崛,代表一时书风。

明·董其昌      行书书论轴

纸本     崇祯辛未(1631)77岁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书法初学颜真卿《多宝塔》碑,继而师法晋唐宋诸家,布局疏宕,结体秀媚,强调墨色的丰富变化,用笔率意自然,流畅中有生拙的趣味。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家”,与米万钟有“南董北米”之誉。

此作为作者晚年作品,俊朗秀逸而气韵深厚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明·董其昌      楷书唐诗轴(局部)

纸本     崇祯甲戌(1634)80岁

此书录唐储光羲《田园杂兴八首·其一》,点画浑厚,强调粗细对比,细笔更细,极富弹性,粗笔更粗,显得苍劲朴拙。笔法劲健,结体端稳开张,字、行之间疏朗匀称,从中可窥其书法所受颜真卿的影响。

明·董其昌     行书宋词卷      纸本

此卷录宋代名家词作七首,运笔精敛,气韵高古,提若蜻蜓点水,按若燕落花枝,以劲取势,因势成形,神满气足,是董其昌书法之代表作。

明·莫是龙     行书诗论轴(局部)     纸本

莫是龙(1537—1587),字云卿,更字廷韩,号秋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莫如忠子。书学钟繇、王羲之及米芾,小楷精工,行草书豪逸有态。

此作书写作者对作诗的体悟和见解,用笔自然流畅,风骨爽朗,展现出挥洒自如、风度翩翩的气质。

明·邢侗     草书临帖轴     纸本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临邑(今山东)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陕西太仆寺少卿。能诗文,工书法,其书学王羲之,用笔沉厚丰劲,气味古淡。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合称“晚明四家”。

此作草书写王羲之《十七帖》中《游目帖》中词句。字体错落跌宕,墨气浓淡中显出笔的转折顿挫,奕奕动人,颇具王书之天趣。笔力矫健,使转自如,充分体现出邢侗学书的深厚功功力。

明·陈继儒     行书四言诗轴      纸本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诗善文,书法苏、米。

此幅作品为作者晚年佳作。书法气势连贯,笔法自然不拘,圆转洒脱,却劲道十足。

明·徐渭     草书七律诗轴     绫本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的文学戏曲家、书画家。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

此作通篇气势连贯,不受规矩法度之羁绊,布置看似散乱,却奇趣横生。看似无法,实则笔力坚实,欹侧平衡,实为徐渭行草书之佳构。

明·赵宦光     篆书七言二句轴     纸本

赵宦光(1559—1625),字凡夫,号广平,寒山长,江苏太仓璜泾人。明代后期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其书法上溯秦汉,融篆、隶、草书,创“草篆”。

此作以草篆书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诗句,结体新颖,笔势瘦劲,笔法圆转有利,别具生趣。

张叔诚捐赠。

明·张瑞图     草书七律诗轴     绢本

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等,福建晋江人。著名书画家。书法学钟繇、王羲之并加以变化,用笔扁侧,使转尖峭,书风奇逸怪异,风行一时。

此作行笔果断,毫无拖沓,当为书风成熟时期所作,时有笔画延伸,顿添生动之意。

明·黄道周     行书节临王羲之《誓墓文》卷

绢本     崇祯丙子(1636)52岁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州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是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其书法楷、行、草、隶兼擅,远承钟繇,参以索靖,楷书方正规整之中有古隶遗意,别具一格。行草书行笔转折刚健有力,结字欹侧多姿,古拙而有奇趣,开后世雄强书风。还擅长于写古体的草书,即所谓“隶草”,峭厉圆浑,紧劲连绵。

此卷书法通篇沉着厚重,风格古拙瑰丽。字字利落,充溢着刚毅之气势。

明·黄道周     楷书《孝经颂》

纸本     崇祯辛巳(1641)57岁

此作取法钟繇,具有古厚奇崛风韵,笔法简直,结构多用古隶奇字,又有老拙之韵味,只是教于钟繇多清健之气,丰腴处仍流露其清秀遒媚之特点。

第四单元:清前期书法   异彩纷呈

入清以来,书坛涌现出王铎、傅山等一批书风独特的书家,他们在艺术主张和书法实践方面各具新意,蔚然成家。同一时期,由于帝王推崇,董其昌书法继续风靡,笼罩书坛。承自明代“台阁体”的“馆阁体”此时已是科举考试的标准书体,虽缺乏生气,但书写功力可观,值得关注。

清·王铎     行书临帖轴

花绫本     顺治丙戌(1646)55岁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其书法诸体悉备,而以“行草为最”。

王铎此书临王献之《安和帖》《承姑帖》,但未完全照临,全以己意书之。此作行笔酣畅,结体、章法颇具特色,字形奇险,章法错落,形成跌宕起伏、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清·傅山     草书《读传镫》诗轴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书法追求独特、倔强的意趣。其行、草书古拙而并不失流畅,苍劲有力而又婀娜多姿。

此作为傅山草书的典型代表,用笔圆转而略具金石意味,笔画潇洒灵动,单字结构似乎各具特色,颇为散乱,实则完美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单篇只见灵动之气,毫无雷同之感,实是作者匠心独特之处。

清·傅山     四体书册     纸本

此书册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用各家字体书写。楷书骨力遒劲、气概凛然,草书气势磅礴、连绵起伏,行书超拔时俗、飞动流畅;隶书苍劲老辣、凝练洒脱;篆书整饬规矩、醇雅清古。

清·宋曹     草书临帖轴     绢本

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号射陵,江苏盐城人。工书能文,书法造诣很深著有《书法约言》等书,对后人书法有指导意义。

此作草书临王献之《玄度何来帖》,通篇布局灵动飞纵,用笔敦实厚重,圆劲中尽显骨力,绵中有刚,可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清·查士标     行书米襄阳《重九会郡楼》诗轴(局部)

查士标(1615—1697),字二瞻,号梅壑,安徽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书法学米芾、董其昌,得董书神髓,具有文人气息。

此作书写内容出自米芾《蜀素帖》。笔致轻松,姿态秀逸,气韵清雅,风格萧散简淡。

清·郑簠     隶书唐韦庄《对酒》诗轴

纸本     康熙戊辰(1688)67岁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擅隶书,工篆刻。早年师明末宋珏,后改学汉碑,尤得力于《曹全碑》,其隶书有飘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谓之“草隶”。

此书录唐韦庄《对酒》一首,横画多重顿,而收笔处用笔放纵,出锋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融入草书笔法,形成疏宕纵逸、顿挫飞扬的独特风格,是郑簠“草隶”的代表作。

清·八大山人     行书唐人诗轴(局部)    纸本

八大山人(1626—1705),南昌(今属江西)人。善书画,书法拟钟繇、王羲之、董其昌等,纯朴圆厚,含蓄怪伟。

此作书唐李涉《葺夷陵幽居》诗,纯用中锋挥就,结构舒张,行笔沉实、老辣,笔画圆劲而流畅。从书法风格看当是八大山人晚期独特书风形成后的作品,同幅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

清·沈荃     行书《争坐位》轴(局部)     花绫本

沈荃(1624—1684),字贞蕤,号绛堂,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学米芾、董其昌,书风雍容闲雅。

作者临写颜真卿《争座位》,虽不及原作发自肺腑,豪宕尽兴,运笔纯熟,气势充沛,劲挺豁达,深得颜字气韵。

清·孙岳颁    草书唐司空图《杂题》五绝轴(局部) 纸本

孙岳颁(1639—1708),字云韶,号树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法由董其昌上溯王羲之、王献之,方圆兼备,风流蕴藉。

此作书唐司空图《杂题》诗一首,用笔圆转流丽,结字空灵秀逸,章法疏朗萧散,使人有行云流水,清风徐来之感。

清·查昇     行书格言轴(局部)     花绫本

查昇(1650—1707),字仲韦,号声山,浙江海宁人。工书法,精小楷,曾入直南书房。书学董其昌,具有董书灵秀之韵致。

此作书明吕坤《呻吟语》一段(文字略有出入),用笔婉转流畅,轻重波挑变化自然。

清·玄烨     行书临董其昌书轴

绢本     康熙壬午(1702)49岁

玄烨(1654—1722),即清圣祖,姓爱新觉罗,清代第四位皇帝,建元康熙。他酷爱董其昌书法,曾以沈荃为师,故深得董书之精髓。

此作临董其昌书唐苏颋《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庄应制》诗(文字与苏颋原诗小有出入),为康熙帝赏赐其臣于淮之作,结体疏朗,行笔自然流畅,独具和谐典雅之气息,能与董其昌书风相契合。

张叔诚捐赠。

清·张照     楷书《千字文》卷

纸本     康熙壬寅(1722)32岁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书风圆健,笔力沉鸷,常为乾隆代笔,居“馆阁体”首位。

此作节录《千字文》920字(故意漏写80字),笔力遒劲,姿媚动人,骨力洞达,具唐人楷书严整法度和清健爽利的风格。

第五单元:清中期书法    承前启后

清中期涌现了一批承绪帖学的著名书家。北方有翁方纲、刘墉、永瑆、铁保;南方有梁同书、王文治等。他们在楷书、行书诸方面各有建树。但真正另辟天地、闯出新路的却是“扬州八怪”。郑燮的行楷参以隶法,金农的隶书凝重拙朴,为当时书坛别开生面。他们变革帖学的尝试,无疑是碑学兴起的前奏。

清·刘墉      行楷上清紫霞轴      纸本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擅长行、楷书,泛学诸家,被誉为“集帖学之大成”者。其书貌丰骨劲,超然独出。

此作貌丰骨劲,拙中藏巧,外似丰圆软滑,不露筋骨,实则内涵刚劲,骨肉兼备,墨色浓重而沉郁,富有“静”趣,反映了刘墉书法风貌。

清·梁同书     行书画论轴     纸本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学米芾,晚年纯任自然,自立一家。

此作写李日华(1565—1635,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官至太仆少卿)画论一段,章法平稳,恪守规范,上下贯气,行距疏朗有致,运笔以羊毫中锋铺毫,自然、稳健、婉美,墨色淹润,气魄雄厚。从用笔到结构及章法皆来自传统,一笔不苟,难以挑剔,可见其书法之徐疾有致,从容优雅。

清·姚鼐     行书唐王维《辛夷坞》诗轴     纸本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安徽桐城人。长于古文,晚年书法臻妙,师王献之,格调疏逸,形貌近董其昌。

姚鼐书风与文风一样简洁平淡,此作书唐王维《辛夷坞》诗(文字小有出入),洁净飘逸,跌宕恣肆,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

清·翁方纲     行书《斜街行》轴(局部)

纸本     嘉庆己未(1799)67岁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谿,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精于金石考证与碑帖鉴定。书法以帖学为基础,法度严谨,乾隆时与刘墉、永瑆、铁保并称北方帖学四大家。

此作行笔舒缓,凝练温润,结字取斜势,动中取静,运笔沉着稳健,婉转遒丽,呈现出和静之气。除艺术价值外,此作还堪称是研究清代科举的重要史料。

清·钱灃     行书七绝诗轴       花笺

钱灃(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书法专攻颜真卿,气势宏阔。

此作书唐王昌龄《重别李评事》诗(文字小有出入),笔画精神都似颜体,但疏密、肥瘦富有变化,结构比较自由,用笔也很俊拔,显然融汇了欧、褚特点,也带有米书痕迹。书风中透出字如其人的特点:以德养字,以文养字。

清·铁保    行书论书轴

纸本     嘉庆乙亥(1815)64岁

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工书法,楷书学颜真卿,草书法王羲之,旁及怀素、孙过庭,楷法工稳,行草比较自由。

此作书明董其昌《酣古斋帖跋》(节选),运笔流畅,点画饱满圆润,气息平和从容,颇得帖学轻松活泼之趣,是难得的佳作。

清·金农     隶书松赞轴     绢本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其书法有多种面貌,特别是融合汉隶、魏楷,创造出一种“漆书”。用笔方正,棱角分明,风格奇特。

此作以金农典型的“漆书”书苏轼论松文(文字略有出入),书写时用类似刷子的毛笔,蘸浓墨,“刷”出整齐划一的线条,行笔只折不转,像刷子刷漆一样,无提按轻重之分,亦无圆润转折,虽看似粗简,缺乏章法,实际气势磅礴,苍逸稚拙。

清·金农    隶书司马温公语轴 (局部)      绫本

《司马温公语》是金农多次书写的作品,此作书法隶中有楷,结体规整严密,笔画圆润朴实,敦厚凝重,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的风格 。

清·黄慎     行草《送汪瞻侯归姑苏》诗轴    纸本

黄慎(1687—1770),字恭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善书画,尤工草书,法怀素,点画纷披,散而有序。

此作草书七律《送汪瞻侯归姑苏》诗一首,书体外刚内柔,变化多姿,逸势奇伟,行笔跌宕,结构奇古。通篇不拘古人书法之规矩,且自有古拙遒劲之貌,别具一格。

清·高翔    隶书临《华山碑》册

纸本     雍正丁未(1727)40岁

高翔(1688—1753),字凤冈,号西唐,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在书画篆刻方面颇有造诣,书法擅长篆、隶、行等书体,隶书可见效法郑簠的痕迹。

此作用笔明快温润,结体匀称,结字扁方,行密格满,点画厚拙,风格清新雅丽。从中可见其效法郑簠的痕迹。

清·郑燮      行书祝寿诗轴     绫本

郑燮此作呈黄庭坚风貌,行笔潇洒,撇捺如兰叶飘逸,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足见其深厚的传统功力。

清·高凤翰     行书《诗序稿》卷

纸本     乾隆丙辰(1737)55岁

高风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山东胶县人。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此作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杂以章草体,气韵流动,古趣横生,纵横捭阖而不失法度,充满桀骜不驯和质朴自然的风神。

第六单元:清后期书法   茂密雄强

嘉庆、道光以来,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勃兴,许多书家将秦、汉、南北朝的碑版作为书学的临习范本,从中汲取营养。加之书法理论家著书倡导,形成碑学蓬勃发展的局面。其中,邓石如、伊秉绶等成就突出。到了清晚期,书坛几乎已是碑学天下,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名家各擅胜场,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出了新的天地。

清·桂馥     隶书《文心雕龙》句轴(局部)   纸本

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号雩文、萧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精于金石考据学。书法最工隶书,笔力雄劲,结字严整,饶有金石味。

此作结字严整,笔力雄劲,点画实在,意态高古,英姿别具,得汉碑中雄强一路之体貌。

清·邓石如     隶书《经鉏堂襍志》轴     纸本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以字行,安徽怀宁人。书法兼善篆、隶、行、楷诸体。隶书体方笔圆,古茂浑朴,风格独树一帜。

此作气势开张纵逸,豪迈洒脱,点画、结体劲爽活泼,入情入理,格调高雅,是体现作者能出入汉碑,形成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

邓以蛰捐赠。

清·钱坫     篆书《喜夝》诗轴      纸本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十兰,钱大昕之侄,嘉定(今属上海)人。工小篆,宗法李斯、李阳冰,晚年右体偏枯,用左手作篆,仍精绝,兼善铁毫。

此作笔画匀称圆润,秀美雅致。结体疏朗工稳,虽较挺劲灵巧,但尚未脱出秦篆和李阳冰的规范。其势开阔舒展,线条敦厚,富有弹性。

清·伊秉绶    隶书临《西狭颂》轴     纸本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其隶书最负盛名,揣研《衡方》《张迁》等诸汉代碑刻,不甚强调隶书的“蚕头燕尾”,字体方正整肃,形成独特风格。

此作临自汉《西狭颂》摩崖刻石,笔画平直,且粗细大致均匀,结体雄壮宽博,仪态古茂敦厚。落款字体另辟蹊径,用笔纤细,于正文形成粗细,轻重对比,面目新颖独特。

清·钱泳     隶书临《黾池五端碑》轴     纸本

钱泳(1759—1844),字立群,号梅华溪居士,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工篆、隶书,书风典雅。

钱泳此书厚重、古拙,用笔苍劲老到,工整中富于变化。

清·何绍基     临《张迁碑》册

纸本     同治壬戌(1862)64岁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人。篆、隶、楷、行各体皆妙。并能融合各体之奇,形成自家独特风格。是晚清书坛有影响力的大家之一。

何绍基于汉隶中《张迁碑》《礼器碑》等名品,反复临摹,挹其精华。据载其临写《张迁碑》多达百通,此册为其中之第九十二通。本册书体婉和韵雅,古茂朴厚,无做作之气。虚实相间,字与字虽无牵连之笔,却使人感到气势紧密,生动耐观。

清·赵之谦       隶书《汉书·艺文志》屏      纸本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号益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篆刻、书画方面颇有成就。书法初学颜真卿,后改习北碑,笔力功夫深厚,书风率意自然。

赵之谦隶书宗法邓石如,而笔画比邓氏更显夸张。此作品书家追求的是开张古朴的风韵,用墨肥而不涨,而不枯,书风飘逸俊朗,儒雅洒脱。

清·吴昌硕      截临石鼓文篆书轴      纸本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后以字行,浙江安吉人。工诗文,精金石,善书画。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于石鼓文最精熟,貌拙气酣,参差灵动。对近现代书坛影响极大。

石鼓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只,分别刻有籀文(大篆)四言诗一首,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现存拓本以北宋为最。石鼓文的艺术成就很高,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吴昌硕对石鼓文喜爱极深,数十年深入钻研,临池不辍,并能将其它书体笔法之精华融入其中,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作品。此轴字形稍长,线条厚重,行笔、转折果断遒劲,为其临写石鼓文成熟期的作品之一。

清·吴昌硕     行书《题画》诗轴      纸本

此作古拙遒劲,于法度之外别开生面。用笔时而厚重沉着,时而潇洒飘逸,起笔与横笔多沉实,撇笔多细长,有如其画梅之法。结字多欹侧,但以笔划之粗细保持字形的稳定,无倾倒之势,充分体现了吴氏书法“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结体以上下左右取姿势”的书法特征,并可从中看到许多绘画的用笔特点,面貌独具一格。

图片文字来源:天津博物馆官网/展览现场拍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