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感音性耳聋,可考虑植入电子耳蜗
——战支医学中心“全国爱耳日”系列科普(1)
韩浩伦 吴玮,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耳鼻喉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编者按】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也是“世界听力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告,2021年的世界听力日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Hearing Care for All Screen. Rehabilitate. Communicate)。我国的听力语言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首位。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1998年3月,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议上社会福利组委员提出《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后经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0部委局共同商定每年的3月3日为中国爱耳日。自2000年首个全国爱耳日以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加强耳病防治,科普宣传任重道远。在第22个全国爱耳日到来之际,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喉科的专家们编辑了系列科普稿件,现集中推出,以飨读者。
先天性耳聋的孩子通过植入电子耳蜗改善听力,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知识了。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公报,全球大约3.28亿成人有听力残疾,成人因各种原因如突发性耳聋,噪声性耳聋引起的重度和极重度感音性耳聋占不小的比例,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通过电子耳蜗植入改善提高听力已经成为成熟的手段,目前已有数以万计的先天性聋的孩子受益于电子耳蜗。越来越多的重度聋甚至全聋的患者现在也可以应用电子耳蜗植入作为治疗手段了,可以说电子耳蜗技术的发展也给重度甚至全聋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电子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可以把声音转换成编码的电信号传入内耳耳蜗,可以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再由大脑产生听觉。电子耳蜗包括体外的言语处理器和头件以及体内的植入部件。言语处理器对声音信号进行处理、编码成电信号的装置,类似一台随身携带的微型电脑。言语处理器通过导线与头件相连。耳背式言语处理器与麦克风合二为一,可戴在耳后,方便美观。
电子耳蜗包括以下部件:头件包括耳背式的方向性麦克风、传输线圈、磁铁和导线等;植入部件由铁合金、铂金和硅胶等材料制成,这些材可以和人体组织相共容,不会产生排异反应。电极由铂金材料制成,接收刺激器由钛合金作外壳,外被硅胶层,此设计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
植人部件薄而有弹性,可随植人者的头形而塑形;体外部分的麦克风收集声音经过语言处理器对声音信号进行编码,经过头件中的传感线圈以无线的方式发送给体内的植入部分。
通过适当电极,直接刺激内耳的听神经纤维,再传至大脑,形成听觉。整体过程只需数毫秒。植入电子电子耳蜗内的数个电极,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听觉神经末梢,像弹钢琴一样,弹出高低不同的声调,从而分辨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改善听力和提高言语分辨能力的功效。
哪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佩戴电子耳蜗?
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纯音测听平均听力损失≥70分贝;听觉脑干诱发电位≥100分贝。医学检查无手术禁忌症,耳蜗发育基本正常,无蜗后性病变,精神智力及行为发育正常即可以考虑佩戴电子耳蜗。
随着耳蜗的成熟和推广,不仅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需要植入电子耳蜗,以下几种情况也可以考虑植入电子耳蜗:
(1) 双侧低频有残余听力,而中高频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通过软电极和微创手术以及圆窗植入技术,术后可以有效保护患者原有的低频残余听力。
(2) 单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尤其是听力障碍侧耳伴严重耳鸣的患者,电子耳蜗植入术后,患者不但能获得更好的声音感受和声源定位,耳鸣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 使用选配良好的助听器仍然不能达到良好的言语识别,言语识别率仅为30%~40%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如果佩戴助听器不能与陌生人进行正常的电话交谈,也可以考虑植入电子耳蜗。
电子耳蜗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器官”,其研制大概涉及到了芯片、独立电源、电极设计、加工工艺、免疫材料、电池控制、语言程序处理、声音包络程序等等技术难点。因其成本高昂,所以其价格也不菲,全部下来大概在20万左右。这对一般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收入的逐步提高,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电子耳蜗正被越来越多听力障碍人群所接受,也为成人严重听力障碍人群提供了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