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人物:“老实人”吴让之

邓石如开“邓派”之后,篆书书法正式走入篆刻,印坛面貌为之一新,后起学邓石如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很多,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吴让之。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听听后世名家吴昌硕的评语:

“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昌硕说他跟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学邓石如,不如直接学吴让之,这是学生超过老师的意思啊。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但清代有清穆宗名字叫载淳,为了避讳,于是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学生,包世臣是邓石如的弟子,因此,吴让之可以算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

吴让之自小就喜欢刻石,性格沉静,15岁后自己开始钻研汉印,这一钻就是十年,而正是这十年的汉印功夫,使他正式走入印坛。

吴让之成年走入印坛之时,正是邓派印风与浙派印风分庭抗礼的历史时期,30岁时,吴让之“始见完白山人印,尽弃其学而学之”,邓石如的印太好了,吴让之干脆扔掉自己前半生学习来的东西,从头学习邓石如。一方面是虔诚,一方面有老师包世臣的指点,吴让之很快成为邓派名家。书法、篆刻皆学邓石如,渐至书法、篆刻皆精境界。

(吴让之书法)

吴让之与赵之谦交好,同治三年(1863年),赵之谦托好友魏锡曾将自己的印蜕带给吴让之品评,这些印章里,有一方印,印章的边款上写道:“息心静气,乃是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这是当面拍马屁啊,吴让之一看,非常感动,对赵印作了评说:“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室,何得更赞一辞耶”。

吴让之对赵之谦的评价很高,说汉碑入汉印,也就邓完翁独有千古,而你已经登达完翁之室,那里还需要我再加称赞一句啊。

不但评价高,吴让之又冒酷暑刻了“鉴古堂”、“赵之谦”等白文四印,四印方圆相参,疏密相应,实现了轻灵古拙、浑厚平实的统一,为吴让之篆刻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

但赵之谦在同一年就改了对吴让之的评价,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长篇文章里写道:“让之于印宗邓氏,而归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是的,赵之谦这时候开始说了,吴让之的作品完全遵守他老师的方法,不敢越雷池半步,刻印的水平只能是能品,能品之外还有妙品、神品、逸品呢!说白话呢,意思就是说吴让之的水平也还可以,从唯一人能品罢了,这评价降了不少格。

吴让之真的学邓石如而不化吗?其实完全不是那样。

吴让之的学邓印,并没有完全困于邓派,而是使邓派印风更趋成熟,平稳和悦地显示了邓石如圆润流畅的风格。

最有创造性的是,邓石如的印风尚存在朱白文尚未统一的问题,而吴让之加以锤炼使之和谐统一,我们看吴让之的白文印,跟朱文印一样,都是以书入印,这比邓石如的白文印的汉印味道,更成熟了一步。邓石如以书入印,大多在朱文印里显现,到了吴让之,白文印也终于显示出书法之风。

当然,赵之谦有赵之谦的说法,再说了,说这些话的那一年,赵之谦刚刚34岁,正当风华正茂,年轻气盛,说两句过头话也不为过,而吴让之已经64岁,步入晚年,是个没有身份地位的老头了。赵之谦于印史的贡献当然也很大,但于当时,那样评价吴让之是不准确的。但对于赵之谦的评价言辞,老实到极致的吴让之,估计也不过是嫣然一笑罢了,并没有其他言论应对。

我们看点吴让之的作品,先看几方白文印:

(廷飏私印,看似汉印风格,仔细看文字,才知道这是吴让之)

(吴熙载印,这是老吴的私印,刻白文如朱文一样,书法就在文字里)

(吴氏让之,同样是私印,但是不是有憨态可掬状?)

(迟云山馆,这简直就是在石头上写字了,忽然想到前面提到过的”皮刀“,但这不是皮刀,这就是书法在石头上。)

(吴熙载字让之,仿秦印的格式老酒壶,但装的是吴让之的新酒,清新灵秀,宁静淡泊,丝毫不显呆板之气。)

再看几方朱文印:

(文节公孙,这方印,像邓石如吧。)

(观海者难为水,依然是邓石如的风格,但比邓石如清新,更淡泊。)

(惧盈斋主,后世的吴昌硕等大家,当从这方印里吸收过营养。)

(师慎轩,后世的齐白石等大家,当从这方印里吸收过营养。)

(逃禅煮石之间,真佩服那个”石“字,那赖以支撑它的一第竖线,吴让之故意把它刻粗了。)

我们可以认为,吴让之是一位把邓石如的“印从书出”以书入印的风格发展完善的集大成者,继承了邓石如的衣钵的他,并没有再开新路,他太老实了。

他有个号叫“晚学居士”,这是有来源的。他甚至还刻了好几方印,诸如晚学居士,晚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等印,这些印的来源是因为他到晚年,突然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丝毫不顾自己在书法篆刻上的名声,去拜了一个比他还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并且从此学习画画十几年,上面这几方印,就是他钤盖在这些画作上的印章。由此可见,这位老实人,还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式的人物。

(画梅乞米,我们经常临习的一方经典之作,大概是吴让之晚年的生活写照。)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晚年吴让之,已穷困潦倒到吃饱饭都是问题,可见当时的艺术家的境遇并不好。他在泰州东坝口一所观音庵里借住,卖画谋生。这也是他一生刻了上万方印章,但却不愿意在边款上署名,因此流传下来作品不多的原因,他不想把那些他卖出去的篆刻当成他的艺术创造,在出手那一刻,那件篆刻作品,他只当那是一件商品。

他曾撰八言联自嘲:“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同治九年(1870年),吴让之离世,终年72岁。

这是一位不谙世故人心的艺术家,他终身也没有当成官,最高的“功名”就是有个秀才身份,他不擅钻营,他以老实人的秉性,在艺术上潜心钻研而终老一生。如此篆艺精湛的大师,竟然在死后才得享大名,这让人想到那个死后画作卖到世界最高价的梵高,大概中外的艺术家们,命运并没有不同吧。

(【老李刻堂】之60)

(0)

相关推荐

  • 篆刻观察——玩而老焉的吴让之

    吴让之的篆刻风格既汲取了汉印之庄重与平稳,也继承了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在篆刻艺术的自我探索道路上,吴让之的篆刻风格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邓石如"印从书出& ...

  • 练习篆刻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朱文印。汉印绝大...

    练习篆刻 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朱文印. 汉印绝大多数是白文印. 封泥印是朱文,但基本都是白文印在封泥上印痕. 真正的汉朱文印很少,与封泥印的风格不同. 篆刻时可以用不同刀法,但主要在于线条和边框的处理.

  • 祝 竹|吴 让 之 的 印 学 贡 献 和 印 史 地 位

    吴让之篆刻以汉印为底,以邓石如为面,而有强烈的个性,独具特色,自成风格.我们不可能将吴让之的作品误认为邓石如之作,这与浙派几代印人的作品面貌大体相似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正是吴让之的高明之处.学邓石如而不 ...

  • 篆刻人物:1863年,吴让之在自己的印谱上写下了128字的序言

    1863年,夏日的一天,因为太平天国战事而躲到泰州避难的篆刻大师吴让之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世称为"晓印莫如我"的晚清"印痴"魏锡曾. 魏 ...

  • 「百年辉煌·百年书画传承人物」吴邓杰作品鉴赏

    吴邓杰,笔名一章.男,汉族,出生于广东揭阳,身处艺术之家,自幼受家庭环境.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与熏陶,勤奋好学,临池不辍,书画技法博采众家之长,师从著名书画大师刘金才首席弟子啸鸣.齐白石第四代嫡传弟子张岩 ...

  • 篆刻人物韩天衡,上下求索、义无反顾

    来源:大美书画 韩 天 衡 写意 精当 生动 --韩天衡先生"千秋万岁"印赏析 文\王 丹  我一直认为,"千秋万岁"一印是韩天衡先生鸟虫篆印的代表作.这个观点 ...

  • 篆刻人物 | 没有黄牧甫 就没有后来的篆刻岭南派

    从南越王赵眛的古玺印算起,岭南篆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中间出现了数个朝 代的断层.真正使得岭南地区印学走向成熟的,到清末民初黄牧 甫.吴大澂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岭南印坛沉寂的局面,岭南篆刻正式形 ...

  • #篆刻#接着说吴昌硕大师的篆刻这次说说吴...

    这次说说吴大师印中的呼应手段,来看这方"野松亭": 这方印里的呼应手段至少两种: 1.重笔的呼应:"野"字"土"部有一极重的圆点,与之呼应的 ...

  • 【诗词人物】吴晓晖

    [诗人简介] 吴晓晖,网名道非身外.成都大姨爹.原籍重庆开县,现居成都,房地产职业经理人,营销人.爱好诗词.古琴.古典吉他.品茗等. [诗词作品] 感旧(步黄仲则韵) 少别梓乡回顾频,门前柳色逐年新. ...

  • 【诗词人物】吴成伟

    [诗人简介] 吴成伟,1991年生,男,广东普宁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曾获第七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优秀奖.新邵县白水洞风景名胜区诗联有奖征稿优秀奖等,作品散见<渝水诗刊><芙蓉诗辑&g ...

  • 篆刻人物:邓石如

    原创谈艺录2017-05-11 17:04:33 中国的印章,在元明进入文人篆刻时期之后,特别是到了清代,从程邃的徽派到浙派的丁敬,其取法方向还是从古印章寻找依托,是所谓的"印中求印&quo ...

  • 每日运势简报:《影》人物画报&吴磊·2018年10月17日

    <影>·剧照·吴磊,饰演:杨平 作品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替身的故事.替身自古有之,人称"影子".有刺杀,就有影子,影子必须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替主人博回一命:影子又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