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步步高:从技法角度说说为什么临汉印(章法篇)

技法三方面,篆法、章法和刀法。汉印临摹一段时间,仍不能在章法上入门的同学,可以看这篇文章。

篆刻章法最不易表达清楚,很多时候,一听章法二字,紧接而来的就是一大部分术语,听上去玄乎得不能行,听完一大堆,记不住一点点,我们不这样,就说两点,好记。

上一篇我们写过,汉印用的文字是缪篆,就是典型的“方块字”,而汉印用的材料,也大都是正方形,正方形的印面,碰上正方形的缪篆文字,确立了汉印章法上最明显的第一个特征:

平分印面

当然,这个平分印面的特征也有来源,大致来源于秦印,因为秦依靠严格的法度治国,最后统一六国,这个国家的人,最能做的事情就是讲法制,于是,他们治印也特别讲法度,一方印应当打上边界,中间划上十字界格,然后四个字一个字一格,每个字就在自己的格子里,很规矩。比如:中司马印

四个字各占空间,法度严谨。到了西汉初年,觉得这样的格式也还不错,于是继续延续了一段时间,比如这方:文帝行玺

注意,打从这个时候起,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汉印就基本定型了,虽然后来周围的界格去掉,中间的十字界线也去掉了,但平分印面的章法布局成为汉印最典型的章法特征。

很显然,这样的印面风格庄重、稳定、平和、端庄,这是汉印最重要的审美视角,其实也是中国人的最基本的视美视角,比如我们一个人,都说这个人五官端正、鼻直口方,大致是一个道理。由此而带来的厚重、博大、宽容、深沉等审美概念都基于平分印面带来的平衡。例如上节提过的这方:皇后之玺

典雅、庄重、平和、宁静,印面平分

这种平分印面的章法特征,最终成为历代印人共同遵守的法则,大家都刻这样的章,以后几千年都一样。汉初一旦形成这样的审美标准,大家都跟着学。到了汉中期王莽改制,干脆把官印的六字印分成六等份,还是一字占一个格,例如:西海羌骑司马

例如:新西河左佰长

六个字各占自家地盘,安安分分,平平等等。遇到五个字的印,就最后一个字占两个字的地盘,像这方:安昌侯家丞

工整,均齐,字与字之间互不侵犯,安份、老实。

我们在临刻这些印的时候,心底里自然就学习了这种均分地盘的印面布局章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大气,简洁。后来大家就越发追求印面整肃,文字工稳,格局平和的效果,比如汉官印中的典型:淮阳王玺

再比如:军司马印

就算到了东汉的官印里,这种均分天下的平分印面章法,仍是主流,比如:平安长印

上面说的都是官印。私印呢,基本跟官印一个模子下来的。比如这方典型的:王义之印

略微有点相差一线的意思,但总体看上去,还是平分印面,两字印也照样,比如:魏嫽

再比如:魏霸

群里的朋友一定会说,不对啊,有的两字印不是这样的,比如:朱娆

再比如:田莞

没问题,理解了平分印面就可以了,我们看这两方私印,娆字与莞字各占印面的比例,大致是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在这两方印里,印面还是均分的,只是均分成了三份,复杂的字,占了两份,就像新莽时期的官印最后一个字,占了两个字的地盘一样样的。

以上这些,是汉印章法的第一个章法规则:平分印面,我们在临摹,在后期仿作,在最后创作汉印印式的作品时,平分印面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学会用,其实也不复杂,平均分田地就好了。

疏者任疏,密者任密

马上问题就来了,只作平分,那么,繁简差异大的字怎么处理呢?总不能特别简单的字跟特别复杂的字还占同样的地盘吧,汉印采取的方法是疏者任疏,密者任密。啥意思,就是字简单的,任其简单,密的就让它密着,听其自然,不强作改变。

于是,汉印里出来一些失败之作,比如这方:侵骑千人

搭眼一看,问题是不是就出来了,印面不平衡,一边轻一边重,可见,汉印里也不全是精品,也有没有解决好章法问题的。那遇到这样的问题,汉印是怎么处理的呢,来看正方的印例:校尉千人

同样的两字繁,两字简,两个简字跟上一方一模一样。这一方印看上去平稳了,为什么呢?作者夸大了“人”字,“人”字不是最简单吗,占地却是最大的,把“千”字挤成压成扁状,与校尉二字成为一体,同时又对“人”字的字型进行了调整,基本改成了向下开口的框,以迎接其他三字送过来的拥抱,结果四个字合成一伙,环抱人字下边造出来的红地,大家不再争夺地盘,大家是一家子。而那块红地,像观众们围坐观看的足球场,像群山环抱的湖泊,意境顿出,全印的亮点就在这一片红地,就在于对“人”字的改造,汉印的匠心,由此印可见一斑。

当然,也有另外的办法,比如:闵胜之印

闵胜二字过密,之印二字过简,怎么办,汉人有办法,闵胜二字故意放宽放大,之印二字空的地方大面积留红,密的地方挤在一起,印面一下子安稳了。

总体原则是啥?还是疏者任疏,甚至加强疏散,密的地方任其密,甚至加强密集。

是不是想起一句话,对,你一定会想起清代大家,那位以书入印的邓石如的一句章法名言:“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名言是邓石如当年教给他的学生包世臣的,当时主要是指书法,而用以指导篆刻章法后,如今已成为篆刻章法中的经典理论。

疏者任疏,密者任密,甚至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汉印,早就这样做了。最经典的印例可以说是到了极致的这方:司马丁

印面不大,共三个字,司马丁,司马二字相对繁复,丁字相对简单,但汉印匠人却将司马两字合占半边,最简单的丁字占半边,致使丁字留出大量的红地,与右边司马二字形成的白文密集相映照,简直将章法中的疏密关系处理到了极致。

除却平分印面和疏者任疏,密者任密两个章法原则之外,汉印的美,还体现在整方印的协调统一,这个不是汉印独有的章法特征,临刻时注意,但从思想上可以不必过分强调。

除此之外,汉印的章法里,还有很多,诸如穿插、分散、巧拙、粗细、挪让、呼应等等等等,相对都是小章法,初学汉印,不应当在小章法上下功夫,要注重学习汉印最根本的一点,或者说临习汉印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汉印固定不变的程式,而不是学它的变化,这种不变的章法特征,组合在一起,大致就是

1、平分印面;

2、疏者任疏,密者任密。

用祝竹老师的一句话说:“汉印最为可贵的品质是老实,而不是机巧,虽然它并不缺乏机巧。”也就是说,临摹汉印,能从章法上得到这两点收获,足够了,对于后来的创作,有奠基作用。

预报一下,明天我们说临汉印在刀法上应当注意的事情。

(【老李刻堂】之78)

(0)

相关推荐

  • 篆刻观察——汉官印风格作品赏析

    汉官印风格作品赏析 印章最初是以实用为主,起于商周,盛于秦汉,隋唐官印脱离了汉印的模式,出现了蟠条印,也以实用为主,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参与到篆刻活动中来,至明代文人篆刻兴起,逐渐 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清 ...

  • 篆刻步步高:从技法角度说说为什么临汉印(刀法篇)

    说汉印刀法,就首先要确定汉印是工匠们刻出来的还是工匠们做好模子铸造出来的,这个问题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但学刀法,却必须要先理解一下这个问题: 一.汉印到底是刻的还是铸的? 之前说过,元代吾丘衍,就 ...

  • 篆刻步步高:从技法角度说说为什么临汉印(篆法篇)

    学篆刻,现在大家已经公认"印宗秦汉"这个概念,但为什么要从临汉印开始篆刻学习,总是存在于一个模糊的概念里,具体的学习者往往会临了几方面目各异的汉印之后,就觉的单调乏味,不知自己的临 ...

  • 篆刻学习:从技法角度的刀法、做印、边款、钤盖看一方印的水平

    书接上文,我们继续来从技法的角度讨论如何评价一方印的水平. 上一篇讲了字法.篆法.章法三顶,还有四项,分别是刀法.做印.边款.钤盖.如果从技法的完整角度着眼,七项都重要,所以都值得细细品味.因此,这篇 ...

  • 篆刻学习:从技法角度的字法、篆法、章法看一方印的水平

    之前写过一篇<怎么评价一方篆刻作品好还是不好?>的文章,其中讲到了三个评价角度,即:1.看它是否具有图案之美:2.看它是否具有书法之美:3.看它是否具有刀法之美.也举了相应的例子,就有好几 ...

  • 学篆刻,篆书技法一定要会

    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更为有据可循. 就大篆小篆而言,我们以邓石如作品为例,在此介绍篆书的基本写法.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1.点 ...

  • 篆刻,篆书技法一定要会

    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更为有据可循. 就大篆小篆而言,我们以邓石如作品为例,在此介绍篆书的基本写法.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1.点 ...

  • 篆刻边款基本技法汇总

    查看篆刻知识技巧 常听人说"善书者不择笔",高人自有高招,如同武侠小说里头武功深者摘片树叶就能当暗器,甚至隔山打牛连兵器都不需要了.记得<吉舟印话>中,吉舟石开先生言其 ...

  • 国画中“皴法”是什么?老师:从技法角度讲,实际是线的一个发展

    国画中“皴法”是什么?老师:从技法角度讲,实际是线的一个发展

  • 篆刻边款基本技法全在这了。

    篆刻边款基本技法全在这了. 2017-04-20 16:25 常听人说"善书者不择笔",高人自有高招,如同武侠小说里头武功深者摘片树叶就能当暗器,甚至隔山打牛连兵器都不需要了.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