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钱翻砂是怎样一种工艺?
在研究与收藏古钱币的过程中,难免有人会铸币技术产生兴趣,进而细致研究,懂得钱币是如何造出来的。在隋唐以前,用钱范铸造的方式比较普遍,唐朝以后,母钱翻砂渐渐成为了主流,那么这个“母钱翻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文瀚乐拍在此就来细致为大家解读。
翻砂铸造技术,始于春秋,而用于铸钱则兴于北宋,续至清末。此前的陶范铸币、母范铸币逐步由母钱翻砂铸币技术所取代。从现有的实物证据来看,最晚从隋唐开始,中国的钱币铸造不再主要采用以前的平板范竖式浇铸法和叠铸法,而开始改用母钱翻砂的铸造工艺了。而清代时有祖钱、母钱、样钱等留存下来,又发现了钱树,所以可以确定清代翻砂法是造币的方法之一。
对于母钱工艺,最早有详实记录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其“冶铸”篇中,对铸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钱百文,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实合盖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匡,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实,合上后匡,如是转覆,只合十余匡,然后以绳捆定。其木匡弦原留入铜眼孔,铸工用鹰嘴钳, 洪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倾入孔中。冷定解绳开匡,则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夹出逐一摘断,以待磨锉成钱。凡钱先错边沿,以竹条直贯数百文受锉,后锉平面则逐一为之……”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天工开物》里的说法,母钱翻砂铸币大致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锡块或其他材质制作雕母。由人工按预先设计好的钱币形制和书写好的钱文雕凿出钱样,也就是雕母钱,又称祖钱。
第二步:翻铸母钱。用四根木条做空框来制作范型,用土砖末和炭灰等,制成面细砂料,先用砂料填实第一框,在砂型模面上涂上特制的分型涂料,增强模面的附着力和渗透力,以便雕母与范型分离。然后将百余枚雕母钱,按钱面和钱背合理布局,摆放在第一框模面上。将第二框整齐叠放在第一框上,填砂夯实,与第一框合盖,随手翻转,雕母落在第二框模面上,取走制好的第一框。再将第三框整齐叠放在第二框上,填砂夯实,与第二框合盖,随手翻转,雕母落在第三框的模面上,取走第二框。如此翻转十余框。然后取出雕母,在面范和背范上开出浇口、直浇道和分浇道。依次将制作好的面范和背范合箱,用绳捆定。铸工从烘炉中取出溶铜罐,逐箱进行浇铸溶好的铜水。冷却后,开箱取出铸好的母钱,进行打磨整理。
第三步:用母钱翻铸子钱。依照上述同样的工艺流程,以母钱为钱模铸造子钱,即流通行用钱。
从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和其他钱币相比,雕母钱的材质更优,尺寸更大,做工更精,相较之下,普通流通用的钱币上,字迹就要更模糊一些。
不过呢,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北宋时期的经济水平非常发达,商品市场异常繁荣,货币需求量非常巨大,仅仅依靠母钱翻砂铸钱的效率,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为此,铸币的负责人就从子钱中选其精美的钱币,经过修整后替代母印范,以此来批量铸造流通钱。印范钱也称印范母,大量的流通钱是靠印范母来完成的,为了区别于印范母,故将母钱习惯地称之为原母。
母钱翻砂工艺,是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铸钱工业上的一场伟大的技术创新,它大大提高了铸钱生产率,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对于货币量的需求,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想要了解其他古币铸造知识的朋友们,也请长期关注文瀚乐拍,这里将持续不断的提供各种知识,助你在古币收藏的道路上尽情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