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修行路上最好的老师
01
爱,不分你我
放暑假了,姐姐姐夫去了广州,把11岁的外甥女小丫(化名)托给在深圳的我管几天,我想着孩子生活上基本都可以自理了,不需要我给她洗澡穿衣等琐碎事宜,我还可以顺便观察和实践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便很轻松愉快地答应了。
跟孩子一起,每日三顿饭我是不能太随意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也都需要细致操心,我想这是我做小姨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某日早餐我做的较营养,中餐我就给孩子很随意地煮了碗面条,在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我有了许多的觉察和思考。
我吃得比较快,吃完后看着小丫的一大碗面说:
“你看小姨把面都给了你,汤留给我自己,你吃得了吗?”
“应该吃得了。”小丫边吃边回复我。
“那下午吃什么呢?”才吃完午饭的我就开始发愁晚饭。
小丫说,“下午不吃算了。”
我摇头说,“那不行,把你养瘦了我怎么跟你家里人交代?”
小丫一本正经地看着我说:“你也是家里人啊,所以你可以很好地交代。”
我,一脸震惊,“你牛。”我边说边大笑地给小丫竖起了大拇指,瞬间记录了这一刻,顺便向小丫请教此事写啥名,她说就叫午饭悠趣。
“有趣?悠趣?”想了半天的我不得其解,怀疑是不是我的耳朵听错了。
小丫不慌不忙地回应我说:“是悠闲有趣”。
我再次惊讶,心里对她顿时佩服得五体投地。
11岁的小姑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纯真的视角。
爱,不分你我,更不分你家我家;爱,就是爱,简单爱。
有时候是我们大人把简单问题给复杂化了。
小丫头的真实和纯粹让我顿悟:孩子才是我们修行路上最好的老师。
02
界限,是孩子教会我的第二把尺子
午睡前,我看到桌子上小丫画的一个头像,随口说一句我要分享给我的学生,一专业美术老师看看,顺便给她指导指导。
正准备睡觉的她立马爬起来让我稍等,小丫说要再画几笔,寥寥几笔,她很熟练地加了条裙子,然后又有了星星背景。整个过程我只负责拍照,然后也给了她我的一条个人建议。
我建议她在落款处备注清楚画画的时间和地点,如小丫2020年几月几日于深圳。她很开心地写完拿给我看,我看到的是小丫2020年7月与深圳,我以为她没有分清"与"和"于"的意思差别,于是跟她耐心讲解于后加的是地点,她却说我不懂她的意思,她想表达的是她与深圳的画,和的意思,一边解释一边重新美化她的画,嘴里还冒出一句:
“我不需要你的思想,我只需要我的思想”
这个才11岁的小丫头惊人的语录让我瞬间秒懂了边界二字。
我心里一惊,孩子真的长大了,不再是我记忆里的那个小屁孩了,她有自己的思想了,我需要尊重她,瞬间我马上有意识地停止建议了。
咀嚼和品味着这小丫头的几个字,我一边表扬她的勇敢表达,也开始反思和有意识地觉察,我突然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无意识地、不断自以为是的掌控孩子,我们原以为我们这么费心费力地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其实我们只不过是在打着“为她好的旗号”来控制她,因为控制能让大人有安全感,控制让大人也有价值感,但当孩子能恰当并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们大人往往需要做的恰恰只是放手,尊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尊重孩子,并帮助孩子找到自我掌控的力量。
只要孩子大体上三观正,只要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其它的细枝末节都可以忽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其实无论她怎么飞,风筝的线原本就在孩子和父母日常建立的关系纽带里,不增不减,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学会读懂孩子。透过孩子最真实的视角,去觉察、去看见自己的“影子”。
在该扶正的时候扶正,在该放手的时候勇敢放手,然后剩下的只是静心、耐心守候。
父母对孩子最具破坏力的两大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