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有这样一个古村落……

编者按

在历史的沿革中,人们都习惯于循着公路的方向来到城市,原来的村落因为人走了、房空了、院落冷清了而变了模样。也有一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历史沿革,不管是建筑风貌还是人文环境,都未有大的变动。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原汁原味地传承了下来。这些村落多数在偏远幽深之地,兀自停留在时光的角落里,守着一份清雅和宁静,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湘潭有两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在这里,你会遇见青石板路、土墙老屋,还有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之前我们介绍了壶天古村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
另一个古村落——铜梁村

留住了味道 看见了乡愁

2016年,“中国传统村落”称号花落湘潭县石鼓镇顶峰村。过去,这里交通极其不便,用“穷乡僻壤”来形容毫不为过,村民们纷纷走出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如今的顶峰却逆袭成了“网红”景点,吸引着一波波客人从四面八方走进来。很多东西都变了,很多东西又没变。变的是交通环境、人潮流动的方向,不变的是美味的柴火腊肉,还有那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顶峰村民用柴火烧水。(记者 罗韬 摄)

炊烟袅袅见农忙

现在的“顶峰村”应该叫“铜梁村”,因其早已于几年前合并到了铜梁村。但在绝大多数人心中,昌山之上那个俯瞰整个湘潭县的顶峰村,那个由田家组、阳家组、桃树组、吴家组拼凑成的顶峰村,才最能代表那一缕乡愁。
阳家组69岁的陈伏英家,是全村海拔最高的人家。她家的房子,是未经修饰的黄色土墙房,屋外整齐地码着干柴。这墙壁,是用两块竹木板做成模型,往中间浇筑泥土形成的,并没有一块块分明的土砖。站在这里,弯弯绕绕的山路也闯进了视野,这时你会发现,贴着瓷片的农村楼房、小洋楼倒是少见,一座座白色、黄色的土墙房,或三五成群、或独自点缀在苍翠山野里,别有一番风味。

昌山晨韵。(资料图)

中午时分,顶峰笼罩在袅袅炊烟里。这天,陈伏英摘了两袋油茶籽回来,将它们摊放在坪里,她便生火做饭了。离她家不远的一个太阳能工地正在施工,工人们在她家搭伙,这也让她的生活比往日更热闹了。
陈伏英点燃柴火塞进灶肚里,火势越来越旺,锅里的水随之沸腾,刷锅、放油、烹饪,其间她还要兼顾灶里的火,几十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她一个人完全能应付。灶台不远处还有一团火,一根木棍或铁棍吊起一个水壶,这团火便努力地使水沸腾起来。炊烟之上,还有熏了很久的腊肉,它们逐渐变成金黄、继而变成黑色。同样被熏黑的,还有厨房的墙壁,一大片一大片的。其实,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烧水。山上气温较低,一到冬天,村民们就围坐在一起烤火。山里也没什么娱乐活动,人们烤火闲聊到晚上10点钟左右就去睡觉。
在原顶峰村当了10年村支部书记的吴成英介绍,顶峰原有近500人、80来户,如今还有大约280人住在山上。有意思的是,村里的户头反而增长到了90来户。山上的耕地匮乏,每人只有3分责任田,稻子也只能种一季。好在山里有2600多亩油茶,被分到了家家户户。
于是,写满传统农耕生态诗意情怀的乡村恋曲在山上传唱至今——稻子春种秋收,秋收时也是摘茶籽的好时节。到了冬日,家家户户熏起了腊肉。平日里,人们还会喂些家禽和家畜,到山上捡些柴火备用。

高山之上,人们至今享受着这田园生活。行走在村子里,时间仿佛慢下来了,就连村头的狗也变得慵懒,整天在太阳下睡觉,见到陌生人也不太叫唤。

顶峰依然有不少村民居住。(记者 罗韬 摄)

独特的文化记忆

说起来,顶峰村家家户户熏制腊肉的习惯,是源于地理因素。
交通不便是顶峰面临的最大难题。这里最高海拔700多米,以前人们都靠走路上下山,留下了曾国藩足迹的“湘军古道”,就是一条重要出行通道。山上没有商店,粮油都要到山下采购。一到赶集的日子,一根扁担、两个纤维袋成了顶峰人的“标配”,负重时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山下集市。陈伏英回忆,有一次下山打米,因打米的人家外出,她来回走了三趟,没米的时候只能吃红薯充饥,那次全家人吃了5天红薯。搭帮党的政策好,到了1997年,盘山公路修成了,近年来又修好了两条通往各村民小组的路,人们才终于可以通过摩托、汽车等交通工具上下山了。
正是因为交通的不便,便于收藏的腊肉就产生了。而这烟火与肉食碰撞出来的香味,意外地让人抵挡不住诱惑。如今,顶峰村依然家家户户做腊肉,而且遵循着传统的熏制方法和严格的熏制时长,这股腊香味儿从冬天飘到了四季,也从山上飘到更远的地方,逐渐成为能代表湘潭的特色农副产品。就拿今年端午节来说,湘潭推出了首款本地特色农产品粽子,“顶峰腊肉”就是其中的一味。
顶峰腊肉远近闻名。(记者 罗韬 摄)
美丽的山水洲城并不少见,但因有了文化才有了灵魂。和腊肉一样,成为顶峰村独特文化记忆的,还有唢呐表演、油纸伞和木偶戏。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唢呐艺术(青山唢呐),就发源于石鼓镇一带。顶峰村的曹时清能随口吹上几曲,嘹亮的声音常常回荡在山谷间。这些年,曹时清在湘潭上班,也有不少人向他学习青山唢呐,但都因为难度大而中途放弃了。这种典型的南方唢呐,学起来十分复杂,如果不是从小就学习,熟练掌握一个曲子都得好几年,这也更加凸显了青山唢呐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在顶峰村依然传承着,只不过村里没有加工厂,而是以村民做伞骨、穿花等零散活为主,大规模的制伞厂在石鼓镇另外的村落。
至于木偶戏,如今见得越来越少了。在刚刚退休的铜梁村支部书记陈忠立记忆中,他只见过父辈们耍木偶戏,年轻人学这个的极少了。

还是那群人,还是那些房子,还是那座山。但如今,铺有石板路的“湘军古道”成了都市人体验爬山乐趣的地方。去年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阶段,湘潭县总工会推出了湘潭县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就包括顶峰游,顶峰已经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线。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前往,不正是因为文化的魅力吗?

湘军古道。(记者 罗韬 摄)

唢呐声声绕山谷

今年72岁的曹时清与唢呐结缘55年了。年幼时,他常看到顶峰村丧葬活动中有唢呐表演,于是跟着老师傅学了起来。“我们这个唢呐很难掌握。”他一边表演一边介绍唢呐的分类、结构等,这些原本就难懂的知识,在他浓郁的乡音里变得更深奥了。
曹时清为我们表演吹唢呐。(记者 罗韬 摄)
青山唢呐艺术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没有被外来音乐影响或同化。其演奏法分“西工子”“闷工子”,前者是湖南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种演奏法,而后者仅在石鼓、青山桥一带流行。1957年,石鼓人的唢呐表演《哭懵懂》登上了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舞台,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然而,青山唢呐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仍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专业音乐人士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过去,艺人们采取口传心授的传艺方式,没有留下文字依据,一大批老艺人过世后,一些独特的演奏手法没有传承下来。同时,老艺人使用原始的工尺谱,新一代艺人学习使用简谱,在转谱的过程中使一些曲牌变调走样。由于演奏技巧失传,需要用特殊技艺演奏的曲牌也随之遗失,如长行类子曲牌过去有130多首,只流传下来10多首。近几年来,湘潭县委、县政府对这一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唢呐艺术十分重视,成立了湘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还制定了保护计划和预期目标,目前收集整理了370首唢呐曲牌专辑,出版了一套石鼓、青山唢呐音像光盘。

山下的铜梁水库景色秀美。(资料图)

传统文化助力文旅融合

10月26日,秋阳明媚,来自湘乡的游客罗列和朋友一行,来到湘潭县石鼓镇铜梁村。他们经铜梁水库、走湘军古道到达顶峰,欣赏藏匿于山间的传统土筑民居,品尝用传统方法熏制的顶峰腊肉,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艺术的风采,享受着难得的轻松惬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顶峰这个地处偏僻的中国传统村落,正因保存较好的传统文化而实力“圈粉”。
山间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旧民居,宛如世外桃源。(资料图)

倚传统做文章

顶峰为山中盆地,这里村民所居皆为土筑民居,部分建于晚清年间,多数建于民国。这些散落的民居为群山环绕,山上成片的茶油树挂满茶籽,这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条湘军古道、三口古井、一座古亭、一座古碑、一座古庙,这些藏在山涧溪边的历史遗存,造就了顶峰独有的韵味。2016年,顶峰村(现并入铜梁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不仅打破了湘潭市中国传统村落的空白,也为顶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根据全镇旅游发展规划,石鼓镇将顶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作为全镇旅游项目发展的亮点工程来打造。修复民居、古道、古井等传统建筑,将铜梁村至顶峰盘山公路全部加固、拓宽和硬化,修建了县道至铜梁村的旅游干线,并进行扩宽;将顶峰大部分土地实行土地流转,打造了种植、养殖基地,积极发展休闲农业、餐饮民宿、农家乐;在顶峰山上新种1500多株梅树,为石鼓镇打造“四季花海”项目新添了梅花园。在保护中发展,催生了顶峰文旅融合蝶变。
顶峰村的村民用柴火烧水。(记者 罗韬 摄)

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扬帆。顶峰不断将传统文化、美丽风光深入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旅游休闲号召力。如今,这里已成为吸引省内外游客的旅游打卡点,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一到周末、节假日,这里的民宿一房难求。”石鼓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刘锦介绍,他的朋友原本打算“十一”期间到顶峰度假,无奈没订到房间,只好推迟到上周末。他们住在民宿,开门是山,推窗见湖,意境高远,视野开阔,赏心悦目。据悉,目前顶峰共有民宿、农家乐9家。

成就诗和远方

把文旅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文旅融合是顶峰发展之路,也是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顶峰是承载着诗与远方的“名片”,这里的传统文化让旅游更有“诗意”,旅游也让这里的文化走向“远方”。10月的顶峰,村民家家户户晒茶籽,熏腊肉,忙得不亦乐乎。“顶峰腊肉,香飘万里。”村民贺新闻家从农历九月份就开始熏制腊肉,如今熏制房内挂了四五百斤腊肉、腊肠,在烟熏中散发出浓烈的香味,一直要熏到来年三月。他家每年还要打50多公斤山上的土茶油,还养了肥美的鱼,这些都通过游客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文旅融合不仅改变了顶峰过去购物难、看病难、读书难,村民千方百计想搬到山外去的现状,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53岁的村民吴菊英最先嗅到了顶峰美丽风光的商机。他此前一直在外面打零工,从事铝合金门窗相关工作,2008年,他在顶峰开了第一家农家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他这里的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游客多的时候,一天可接待20多桌。
顶峰游越来越热,农家乐、民宿越开越多。村民贺新根原本下山有20多年了,2015年,他带领两个兄弟回顶峰,各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新房子并排在一起开民宿、农家乐。勤劳的他,还养了70多箱蜂,养了鱼塘,种了百香果和药材。“年收入十多万没问题。”贺新根对如今的生活充满信心,他还花费一万余元在家门口打了一块石碑,上面插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感谢党和政府,改变了顶峰的面貌,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石鼓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进一步提升顶峰文化软实力,拉动文旅市场消费升级,赋予传统村落新活力,把文旅融合这篇文章做深、做透、做精彩,让群众共享文旅融合发展成果。

从夏花到秋霜,踏着时序的节奏,《古色湘潭》系列报道在莲城大地上留下了串串痕迹。我们走过了古桥,看过了古井、古祠堂,探访了古街、古渡口,游览了传统古村落,每一处都藏着湘潭的历史人文故事,诉说着这片热土及人们的智慧和向往,也勾起了读者无限的回忆与共鸣。有那么一些瞬间,我们也曾为繁华早已远去、珍贵遗存不再而伤感。但我们坚信,脚下的路是通往前方的,逐梦路上,我们大有可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湘潭,处处是风景,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出发。

来源:湘潭日报

(0)

相关推荐

  • 《坐落在高山上的客家村落—罗胜村》

    连城县曲溪乡罗胜村地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腹地.风景秀丽的将军山脚下,海拔1200米.罗胜村的建村历史有900年以上.开基祖为吴十五郎公. 这里还保留着古建筑十余座,如千年古刹云峰庵.明代古建大安 ...

  • 顶峰村(湘潭谭清文)

    顶峰村 今日盛情上顶峰,农村面貌焕然新. 红颜笑靥游人现,绝壁回家感党恩.

  • 【长安村落】——太乙宫街道下湾村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位于秦岭北坡,距城区15公里,环山公路经此,翠华山距村南5公里.现有165户,620人,耕地280亩. 据村内碑文记载,原名叫三湾大队.以黄.付.王.陶.张姓为主,其先祖早期逃 ...

  • 【长安村落】——滦镇街道上王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地处秦岭北麓终南山下,环山路南,距离西安市中心约20公里.南靠青华山,北临环山旅游公路,西接西沣路,东临秦岭野生动物园.3个村民小组,163户,5 ...

  • 【长安村落】——太乙宫街道下寨村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地处秦岭北麓的神禾原畔,是太峪河流域西岸的一个小村,与牛家村.上湾村.西新庄村相邻.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包茂高速公路.西太公路.黄大公路都与本村擦肩而过,交通十分方便.北有西安 ...

  • 杭州金华交界发现一个古村落,上千年历史,如今知道的游客很少

    现在不少朋友旅游度假的时候都喜欢选择一些古村落景点,不喜欢一些现代化的景区,毕竟那些景区都是千篇一律,失去了特色,如果来到浙江杭州旅游,那一定要去新叶古村看一看,它肯定能够给你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一个 ...

  • 【海南】白查村茅草屋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

    白查村茅草屋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 图/文 羽佳zm 白查村茅草屋.黎锦.绣面纹身三大特色,让这个海南即将消失的古村落,充满古老迷幻的色彩. 走进山坳里的村子,眼前的景象,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 婆娑的椰林 ...

  • 梅州一个古村落,坐落于高山顶上,宛如世外桃源!

    在喧嚣的城市中住久了,是否想寻找一个风景优美而又安静的地方来调节一下呢?在广东梅州就藏着这样一个诗情画意仙境般的客家古村庄,因为坐落于高山顶上,而少为人知,游客也非常少. 这个村落叫桥溪村,位于梅州市 ...

  • 在上海,朗格带我们发现了一个赣派古村落

    这是一个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 2002年,江西一个叫作抚州的小城决定兴建水库. 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抚州旧称临川,王安石.汤显祖就是这里的人. 水库一旦开建,散落在抚州各乡镇的许多古建筑.古樟 ...

  • 阳产古村落一个徽州土楼的典型代表

    我对古村落的热爱由来已久,几年来我探访过河北.河南.山西.特别是散落在太行山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近百个古村落.然而.皖南的徽派古民居是我很早就有想见识一下的愿望,可惜因忙于工作而不能成行.前不久.一朋友通 ...

  • 一个大有“鸡犬鸣三省”之趣的古村落

    河北涉县合漳乡后峧村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浊漳河北岸3公里的太行山深处,西与山西平顺县石城镇马塔村.和峪村隔太行山相闻,南和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卢家拐村隔漳河相望.一个大有"鸡犬鸣三省&quo ...

  • 缙云原来藏着这样一个绝美古村落,仿若世外桃源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昔日诗人李白游历至丽水市缙云县溶江岩门,当面对眼前奇峰耸峙.峰峦叠翠的奇景时,不禁欣然感慨. 缙云县溶江乡,丹霞地貌绮丽,幽谷裂天.在这极具神秘色彩的山 ...

  • 一个隐藏在红河县大山深处的哈尼族古村落,叫欧美村,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瀑布,梯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

    欧美村落的自然风光 通天石上彩云舞 春韵 欧门梯田 第一台瀑布 弟二台瀑布 欧门村瀑布群 第三台瀑布 第四台瀑布 哈尼祭祀舞,叉舞, 流星錘舞 刀舞 铜钱棍舞 勤劳,淳朴,五彩班斓的民俗风情, 背被架 ...

  • 深澳古镇:一个有坎儿井的隐世古村落。

    深澳古镇是个隐匿在浙西青山绿水间的一个古老村落,相比浙江的乌镇,西塘古镇,深澳古镇显得默默无闻,知道深澳古镇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央视的<远方的家>曾专门报道过这个隐世古村落,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