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大学老师夏元明先生邀请我暑假去他家做客,我也表示很乐意前去。然而,没过多久,夏老师又告诉我,他临时有事要出差,暂时不能见我。这是怎么回事呢?夏老师退休后一直很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先在鄂东女子学校做校长,现在又在浠水雨露学校供职,他的主要活动是指导孩子们写作文。浠水雨露学校搞夏令营,可能要占用很长时间。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无限怅惘。
我是在黄冈上的大学,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再去黄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黄冈的思念与日俱增。在我的心目中,黄冈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十几年前上大学,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十堰出远门。我小时候就听说黄冈的教育很出名,当时没多想,高考后填报志愿就选了黄冈师院。第一次进学校时,我看到各个学院都打出了欢迎新生的横幅。我们文学院的横幅就是“黄师文学院,百年风雅颂”。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地方,我在这里一定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也听老师们说,黄冈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北宋的苏轼就曾经在黄冈生活过,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文。文赤壁就是因为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闻名,后人游黄冈定去赤壁。北宋还有一个文人王禹偁,他的《黄冈竹楼记》也很有名。毕升、李时珍、李四光这些科学家都是黄冈人。黄冈近代还出了很多将军,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那个时候经常想,我脚下的土地是先贤曾经走过的地方,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我不能在这里虚度年华,要有所作为。
大学的氛围不同于中小学,每天的课都没排满,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多。我不愿意把课余时间花在上网、逛街上,我就在图书馆借诗歌来抄。有的手抄本我至今还保存着,我每次拿起这些手抄本时就会想,我曾经在黄冈读过大学。
那个时候,我们学校有个很有名的老师夏元明。夏老师指导文学写作有一套,其实他主要是教现当代文学的。我曾经旁听过他讲课,他讲课完全是天马行空,无法做笔记。
到了大一下学期,他教我们写作学。他不讲理论,例如写作分文学写作、新闻写作、论文写作,文学写作中每种体裁分别有哪些特征等等,这些东西他不会讲。他是拿学生的作品来分析,让大家说这些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
当然,我那个时候年轻气盛,也顶撞过夏老师。他讲过其他同学的作品,但几乎没讲过我的。他把那几个同学的作品推荐到校内外的刊物上,我的也没有发表。
今天想想,我那个时候的想法是不对的。作品不能发表,要从自身找原因。况且,一个人过早地成名未必是好事。
不管怎么样,我一直在坚持写作,坚持投稿。后来,我在校报上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我在黄冈的几年,对故乡十堰始终充满了思念。我在校报上发表的《念奴娇·还乡寨怀古》《我的“百草园”》《三叔的前女友》都是对家乡、对童年的回忆。
我那个时候也想在家乡的报刊上发表作品,可是未能如愿。《堵河》还没有复刊,《竹山报》的邮箱也没找到。我总有一种“寄意寒星荃不察”的失落,那样的孤独持续了好几年。
我实习结束了,在武汉做了一年半的教辅编辑。到了2011年,刚好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武汉的大街小巷都贴着纪念辛亥革命的标语。我想,我也应该写诗来纪念一下。我们竹山有一个张振武,我小时候读过乡土教材《首义元勋张振武》。张振武是黄冈罗田人,但是在竹山长大。我当时搜索罗田和竹山的网站,却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征文信息,我感到非常失望。
然而,机会说来就来。我有个大学同学在华师读研究生,他经常约我周末去玩,有一次在他们学校看到了一则纪念辛亥革命的征文。我当时就写了一首《忆首义元勋张振武》:
烈士英灵何处寻?庸城旭日照松林。
路难不改通天志,位劣犹彰爱国心。
荩略美芹成废语,忠肝赤胆化冤禽。
功名未半身先死,论及黎袁愤满襟。
我把这首诗投过去,没想到竟然获得了二等奖。
其实,我对黄冈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我在黄冈上过大学,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祖籍也在黄冈。我的爷爷和一个本家大伯生前告诉过我,我们的祖籍在黄州府英山县沙河口。可惜的是,我们李家父辈之前很多人没出过远门,很多人不知道黄冈在哪里,有人甚至以为黄冈和黄石是同一个地方。如今,两位老人都去世了,我很感谢他们生前告诉了我这一重要信息,否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纪念张振武让我与黄冈和家乡都建立了联系,这也许是巧合吧!
可惜,我接下来的生活很艰难。我2011年夏天去了北京,紧接着不是失业就是生病。病愈后的几年,我的身体虚弱,不愿意出远门,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乡下。那几年我就没有再去过黄冈,但我的思念有增无减。
其实,我和夏老师一直在网上保持着联系。我也为自己当年的莽撞而悔恨,然而夏老师却安慰说:“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你不必往心里去。”他出版了散文集《满架秋风》,还送了我一本。
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其实夏老师年轻时和我一样莽撞。他在课堂上看别的书,被老师收缴。他知道,老师收上去后,自己也会偷着看。有一次,他看书又被老师抓住了,他一气之下把书撕了,对老师说:“你莫想你自己看!”我看到这一幕,又想哭又想笑,这和我上大学时的个性不是很相似吗?
最吸引我的是他写的《见证7031》,写的是他做知青的经历。夏老师年轻时带着一把胡琴到我们竹山做过一年知青,是三线宣传队的一员。那个年代很多黄冈人都来支援过三线建设,还有人淹死在堵河里。我读后感慨很多,写了一组旧体诗《读夏元明先生回忆竹山系列散文后作》(新韵):
(一)
巴山堵水蛮荒地,多少知青不顾身。
莫道牺牲无意义,庸黄自古本同根。
(二)
胡琴赤子何方觅,不料恩师鬓已斑。
故地重游须感叹,庸城巨变似天翻。
(三)
堵河为美亦为灾,多少青春壮志埋。
玉殒香消前后继,欲提往事总悲哀。
(四)
退休不卸肩头担,忆苦思甜主义真。
崛起中华圆梦路,岂无革命后来人?
我从此知道,黄冈和我们十堰历史上就很有渊源。读了夏老师这本书后,我更加思念黄冈。夏老师也多次表示,欢迎我回黄冈看看。
去年冬季,我工作的学校来了一个年轻的老师。他告诉我,他也是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的。原来,几年前黄冈师范学院和对面的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了。他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校区在北区,也就是原来的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听了他的讲述,我更加思念母校。
这次夏老师告诉我我们暂时不能见面,我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我在黄冈的时候非常思念家乡,如今我在家乡也非常思念黄冈。我经常想,我到底是十堰人还是黄冈人呢?我在黄冈上的大学,我的祖籍地也在黄冈。用我的爷爷和大伯的话,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在我的心中,黄冈是我地域上的的第二故乡,也是我文学上的故乡,因为我的文学写作就是在那里起步的。
注:此文收入十堰市文联组织的《寻找文学的故乡——2021走进西关十堰市培训笔会作品集》。
李灿,1987年生。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竹坪小学教师、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主要发表在《演讲与口才》《堵河》《交通文化》。除文学写作外,还自学CorelDraw、方正飞翔等软件,是竹坪小学和安河口小学校徽的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