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您让我们这么牵挂

昨天的《解放日报》,在第五版用了大半版的篇幅介绍了我校的语文教师李莉丽老师。

在她住院期间,我曾两次到医院去看望她。1月下旬,我还和她一起聊教学的事情,讨论什么时候她能够战胜疾病,重返课堂。没有想到过了几天,我带着学生去韩国友好学校交流的那天,她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我都没有能够和她再见上一面……

下面是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特转载在这里,以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李老师,您让我们这么牵挂

本报记者 顾伯贤 本报实习生 房颖  2008-03-13   05版:新闻视点·广告

  她是一位退休的高中语文教师,今年1月,因乳腺癌永远离开了她所钟爱的三尺讲台。

  在她的追悼会上,二十几个昔日的学生泣不成声。对他们来说,失去的是一位好老师,是一位好妈妈,也是一位好朋友。

  在她去世以后,学校校报专门出版一期专刊,纪念这位普通的语文老师。

  在她去世一个月后的某一天,一个急促的电话打进《解放日报》新闻热线,那是她的好朋友,为我们讲述一位普通老师的普通故事,却是那样感人。

  她叫李莉丽,杨浦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平凡的教师牵动了这么多人的心?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是您的鼓励和帮助才换来我今天在大学的快乐生活,和我对自己未来的无限憧憬。您在我心中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李睿的博客】

  打开北京理工大学李睿的博客,这个阳光男孩总是用轻松的口吻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唯独有一篇日志写得那么沉重,这篇日志叫《悼念李老师》。李睿是山西人,高中时到上海求学。初到上海,没有老乡,学习上也没找到好的方法,成绩不太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是李老师,让李睿感到温暖,“无论是多么不起眼的问题,她都会把它当一回事。她会仔细倾听你说的一字一句,并且给出中肯的答案。”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李睿得到了李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即使当李老师已经不教李睿后,当李睿在写作文遇到困难的时候,李老师还会给他开小灶,帮助批改作文,一天一篇,从不间断。

  在李老师身边,孤独的李睿感受到快乐,把学校当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学会自信,变得阳光。高考成绩出来后,李睿首先告诉了李老师,因为,在李睿的心中,李老师是自己的亲人。

  阳光的李睿怎么也不会想到,离开上海去北京上大学竟是他与李老师的诀别。在自己的博客中,他这样写道:“我们心目中那位平易近人、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为人正直的李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而我远在北京,却没有机会再去看她一眼,再道一声:老师,我回来看您了……”

  

  【不经意间从一个面对高考失利而颓废不前的学生,变成笑看过去的大学生,这一切是您的给予。——学生肖文俊给老师的信】

  在厚厚一叠学生写给李老师的信件和贺卡中反复出现了同样一个名字:肖文俊,他是李老师带过的一个高三班级的复读生。肖文俊与李老师的书信往来起源于他的一封道歉信:“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对您致以深深的歉意,并对您的一番苦心表示真诚的感谢。”

  原来,他所在的那个班刚升上高三的时候成绩很差,这让李老师寝食不安。只有一年时间,既要补基础,又要上新课,还要总复习。李老师通过课堂教育、个别谈心、经常鼓励,先让同学恢复信心,再进行学法指导和个别辅导,她教育同学要树立远大理想,磨练自己。对于李老师的做法有些同学不太理解,甚至出言顶撞,肖文俊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李老师仍用一颗爱心去感动他们。当肖文俊离开中学来到大学的时候才知道,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李老师给肖文俊妈妈非常大的帮助,让这个曾经顶撞过的学生刹那间感受到老师那宽广的胸怀。当肖文俊坐在北方交通大学的教室里,这个曾经不懂事的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他写信向李老师道歉:“现在想起高三(8)班门前,我十分内疚,真的,对不起。”

  从此师生间书信不断,生活学习上的收获和困扰、对于未来的计划,他总是愿意和李老师说。那是一份坚定不移的信任。

  

  【答应我们,您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我们盼望着看到您再次踏上讲台的那一刻!——一册没来得及送到李老师手中的“随笔”】

  受感动的不仅仅是几位学生,上过李老师课的同学不会忘记,从他们进校那天起,这位衣着朴素、面容慈祥的老师就以她独特的教学方法,带领着他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悼念一棵枫树》的公开课上,李老师的配乐朗诵让同学们深深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谁又知道为了这个效果,李老师在业余时间花费了多少心思,一遍遍地听,一次次地念。

  李老师懂得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张玉佳是班干部,谈起李老师,说起了全班人手一册的随笔本。随笔是一项常规的语文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当初很多学生为这每周一次的作业头痛不已。李老师了解情况后,她不给学生划定一个呆板的框框,而是让他们开放自己的心绪,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她会在好句下划线,在评语中鼓励,正是这一条条红线、一句句赞扬,让多少学生拾起信心,又让多少学生坚定了信念!从那以后,同学们最期待的就是随笔本发下来的那一刻。

  得知李老师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她教过的2005届11班的同学立即相互联系,筹划着再交一次随笔作业,这次是全班同学共同的“随笔”。那本册子很漂亮,上面是一张张年轻富有朝气的面孔,还有一行行来自学生肺腑的祝福。那本册子很重,里面有高中的美好回忆,里面有学生对老师的深深怀念,里面有学生对老师的深深祝福:“我们盼望着看到您再次踏上讲台的那一刻!” 那是一个共同的心声。可是,没等这本特殊的“随笔”送到李老师手里,她就走了。她不会知道,遗憾将留在这群孩子的心里,爱也留在这些学生的心里,永远。

  

  【在每一个中午,都能够看见,李老师在教室。她做班主任,就是这样兢兢业业。——校长康士凯说】

  在李莉丽老师的履历中,给人们留下的,是永远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她来自河北邯郸,是河北省的十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还担任过邯郸市政协委员、市三八红旗手。1999年秋天,她作为引进人才,在杨浦高级中学开始了新的教学生涯。2001年,李老师获得了上海市“园丁奖”荣誉称号。李老师带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她带的班级不仅学习成绩好,其他的荣誉也不少: “学农劳动优胜班级”、广播操比赛第二名、学校歌咏比赛第一名、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篮球比赛第一名、学校“十大文明寝室”第一名、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李老师的班级有太多这样的荣誉。她深知学生不应该只是会读书,各方面都要协调发展。

  学生们不会忘记,拔河比赛中李老师为学生加油的那种专注;学生们不会忘记,学农晚会上李老师唱《英雄赞歌》的那种豪迈;学生们也不会忘记,李老师带领他们为APEC宣传时的那份热情……

  与李老师接触最多的,是她带教的青年教师张唯婷。“李老师待人特别真诚,她可以毫无保留地把她知道的东西教给我,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做班主任,我在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方法。”提起语文教学,张老师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李老师始终在追求教学方法革新和内容上的创新,最让人佩服的是,她50多岁还能保持这种状态。在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后,她会主动要求和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进行交流。这种探索、追求、创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康士凯提起李老师用得最多的词是“不容易”。“一位外地教师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工作安家不容易;坚持与同学谈心尤其是关心外省市同学不容易;放弃午休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不容易……总之,常年在工作上有突出表现最不容易。”他说:“每个中午,都能够看见李老师在教室。她做班主任,就是这样兢兢业业。说来是平平常常,但是坚持多年不容易啊。”

  李老师退休以后,学校还聘请她来上课,让她把自己的专长奉献给教育事业。当得知她患病后,学校为她安排治疗,提供一切生活上的帮助,并且动用了爱心基金为她捐款1万元。

  

  【我们家人也不知道,她居然捐了那么多次,捐了这么多钱。我们把这些汇款单珍藏起来,这是妈妈留给我的珍贵“财产”。——女儿程文的感悟】

  李老师走后,女儿程文在整理母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包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来函,有些还没有拆封。此外,还有一些李老师通过银行汇款给中国红十字会的申请书。程文原打算将这些信函当作普通遗物,火化给母亲。是李老师的好朋友李凤锦从火里抢出了这些遗物,从而发现了李老师从不张扬的一次次慈善捐赠。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去世前的2007年,有时一次300元,有时一次500元,加上已被女儿程文烧给母亲的,共有20多张捐赠函。

  “我们不知道她捐了那么多钱,一点也不知道,她从来没提起过!”李老师80多岁的老母亲饱含着泪水用颤抖的声音说。李莉丽和家人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她来上海后贷款购买的,每个月都会有一笔数目不小的房贷要还;女儿程文又在美国留学,国外的花销可想而知,因此李老师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即使这样她还是不停地在捐款。

  程文回忆说:“那年印度洋发生海啸,妈妈问我是不是愿意和她一起捐点钱,我答应了。我原以为她就捐了这么一回,这次整理时候,我才发现她捐了那么多次!这是妈妈留给我的珍贵'遗产’。”

  李凤锦与李莉丽是好朋友,是她拨通了本报的新闻热线,也是她写来了长达7页感人肺腑的信。她是第一个知道李老师早在2001年就已查出乳腺肿瘤;她也了解李老师直到去世前40天再也坚持不了,才依依不舍离开讲台住进医院的情形。李凤锦说,李老师是那么渴望能够继续奋斗在培育人才的沃土上,却在2008年的春节前离开了她所热爱的这个世界。李凤锦感到她有责任,“这么好的一个人,不能让她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啊!”她希望好友的精神能够鼓舞更多的人。

  一直想问李老师为什么要做这一切,可惜她再也无法亲口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我们从她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中,能够得到一些答案:“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有理想、有抱负。作为一名老师,家长把孩子交给了你,如果不把学生教好,误人子弟,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的,那将使我良心不安!”坚持不懈的行动是这些朴实话语的真正诠释。

  对于李老师的离去,学生们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领导同事说是师资力量的损失,家人朋友说是心中永远的痛。

  这种力量叫真诚,这种精神叫奉献。

 
(0)

相关推荐

  • 亚凌教育随笔:最幸运的阅读者

    [张亚凌,<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高考试卷,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回眸凝望>&l ...

  • [学生作品]李亦涵: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 西安爱知中学2021届17班  李亦涵 她,一个较为和蔼的人.年轻的容颜倾倒多少桃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教过几度春秋. 她姓王名黎,细听是极为素雅的名字,人也如名字一样自然美丽.如若 ...

  • 【打卡21天第2天】30年,从未忘却的记忆

    ✨✨开学一个月,能记得住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名字吗?毕业一个月,这些名字还清晰吗?一年不见,偶遇在街角,能回忆起她们的样子吗?三年后,还能记得学生的笔迹吗?五年后,彼此联系的还有多少人?30年后呢?你的世 ...

  • 教师节特稿||青春花园里的第一粒种子

    今年7月9日,淮阴县中学96届高中毕业生20年大聚会.那天早晨,我和好蜜友同桌结伴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已如约而至,济济一堂.匆匆环视,发现韩维佳老师和李大圣老师也已入座多时,迟到的人心里那个囧就别说了 ...

  • 【教育随笔】今晚跟我睡

    今晚跟我睡 -值班随笔 泾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闫宾艳 五月份值班期间,一天学生午休我在公寓楼道查看,督促孩子们早点休息.不知不觉一个小时从我的脚底溜走了,这时学生几乎都睡着了,我也有些困了. 悄悄来到 ...

  • 新来的宿管阿姨

    阿姨很时髦,一身红大衣,头发也染了红色.真是太有范了,我都不敢好好地看几眼,怕看了心里头拐不过弯来. 她来的第一天就坐在我的办公座位上,左看右看看,也没什么人可以说话,我就问她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来新 ...

  • 沧海:坚持写随笔的“小杨”

    [沧海专栏] 坚持写随笔的"小杨" 原创作者|沧海(天津五中)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题记 小杨,全名叫杨海峰,自称"小杨&q ...

  • 【随笔】我和我的学生

    我和我的学生 乾州蕞娃    我是一名乡村初中语文教师,任教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规模不是很大.因为临近县城,很多本区域的孩子都随父母进城就读了.所以,全校三个年级只有六个班,200多名学生,30 ...

  • 亚凌随笔:回忆,踩着心灵的鼓点

    [张亚凌,<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高考试卷,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回眸凝望>&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