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未来必定是由辨证论治转变为辨病论治
原创2021-11-02 13:31·城南花开2021
近些年以来,辨证论治的局限性越来越被临床医务工作者所觉察,很多人开始做出一些改变的尝试。
一些人是往回走,比如近些年中医业界的经方热,其中以伤寒派为主要代表。重提有是证用是方,走辩方证论治体系,直接略过病因病机,简单方便。这种方法摒弃了繁杂的中医理论,直接进行对症处理。方便初学者,背一本书就可以成为一名医生,敢下药治疗。但因为没有“病机”过程,医者对疾病的治疗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走老路,弊病还在,不是发展。
另一些人是开始溯源,走中医体质辨证的路子。其代表是王琦的九种体质理论,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颁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黄煌的药-人、方-人学说,是药-证与方-证学说的延伸。一个是对人体亚健康状态下的体质进行纠偏,另一个其实还是回到了方证论治体系,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本身的进步帮助不大。
还有一些人重提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里说的是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这不是个新鲜的话题,几十年以来,中西医结合就走的就是这条路,实践证明困难重重。个人认为,问题在于对中医辨证对西医病名的套用。举个典型的例子:西医的糖尿病,中医会很自然地用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来套用。然而,两者本来就是两个系统的两种疾病,两者有重叠但并不等同。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有三多一少,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能按消渴病的辨证分型来套用,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
从理论上讲,中医的疾病由于历史原因条件的限制,很多都是用症状来作为疾病的命名,当多种疾病有着相同的症状表现时,就无法分别,本来就不合理。因此,对中医疾病进行重新梳理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实践又一次让我们亲眼看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局限性,一个医学系统的自身理论不能立足,靠依附于另一个医疗体系是没有前途的。
中医要发展进步,就必须走出辨证论治的老路,回到辨病论治的正确道路上来。
在医学领域,证可以共有,不能作为唯一的识别标志。而病却应该是唯一的,其病因、病机、病势、诊断、治法、治则、方、药等,与另一种疾病有着本质的不同,一定能够区分。因此,辨病才是唯一,只有得到这个唯一性,医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清楚明白,才不会出现上文中提到的一系列医疗缺陷和漏洞,才能够真正地利用一切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医学发展,才能够保证古老的中医与时俱进、永远保持青春和活力,才能把千年积累的中医精华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提一句,关于中医如何辨病,因为历史的原因,导致目前中医疾病分类及疾病命名、疾病诊治等等,都极其简陋和原始,需要广大的中医从业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在短时间内把这一块中医缺陷和空白给补上,才能不辜负广大人民对祖国传统医学的信任;才能不辜负我们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发展的历史责任!
前路困难重重,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再不努力,中医将日渐衰弱直至消亡,到那时,我们这些中医传承者将成为中医历史的罪人。
以上意见,欢迎广大中医业内业外人士留言探讨!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们宝贵的祖国医学继续前进。非常感谢!
城南花开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