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县太爷招人(民间故事)

有个新到任的知县,接任后,发觉衙门里的衙役,不是老弱病残,便是酒色之徒,要办事时不见踪影,有什么好处就你争我抢,于是便下决心搞人事改革,让老弱病残者病退,把游手好闲者辞退,最后只剩下张三、李二两个衙役留用。

堂堂一个知县衙门,只两个衙役怎么行?于是,他就对张三李二说:“本老爷不拘一格选人才,明日起,你俩替我去物色三个人来,一个要急性子,急到吃赤虾等不及壳烧红,一个要慢性子,温得火烧屁股不跳,一个要爱贪小便宜,最好雁过能拔根毛。限你们一个星期办好,办得好,重奖,办不好,重罚!

张三李二听了,心里想:抓个小偷、逮个毛贼好办,去找这三种人,总不能去大街上问,你是急性子吗?你是温吞水吗?你爱贪小便宜吗?要真的这样问,不吃耳光才怪哩!但这是任务,不办不行呀,他俩只得在大街小巷到处乱找,可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交不了差,被知县打了四十大板,还说再放一个星期宽限,办不好,就叫他俩卷铺盖回家去吃老米饭。

张三李二手捧着屁股,忍着痛出了衙门,张三说:“李大哥,看来咱俩这碗饭是没法吃了,有被他炒鱿鱼,不如自个儿识相些,卷铺盖走人。”李二说:“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干了,喝酒去!

他俩来到一家酒店门口,见两个人坐在街沿石上下象棋,一个跳马,一个飞相,正杀得难解难分。这时候,匆匆跑来个小孩 ,对其中的一 :“爹,不好了,家中火烧了,妈叫你快回去。”谁知那人头也不抬,慢吞吞地说:“急什么,等这盘棋下完了再说。”对方却坐不住了,:“你家中火烧了还下什么棋,救火要紧,快回去。”说着要收棋盘。那人却抓住对方的手不放,:“火烧的是我家,又不是烧的你家!”

张三李二见了,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天底下竟有这样火烧屁股不跳的人,拿出铁锁,“哗啦”一声把那人锁了,又说:“别下棋啦,等一会儿跟我俩去见知县老爷。”

说着,两人进了酒店,要了些酒菜吃了起来。他俩正吃着,又见外面急匆匆地进来一位壮汉,刚坐下就拍着台子说:“快,快,一碗阳春面! '

店小二应了一声,刚进去准备,那壮汉却等不及了,大声喊道:“难道店里的人都死光了吗,还不快把面端出来!

话声刚落,那店小二说了声“来啦”,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哗”地倒在那壮汉的面前。那壮汉见了,急红着脸说:“我还没有吃,你怎么把面倒在桌子上?”店小二说:“你急着要吃,可我急着要洗碗哩!

张三李二见了,拿出铁锁,“哗啦”一声把店小二锁了,说:“想不到你躲在这里,走,跟我们去见知县老爷。”

张三李二拉了急性子和慢性子去见知县,可还缺了个爱贪小便宜的,到哪里去找呢?正想着,忽听见前面烧饼摊上有人在争吵,走过去一看,只见买烧饼的那人嘴里说要买烧饼,手指却在桌子上乱划,趁机把落在桌子上的芝麻蘸在手指上,然后放到嘴里吃了,他把桌子上的芝麻蘸了个精光。还有一粒嵌在桌缝里蘸不到,急得没有办法,这时店老板生气地说:“你这个人到底买不买烧饼?

那人假装生气地用拳头一击桌子说:“谁说我不买!”把那粒芝麻从桌缝里了出来。那人连忙把芝麻蘸起来放进嘴巴就走了。

张三李二见了,想,天底下再也找不出像他那样贪小便宜的了,知县一定喜欢!所以把那人也一起带到了县衙。

知县奖了张三李二,又根据三个人的特长,分别叫急性子担任随从,有什么急事误不了,叫慢性子的给自已看小孩,孩子怎么顽皮他也不会着急。贪小便宜的叫他做买办,保证不会吃亏。

有一天,知县的顶头上司要来视察,根据规定,知县要去三里路外的接官亭迎接,就叫急性子去备马。急性子急忙去了马棚,那马欺生,左躲右闪,不肯上鞍,急性子急死了,拿起旁边铡草料的铡刀,“嚓”的一-声把马头给砍了。知县换好官服出来一看问:“你,你怎么把马砍了?

急性子说:“我想备鞍,可它偷懒,不听话。”

知县说:“你把我惟一的一匹马砍了,我怎么去迎接上司呀!

急性子说:“没事,我背你。”说着 ,背起知县就跑。

这急性子身材魁梧,体力又好,他背者知县,跑得飞快。知县见他忠心耿耿,办事又卖力,还没到接官亭就说:“你跟着老爷好好干,我回去赏你二十两银子。”那急性子听了,猛地来了个急刹车,“嗵”地跪在地上,说:“谢谢老爷。”他这一跪一谢,可苦了知县,为啥,知县从急性子背上摔了个狗吃屎,额角上还肿了个包。

知县从地上爬起来说:“你,你怎么把我扔下来啦?

急性子说:“给老爷道谢。”

“到接官亭再谢也不迟呀!

“那你不会到接官亭再赏我吗?”“这.....”知县气得无话可说。

办完公事,知县回到衙门,额角上还在隐隐作痛。他看见慢性子坐在那井边晒太阳,便喊:“慢性儿。”

慢性子用眼睛望望知县不回答。知县火了,说:“慢性儿,我叫你,你听见吗?

慢性子才慢慢地说:“听见了。”“那你怎么不答话?

“我不是拿眼睛在瞧你吗?”知县知道对他发火没用,因为他是慢性子么。便问:“少爷呢?

慢性子反问:“您问哪个呀?

“我问大少爷呢?”“大少爷不是上学去了吗?

“那二少爷呢?”慢性子朝井边努了努嘴说:“掉井里了。”

“啊!”知县一听,跳了起来,问,“什么时候掉的?

慢性子说:“一大早就掉进去啦。”

“那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急什么,反正已经掉在井里了,他再也不会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知县听了,心痛得差一点昏倒, 急忙叫人把尸体从井里捞了起来,可慢性子仍坐在一边不紧不慢地说:“反正已经死了,今天捞明天捞不是一个样吗!

知县死了儿子,买棺材的事理所当然地轮到买办贪小便宜。贪小便宜到了棺材铺,这边张张,那边看看,好的嫌价钱太贵,便宜的嫌木料太差,最后看中一口很大的棺材,问掌柜的多少钱。掌柜的说:“既然是县太爷家的,便宜些,二十两银子。”

那贪小便宜的听了,跳起来说:“你摸摸额角,热昏了在说昏话是吗?我看最多十两银子。”掌柜说:“十两银子连买材料都不够。”

“那十二两吧。”“不行,最少十八两。”

“那十四两总行了吗?

“十四两不卖,你到别处去买吧。”贪小便宜的狠了狠心说:“干脆十五两吧!

他把掌柜磨急了:“十五两就十五两,拿银子来!

贪小便宜的拿出二十两银子,“找五两给我。”他趁掌柜到里面换零钱时,急忙把旁边的一口小棺材装在刚才买的那口大棺材里,等掌柜找完钱,就把那两口棺材扛回来了。

那知县见贪小便宜的扛了个大棺材回来,就不高兴了,责怪贪小便宜的说:“你买那么大的棺材干吗?

贪小便宜的说:“老爷你别急,里面还有口小的哩。”

知县一看更火了 ,“你买两口棺材干吗?

那贪小便宜的说:“老爷,小少爷睡这口小棺材,说不定一天大少 爷死了,你就不用买棺材啦!

(张道余根据传统相声《日遭三劫》、民间故事《知县用人》改编)

(0)

相关推荐

  • 暂坐随笔20:性子调速器

    2021年第101期 生活中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说话急.走路急.吃饭急,甚至开车都急. 开车急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每当我开车时,心里都不停地给自己这样的暗示:慢慢来,咱又不赶时间.这样的暗示虽然或 ...

  • 民间故事 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

    文章来源:未知 | 编辑:卡布基诺 | 时间:2016-08-19 10:58 | 作文4200字发送本文到微信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 ...

  • 民间故事:有人从墙外扔来一砚台,县太爷却从此消失15年

    古时有个县官,为官正直清廉.一年中秋之夜,一名青楼女子来到县官家的院墙外,扔了一包东西给他.县官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十五年后,他的大儿子当上了新知县,可就在中秋夜,也离奇失踪了-- 清朝嘉庆年间, ...

  • 民间故事:县太爷娶妻

    从前,有个姑娘名叫翠莲,自幼丧母,她跟着父亲赵老汉相依为命.十年前,赵老汉带着女儿逃荒来到了益州,两人无依无靠只能靠着要饭为生. 有一日,赵老汉像往常一样走出了家门,女儿翠莲独自一人待在家中.眼看着天 ...

  • 【转】民间故事:有人从墙外扔来一砚台,县太爷却从此消失15年

    古时有个县官,为官正直清廉.一年中秋之夜,一名青楼女子来到县官家的院墙外,扔了一包东西给他.县官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十五年后,他的大儿子当上了新知县,可就在中秋夜,也离奇失踪了-- 清朝嘉庆年间, ...

  • 民间故事金库·智斗县太爷

    作者:范大宇 张小玉 期数:2014年10月下 发布时间:2014-10-08 清末,河北永年县新来了一个县太爷,名叫吴其友.上任后,他把自己的父母接到永年,想让二老享享清福,可没料到半个月后,在一天 ...

  • 民间故事:道士云游至小镇,发现都是大门紧闭,原来是县太爷搞鬼

    读民间故事,品百味人生,欢迎观看月汐酱讲故事. 话说古时,一个小道士,云游到了一个小镇之上,发现这个小镇之中,每家每户都闭门不出,小道士心生疑惑,便敲开了其中一家的房门. 小道士看着老婆婆慌慌张张的神 ...

  • 民间传奇故事:恶霸勾结县太爷强占美女,不肖儿子危难救命

    故事要从古代南京一个大户人家讲起,这家人姓张非常的善良,经常帮助别人,在当地的口碑非常好,当家家主叫张粱,张粱有一儿一女,女儿张静稍大一点儿,已经十六岁了,是城中数一数二的美女,性格也是贤良淑德,深受 ...

  • 民间故事:丈夫为国从军,回来却丢了媳妇,且看县太爷机智判案

    在很久以前,山东有一户人家,户主顾大林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娶妻刘氏.顾家虽然过得清苦,但这对年轻夫妇男耕女织,在田地间辛苦劳作,二人孝敬着孤寡老娘,小日子过得也算幸福.和睦.不料边关发生战争,官府发下 ...

  • 华县曾用五年时间收集了1337件民间故事传说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民间故事集> 作者 赵宇共 著者在华县调查时找到一本<华县民间故事集>(<华县民间故事集成>华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