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 | 难忘“斜田路”

【往期回读】

难忘“斜田路”

江都  刘文

刘文先生,1938年生,江都丁伙人,现居仙女镇。江都作协会员。曾在扬州晚报、江都日报发表近百篇作品。

解放前,田地都在私人手里。除了官道,民间要修路,动到谁家寸土都难,所以,那时乡村道路只能按照土地所有权的路埂为界,任其转弯抹角。

我们乔墅这一方的人,上仙女庙,去邵伯,只好绕坟莹,沿河边弯来绕去走“羊肠小道”。为了抄近道,只有从人家刚收完水稻的田中“打斜田”。只要有一两个人走过,后面就会有人络绎不绝跟着走。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慢慢就成了路。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打斜田”有间隔,连续能逶迤几块田,长达里把。即使农民把麦子种了下去,“斜田路”依然存在,一走就是几个月。直到笫二年春夏之交,麦子孕穗长高了,才没人再走,只好继续走“羊肠小道”。

这些斜田路,大睛天赤脚穿草鞋,既爽快又起脚;雨雪天无论走哪条路,都是深一脚浅一脚,又黏又烂,一跐一滑。过去农村人没有高筒靴,即使穿钉鞋也步履艰难。我们这里运输粮食、货物都是以水运为主,除此,只有靠肩挑人扛,两条腿丈量。总之一句话:行路难。

父亲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打工,每次都要身背包袱头,手拎藤条行李箱,从乔墅负重十几里走到邵伯,再坐淮阴或盐城班的小火轮,到镇江转乘火车或长江大轮,去一次上海要一两天。

回来之前,带的东西多了,就要预先写信通知家人,约定日期去接。有次为了躲壮丁,从南京跑了几天才到家。他经常对我们说:“扬州不知哪辈子才能有铁路通火车。江北人能过上苏南人的日子就好了!”可怜他老人家没能看到这一天。

以前,汽车过长江,不知设了多少渡口,光长江下游就设有六圩到九圩等多个渡口,你说烦不烦,虽比不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是隔江万里远呀!

现在的江都,柏油路、水泥路、高速公路四道八达,硬质路直通村户门口,阴雨天穿花鞋都能出行。京沪高速从境内经过,宁启铁路与全国联网,连淮扬镇铁路也在快速建设中,据说过江的五峰山大桥主桥墩就有五层楼高,跨距近200米,桥上开火车,桥下行大轮,一根拉索就有一米粗的直径。江都不光通了火车,还有了机场,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乘飞机周游世界。

在城区坐公交出行也很快,刷一次卡可换乘几路车。我们老年人早就免费乘公交,逛公园了。儿子女儿家都有了小汽车,从乔墅开车到上海,三个小时就到了,你说多方便,回忆起曾经走过的“斜田路”,我们这辈人觉得今天真是遇上了好时代。当年奢望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耕田不用牛,吃穿不用愁”的好日子,在我们这辈子终于实现了!

更多作者作品,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