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的“十三个半”寺庙
【往期回读】
大桥镇的“十三个半”寺庙
江都文史专家 卞阿根
十三个半寺庙。大桥镇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过去寺庙很多,各个寺庙常年香火旺盛,信男善女络绎不绝地前来烧香拜佛,场景非常热闹。
据说在清朝时,大桥及沿江地带就有十八个寺庙,乾隆皇帝是个虔诚信佛之人,有一年曾专门到大桥来拜磕沿江十八个寺庙。而在这些寺庙中,大桥集镇和紧依其西的镇扬街和东面的童兴村,就有十四个。从镇扬街向东数,有财神庙、龙王庙、法源寺、都天庙、观音阁、三圣庙、关帝庙、天后宫、东圣三房(大桥人称小庙儿)、青年庵、龙华寺、火星庙、莲花庵和童家庵。
这里本来一共是十四个寺庙,为什么大桥人称之为十三个半寺庙呢?因为观音阁是一个很小的阁龛,里面仅放在着一尊观音菩萨,平时很少有人来这里烧香,仅每年农历五月十八、六月十九、七月三十和腊月三十,才有人到了这里烧烧香,靠近旁边的居民有空时就帮着掸掸尘,清洁香灰,故人们称其为半个寺庙。这样大桥集镇就有了十三个半寺庙的说法。
十三个半圈门。在清朝末期,大桥老镇区面积并不大,东西长二里有余,南北宽约1.5里,但街道繁荣,经济昌盛。到了民国初期,因时局混乱,匪患猖獗,经常夜袭入镇抢劫和绑票,商铺遭殃,居民受难。为防匪患,集镇上的商铺富家出资,在镇周围道路要口和街巷口砌建了十四个圈门。其中有一个圈门是在东街头谢姓人家在自己私宅旁设置的,因为这个圈门不大,被称为半个圈门。这样人们就说大桥集镇上有十三个半圈门了。
圈门都是用青砖砌成的,高低错落有序,门板所用木料厚薄不一。重要路口的圈门后还置有两根一横一竖的粗木棍,晚上关闭时起到顶住和栓牢圈门的作用,且在圈门的下方还设有滑轮装置,以便开闭时省力方便。圈门建好后,昼开夜闭,使大桥集镇形成一个整体堡垒,有效防止了匪患。
在十三个半圈门中,南圈门最为有名。那时候,居住在集镇周边村庄的贫苦农民,每日起早,清晨从乡下赶来,站在南圈门路口,受雇于人,打点临工,干些杂活,赚点钱养家糊口,这种情况一直到解放初期才结束。当时,大桥镇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圈门谣》:“镇有圈门十三重,白沙昂首立当中。舟行南北赏江湖,带绕长堤贯西东。西圈门外望仙女,东圈门内伏青龙。北圈门中关帝守,南圈门下站佣工。客商往来人喧嚷,富贫兴衰不相同。岁岁年年送穷神,迎来盼去一场空。”
圈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当时起到了不小的防患作用,解放后因建设需要,逐步被一一拆除。
(感谢卞老师)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