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屋情怀
【往期回读】
我的祖屋情怀
江都区武坚镇 熊有明
作者熊有明先生:武坚镇人,镇江市作协会员,驾校教练。欢迎阅读他的作品《老三爷的田园生活》《招女婿》《教练记》《母亲的蒲扇》《英雄本色》《舌尖上的幸福》。
我出生在一九七八年阴历冬月十九,换算成公历就是当年的十二月十八日,恰巧是国家宣布改革开放的日子。我是踏着改革开放的祥云降生在里下河一个村子里。
五六岁起有了记忆。那间和二伯家连着承重墙的茅草屋就是我的家。这是祖父分家时留给父辈们为数不多的财产,一屋一灶一饭桌。冬天来临前,母亲会趁阳光充足的时候把稻草摊在地上,充分吸收热度后铺垫在床板上。在这温暖的棉被上面,我们来回翻滚,玩累了睡得太深,有时还尿了床。雨急风吼的日子,雨水就会顺着土坯的缝隙滴滴答答掉进等水的盆里,听着屋外寒风凛冽的吼声,我们就会在火油灯的忽明忽暗中睁大惊恐的眼睛。母亲淡定地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让兄弟二人一人一边躺在手臂上,任凭屋外风吹雨打,母亲柔弱的肩膀就像风平浪静的港湾让我们停靠。
土坯墙是经不住雨水长时间冲刷的,毛竹做的椽子时间久了也会风化断裂。河水不停的冲击也在缩短着与地基的距离,离开蜗居的茅草屋迫在眉睫。父母亲考虑了很久,决定把祖上的这块宅基地留给二伯,自己另立炉灶。新宅基的原主人提出要把双方责任田的位置互换,这样他将大大缩短到打谷场的距离。在纯人力年代,父母亲居然接受了这苛刻的要求。
这一年已是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农村已全面将土地承包给农民,允许外出打工。父亲拥有一手木工好手艺,远赴湖北为筹建新房努力拼搏。春来冬往,利用农闲,母亲肩挑脚挖,挖出一个三亩地的鱼塘,取出来的土夯实,填高房基,又打制砖坯,进窑烧砖。长时间浸泡在水里踩泥,用手打制砖坯,让她的脚和手上裂开了无数道伤口,风一吹,露出绽绽的血丝。还和男工一样出窑,颤微微地从窑顶的跳板上往向下走。这一切看在我眼里,疼在我心上。
经过几年的筹备,这座耗费父母无数心血的两层五间楼房终于建成。他们热泪盈眶,这是他们一生为之骄傲的作品。青砖碧瓦,雕花窗,在当时的吴陈庄鹤立鸡群,独树一帜。
酷热难当的夏天,用井水把阳台来回的冲刷降温,铺上凉席,摇上蒲扇,叔伯族人拢在一起纳凉聊天,听奶奶们讲老掉牙的鬼故事。我们会在天上流星划过的刹那尖叫起来,又会在满天星星的注视下进入梦乡。冬天再也不会惊恐,即便冰冻三尺的严冬。母亲会在宽敞的堂尾里支上煤球炉,炭火总是旺旺的,锅里的肥肉被熬得滋滋作响,冒着热气。我时不时地揭开锅盖,快速地塞进嘴里,余光瞄了瞄纳鞋底的母亲,她好像什么也没看见……
在这座楼房里,我们渐渐长大。二十六岁那年,我在集镇上和妻子建立了自己的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弟弟在城里买了房,生活设施更是齐全。现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带上家人和父母团聚。在庭院中坐下,听父母讲述四十年百听不厌的往事。我们兄弟商量合适的时候,在这座楼的宅基上,重建一幢别墅,仿这幢楼的格局,十个房间的,就是为了准备让我们家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