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布鞋
【往期回读】
闲话布鞋
江都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我一生喜爱穿布鞋,它跟脚、柔软、透气、轻松、舒适,走起路来爽脚轻盈,步履快捷,这些都要胜过穿皮鞋。
说起这布鞋,就回想起儿时母亲给我们做鞋的事。平时,母亲一有空闲,就将一些坏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拆开洗净晒干,一块块铺平叠好,然后卷上一个个布卷扎好,放进鞋匾里。一到秋天,天气开始凉爽,母亲就把放在鞋匾里的破布卷拿出来解开,再在阳光下晒一晒,打好浆糊,卸下门板,用带水的抹布擦干净,准备糊骨子纳鞋底。糊骨子时,先在门板上刮上一些浆糊,选用大些的破布块在上面先贴一层,然后依次涂上浆糊再贴上三四层,放在阳光下晒干撕下。因为家里有四五个人,母亲总得要糊上五六张骨子。鞋骨子准备就绪,母亲便从小手饰盒里取出事前给每人准备好的鞋底尺码纸样,用剪刀下好各人的鞋底骨子。
白天,母亲要到生产队出工,纳鞋底都是在晚饭后的夜间,坐在床上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亮进行。纳鞋底前,先将下好的鞋骨子叠齐一公分厚,再用边缘大于鞋底半公分的两块白布上下两面一蒙,戴上铁针箍儿,先沿鞋底边缘纳上一圈,接着再竖着从中间纳上一道,这样就形成了鞋底的雏形,一只只地把它纳好。母亲纳鞋底经常是通宵达旦,有时眼睛都熬红了,一夜过来脸色显得有些憔悴,第二天还要出工。纳鞋底抽线的哗哗声,时常把熟睡的我们从梦中唤醒,正好起床小便,也就不会尿床了。
母亲是闲不住的,总是忙里偷闲,出工时也带上一只未纳好的鞋底,工间休息时拿出来纳几针。鞋底可是千针万线一针一针纳起来的,母亲的辛苦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鞋底纳好后,就要下鞋帮和鞋帮里子。下鞋帮也要用帮纸样,鞋帮下大了下小了都不行,必须要和鞋底配套。下好鞋帮,还要把鞋帮里子黏贴在鞋帮内面上,尔后剪去鞋口处鞋里子的多余部分,再用黑布条一针针缝好滚口。若鞋帮下大了或下小了,送给皮匠上鞋时就不太好上,多给工钱不说,鞋匠还会说上你几句。俗话说:“鞋子好穿,鞋底难纳。”所以,我们知道母亲纳鞋的辛苦,平时很爱惜自己的鞋子,不随便去踢碎砖和石块,生怕把鞋子弄坏了。
我在14岁以前,母亲做的布鞋都是沿袭的传统老式样,鞋口形似长椭圆形,人们叫它“元宝口”。过年时穿这种鞋,为图个吉利,就叫它“元宝鞋”。1966年后,布鞋在式样上有了新的发展,鞋口做成松紧带式的,不仅式样好看,穿起来脚面比穿“元宝口”还要舒适不说,也更跟脚了。鞋匠上鞋用的鞋楦头也随之变化了。后来,纳鞋底逐步有了新的变化,不是用单一的鞋底骨子一纳而成,鞋底是毛边子的,而是做成了百页底。就是用下好的三层鞋底骨子一叠,周边先用白沿条布纳好,然后把沿好的鞋底骨子三四片一重叠纳成鞋底,鞋底周边看上去雪白,又有几层的分明,再配上松紧口鞋帮,送到鞋匠那里去上,鞋匠也省了一道用刀切齐鞋底周边毛须的程序。在那个时代,穿上这样一双百页底布鞋,真是十分漂亮,令人羡慕。
1970年以后,随着塑料业的发展,一些工厂直接用塑料生产出规格鞋码的鞋底,投入市场销售,逐步取代了家庭纳鞋底,有些鞋厂也直接制作塑料底布鞋投放市场。在1980年以后,制鞋业蓬勃兴起,布鞋专业生产厂家采用机械设备制作纯布鞋底,生产出新生一代的松紧口布鞋,加上皮鞋业和保暖鞋业的快速发展,家庭一针一线做布鞋已基本不存在了。
我从小穿惯了母亲做的布鞋,1975年是我参军后的第二年,母亲还给我邮去两双,直至退伍后,母亲还给我做到27岁,后来由于年迈、老眼昏花才不再做了。于是我就一直买布鞋穿,直至2002年,为了紧跟社会的穿着潮流,我这才换上了皮鞋。
(感谢卞先生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