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把恶念斩草除根
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王阳明一共提到两次。
第一次在《传习录》中,他是这样说的:尔等必须要了解我的立言宗旨。也就是我为什么提知行合一。因为今人的学问,把知与行分作两件事,所以有一个念头发动,即便是不善的,只因为没有去实行,就不去禁止它。我如今说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之处便已经是实行了。意念发动之处有不善,就要将这个不善的念头克去,需要彻底根除,使得不善之念不能在心中潜伏。这就是我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我想大家已经听明白了,他这个立言宗旨,就是他对知行合一的第三种解释,一念发动即是行。
我们来听个故事。在战国后期,秦国蚕食东方六国,尤以魏国、韩国,两国受祸最大。公元前261年,在秦国的重压下,韩国力屈,割让上党郡给秦国,希望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上党郡地处韩、赵、魏三国交界,居高临下,战略位置相当重要。韩国内部分成两派,一派全力支持韩王的决定,一派死都不给。上党郡司令官属于后者,韩王迅速派大将冯异,去上党郡,要他完成和秦国的交接。
冯异一到上党郡,立即和赵国取得联系,声称把上党郡赠送给赵国。
赵国群臣欢天喜地,决定接收上党郡。
赵国大将廉颇极力反对,他说,上党郡是个烫手的山芋,咱们躲还来不及,为何要承接?
群臣们纷纷鄙视廉颇说,你老了,胆小如鼠。
后来的历史,已如你所知,赵国接收上党,秦国进攻上党。先是廉颇闭门据守。秦国派间谍到赵国四处宣扬“只有赵括才能击败秦人”,偏偏赵王听信,最后,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全军覆没,再也没有一丝能力和秦国抗衡。
接受上党,赵国为这一念付出了沉惨重代价,从此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最终沉沦直到灭亡。赵国君臣能接收上党,和他们平时的念头有大关系。
当时赵国上下,在秦国的蒸蒸日上面前,惶恐不安又嫉妒愤恨,总想把秦国置之死地,这种念头越积越多,突然有个战略位置相当重要的上党郡送到面前,不可能拒绝。
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来解释这件事,其实就是:一念发动即是行了。纵然你现在也没有行,如果不扼住这些念头,总有一天你会行。
所以,“一念发动即是行”不仅是个理论,更是一种警告。
他警告那些总产生坏念头的人:不要认为没有将坏念头付诸实践就以为没什么,如果你不对平常的坏念头加以阻止,那积累得多了,你就真的会付诸行动。
大恶皆从小恶来,小恶皆从小恶念出。
若想知行合一,就必须扼杀那些恶念,斩草除根,毫不留情,使其不在心中潜伏。
这个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就是,知就是行。你以为知了没有行,就没事,不是那么回事。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第二个立言宗旨在他的文章《书林思训卷》中。在这篇文章中,他说:现在的时代,功利之说甚嚣尘上,没有人还知道有“明德亲民”之说,更不可能有“明德亲民”之实。读书人都巧文博词以饰诈,虚伪贪利,穿着人的衣服,却是禽兽的心,却仍以为自己在从事圣贤之学。我见此,特别恐惧,才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希望能明了圣贤之学。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告诉我们,当时的人,都是心理不一,内外不一,知行不一的伪君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正如我们常常见到的某些人,穿着居士服、唐装,自诩修行之人,张口感恩慈悲,闭口良知,知行合一。但一遇利益,就像狗见到骨头一样。这就是王阳明口中的衣冠禽兽。要命的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是衣冠禽兽,认为自己在从事圣贤之学。
这的确如王阳明所说,太恐怖了,所以他才提知行合一之说。
我们从知行合一的两个立言宗旨就能发现,知行合一就是心理合一。以西方心理学语境而言,就是把显意识和潜意识合二为一,不能显意识和潜意识各行其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来讲就是,人人都应该内外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将心和外物勾连起来,以本心赋予外物的生长。长此以往,我们就能练就一颗光明心,一双慧眼。如此,我们就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上,快速的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做出精准的判断。
不过遗憾的是,许多人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道理,如此简易的行动指南,如此简易的方法论,很多人很难做到呢?
请听下一讲,知行难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