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以省身,读史可以明志,《明朝那些事儿》轻松看明史!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颇为淘气,经常是听完前25分钟就开始各种翻历史书当小说看,当年老师个个俱是火眼金睛,小说等课外书是万万不敢带进课堂的。唯历史课本与其他课本装祯较为相像,而又较为有趣。

当年读到明朝部分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厂卫”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了,而对那十几位皇帝则感觉像是一种封建符号,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成年之后偶然看到一篇也许是野史的故事“朱元璋为什么会成为领袖”,故事是这样的(以下文字源自网络引用,侵删):

一天,朱元璋与汤和、徐达等伙伴一起在山上为主人放牛,实在饿得厉害,众人纷纷出主意,一定要弄点儿吃的。有的说:“下河抓鱼去。”另一个说:“天旱的厉害,水都快干了,哪里还有鱼?”有的说:“山上有野兔,咱们上山抓去。”另一个接着说:“走都快走不动了,哪里有力气撵野兔。”随着一个个意见被否决,众人都低下了头,不再作声了。

朱元璋一直没有说话,只是用眼死死盯着牛群中的一头小牛犊。他突然跳起来,用放牛绳将小牛犊前后腿捆住,一旁的周德兴立刻明白了,抄起砍柴斧,当头就是一斧子。汤和、徐达等也一起围上来,七手八脚就把牛皮剥了,然后拾些干柴枯枝,就地生起火烤牛肉吃。个个眉飞色舞,不一会儿就只剩牛头和牛尾巴了。一顿饱餐后,有人突然想起:少了一头牛,回去如何向主人交待呢?大家面面相觑,互相埋怨起来,个别胆小的甚至吓得大哭起来。

朱元璋想了一会儿,说:“都别怕,主意是我出的,有事我来承担。”他让大家将牛皮和牛骨埋好,用土盖起地上的血迹,然后将牛头放在山的另一面,将牛尾巴塞在这面的石头缝里。

太阳下山了,众人赶着牛往回走,一个个都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一见刘德,朱元璋就说:“一头小牛犊钻到山里去了,夹到石头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了。”这套把戏岂能骗过狡猾的刘德,朱元璋当晚就被狠狠打了一顿,被赶了出去,丢了饭碗。从此,他在小伙伴们中间树立了威望,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将他当为头领。汤和、徐达、周德兴等都追随他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看完之后,虽然觉得很是荒诞且经不住推敲,但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毕竟每一位皇帝首先是一位活生生的人,而后才是“天选之子”。为此,特意找寻了多部关于明朝的书,但大部分的书籍要么偏学术,重考据而过于严谨;要么过于天马行空,不切史实。

06年时在网络上看到《明朝那些事》的连载之后,忍不住拍案叫绝,连续一段时间天天追更,直至后来纸质书的出版 。

这部书与一般的历史书不同,重点刻画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那一个个帝王将相不再是一张张冷冰冰的脸谱,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嬉笑怒骂之间演绎了一段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王朝往事,令人看后回味无穷。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书在前版基础上,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

全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加以演义。是作为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