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里德里希·阿特勒│罢工之后
到目前为止,编者尚未收集到关于这位德国诗人的详实有用的材料,只能按现有的中文资料发布。
◆
罢工之后
◆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阿特勒
(Friedrich Adler, 1857—1938)
译者│来炯
以上这首诗歌是德国自然主义诗人弗里德里希· 阿特勒(Friedrich Adler ) (1857—1938)的作品,阶级意识鲜明,充满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它生动描写了二战以前工业化时期受剥削和压迫的工人们罢工失败之后的悲惨处境,反映了他们所经历的社会苦难,深刻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平。
该诗的语言平实,用词洗炼。用“铁”来暗喻“强权”,用“面包”指代食物。每节的结尾两行反复出现“我们己沉默,我们将会沉默,我们只是饥饿,给我们面包!”,表达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工人们求生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抒发了被压迫者强烈的悲愤而又无奈的感情。四次反复有力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节奏感。
诗中用“我们”和“你们”这两个人称代词,深刻揭示了两个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关系。剥削阶级有权有势,互相勾结,不仅制定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而且任意篡改事实,致使工人罢工失败,生活无着。工人们被迫沉默和低头。饥饿的他们面对资本家的诬蔑和治罪的威胁——“你们说,我们就像一辆狂奔的车,要撞毁你们的国家”——只能试图通过辩白和屈服求得剥削阶级停止物质封锁:“哦,相信吧,愤怒的折磨,紧紧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沉默地注意到,什么是坚固的和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的旗帜不是红色的……我们只是饥饿……我们学会了忍受,我们知道向命运屈服……”。在全诗的高潮——第四节当中,悲愤的工人们控诉了剥削阶级的滔天罪行——妇女和儿童年因饥饿而死亡,而统治者还将审讯和处置罢工工人。一边是死亡,一边是强权为所欲为。饱受饥寒之苦的劳动者因饥饿而罢工,又无奈地因饥饿而屈服,这深刻地暴露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
血腥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特征反映在自然主义作品中。在题材上,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自然主义作品通常与工人阶级紧密相联,是“穷人的诗篇”。像诗人Maurice R. von Stern 所说的,自然主义作品志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作贡献。作家们常选取贫穷、掠夺和剥削行为作为题材,描写迅速崛起的城市和城市生活,刻画工人受剥削的苦难经历和他们在苦难中的心理状态,揭露社会的贫富分化,控诉资本主义的剥削罪行。通过描写更为广泛的人物类型和社会问题,自然主义扩大了艺术的题材,增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自然主义理论最集中的出发点,是要求生活和艺术的统一,精神和物质世界的统一。在写作手法上,作家们反对用古典或浪漫的创作方法反映现实,他们认为当前世界无法存在古典主义时代的理想和浪漫主义时代的幻想,观众和读者应正视现实——赤裸裸的剥削和人民的极度贫困。他们主张彻底写实,奉行一种科学的、客观反映自然和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民疾苦的写作方式。人和社会被视为写作的两大基点,文学则是反映社会问题的手段。
德国是唯一在自然主义旗帜下创作了抒情诗的国家。这些诗有意与圆润、优雅的音乐传统决裂,语言客观而冷静,但同时又平淡、缺乏诗意和想像。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主义作家试图做公正而细致的观察者,他们追求的是用人文主义的、科学的和符合自然的语言来描绘具体的、现实的人类社会景象,因此诗作大多贴近现实。
《罢工之后》体现了上述特征。它的题材正是工人阶级对剥削阶级的反抗斗争,反映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苦难。全诗没有起伏的波澜,没有夸张离奇的写作手法,更没有绚丽大胆的辞藻,看似平铺直叙,用词平实,但仍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你走近那个时代,体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受尽欺压的悲愤心情,感受他们对世界和社会的深深失望,聆听他们低沉的咆哮之声——声声都是对黑暗时代的血泪控诉。
简写自《由〈罢工之后〉看德国自然主义诗歌》。作者:来炯。刊于《德语学习》,2004年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