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面包子店

小贾老面包子店在小城中医院北边,渭水小区门口南侧。

原先本来是“陈家馍店”。我以前也经常在这里买馍,因为很顺路。

买馍的时候,经常看到他们忙得团团转:给顾客取馍,从里面端刚出笼的馍。稍微有点空闲机会,女的就给孩子辅导作业。

我早晚上下班走过这里,常常被这样的情景吸引住脚步:这就是生活,谁不是在这样努力地挣自己的生活呢?

忽然一天路过这里的时候,馍店成了早餐店:包子稀饭豆浆,还有豆腐脑。我感到很是意外。

我是那天早上出来吃早点,转过三球仪沿街一路朝北溜达,猛然被摆在那里门口的早餐包子牌子吸引住了。我抬头一看:“小贾老面包子店。”

我记得这里是个馍店的嘛。我稍微往后面退了几步,朝北边和南边隔壁看了一下。对着嘛,北边就是个商店,这里这个地方就是馍店所在的位置啊。

我先坐进去,要了两个包子和豆浆。

等饭的时候,我问在忙碌的老板——老板是三十来岁的小夫妇俩,都在进进出出地忙活。

“老板,这里原来不是馍店么?”

男老板是个精干利落的小伙子,说话却是很少出门见人的乡下姑娘才会有的柔声细气,跟人搭话还有点腼腆,“就是的。”

“换人了还是?”

“没换人,”女老板刚好走过我身边,把包子和豆腐脑给我端过来放上,“就是我们俩,现在改做早点生意啦。”

——女老板是个铜川人。虽然在这里待了些年头了,但口音上还是听得出来。她瘦而麻利,说话麻利,手脚也麻利,一笑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诚恳。每一个来的人她都笑脸盈盈地热情招呼:“坐,快坐,要点啥?包子稀饭豆浆豆腐脑。”

安排人家坐定之后,还会柔和地补上一句:“鸡蛋要不要?”

——“馍店生意不是很好嘛,咋换了?”我有点疑惑不解。

她转过头看着我一笑说:“生意好是好着呢,就是人太累了。每天早晚两起子,人实在受不了。”

“那现在这个早餐店生意呢,比馍店生意好?”

“嗯,我们就只忙早上这一阵子。比馍店还能好些。人早上3:00起来忙,基本不到11:00就可以结束了。人比原先能轻省些。”

“那很不错啊!”原先要一大早忙到半晚上,现在也就半天时间,利润还能好些。他们这快速转型不错嘛。

包子店门面不大,就临街一间,不宽,但入身比较长。原先是馍店的时候,里面黑咕隆咚的,全是腾腾雾气,看不大清楚。现在经过精心装修,铺了木地板,粉刷了墙壁;操作间和客人就餐的地方用铝合金做了格档。里面整个光线很好,明亮干净整洁。

两个包子一杯豆浆,很入口,4块钱。很便宜,吃得我拍子肚子,很满足。

“为什么叫老面包子?”我心里一直嘀咕。

老板恰好这会儿刚忙完手头的活儿,就过来跟我解释:“咱包包子用的面,不是人家送的,而是咱自己在家里磨的!——面好了包子味儿也就不一样了。”

怪不得这包子吃起来味道好呢,原来不只跟菜有关系,跟面更有关系啊。

老板家是吕公路南边吕家堡的。早上忙完了店里的活儿,回家就忙着做准备工作:磨面,选菜,切菜,磨豆浆,打豆腐脑,包包子。说是在店里忙半天,其实功课都做在了前边。但比起以前馍店一直都在忙,应该是轻松多了。

我吃饭的时候,操作间里面连老板夫妻俩一共五个人在忙活:他们夫妇俩在前头应酬,其他三个人——都是五十多岁的妇女,正忙着包包子。

我还真是低估了这早餐店生意。五个人工资,一月开一万不多吧?连门面费用,一个月收入没有三万,肯定是不太划算的。在疫情不断打绊子的时候,这样的收入应该挺不错了。

从他们夫妇俩人的精神头儿上看,他们现在的情况显然是很不错。脸上写满了轻松,脚底下也轻快有弹性。只有心情很好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状态。

昨天早上上班走过这里的时候,女老板正在压豆浆。一边忙活一边对着过来的人招呼:“来,吃啥,里边坐。”

脆生生甜丝丝的声音,在忙碌的草堂路大街道上飘飞,让一个崭新的早晨瞬间欢快了许多。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人。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