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 古运河畔“门”回老常州
历史上,江苏常州先后有过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等城池,最有名的城门有朝京门、通吴门、广化门、青山门、德安门、中山门、西瀛门、文在门等。其中,朝京门、通吴门、广化门、德安门、西瀛门等与运河相依。
《清代常州府全城全景图》中,大运河畔的五座古城门依稀可见。
朝京门,朝向京城表达忠诚之意
朝京门,俗称老西门,始建于五代,原址在常州西吊桥东(现表场处),是运河与市河交汇处。所谓朝京,就是城门朝向京城,表达忠诚之意。
朝京门
朝京门历代都热闹非凡。出城门西为大运河文亨桥、花市街(篦箕巷)、毗陵驿等,城门内为西门直街、西瀛里等。城门附近的朝京馆当时被称为“高丽亭”,因当年高丽使臣来京朝贡驻足于此而得名。可见,当时这里不但国内商家云集,就连异国使节也来此造访。朝京门旧时为古城的西段交通咽喉、漕运枢纽,为此,在紧靠城门处设置了西粮仓作为漕运的保障。
通吴门,常州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门
通吴门,俗称东门,出城往东便可通达吴郡(苏州)。通吴门始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门。箭楼门内通东门直街,城门外有域城(瓮城),城高二丈五尺,筑以城砖基石,城外有城壕,宽十六丈,深八尺。出通吴门向东,就是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城门南边有东水关,控制运河与市河的船舶航运,因此,通吴门是本邑东边交通要塞,控制了水陆交通与漕运。
通吴门
旧时通吴门一带异常热闹,庙会兴盛。明清时期,为漕运而建的东仓库又为这里添了几分繁华。东仓库连着东仓桥(通济桥),两岸除了漕运码头、货运码头,还有香客码头、水阁吊楼临河而筑,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广化门,曾是茶山古道必经之处
广化门,俗称小南门,又称次南门、石幢门。城门原址在广化桥南吊桥路北口(现苏宁电器处),北连天禧桥(弋桥)、南大街,南接广化街、木匠街、清水潭。广化门始建于五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汤和在罗城内筑新城又重建,将南边的德安门、吊桥路、广化门至西水关筑城墙连接,城周十里二百八十四步,城高二丈五尺,城门内有域城(瓮城)。
广化门
旧时广化门外有官道直通宜兴,从宜兴采来的阳羡茶朝贡,都需通过此道到达州府,于是此道就被称为茶山道。历史上的茶山道十分繁忙,江浙一带的官员常在此迎送,不少文人骚客经过此地还留下篇章,如白居易曾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这大概就是文人雅士对当时茶山场景的写照吧!
德安门,桥上“对山歌”
德安门,又称大南门,原在和平南路、吊桥路交会处,始建于一千年前。城门东临关刀河,属河南厢东段,西接乌泥桥南邗沟,与东下塘、陶沙巷连接。出城门往南过运河,即为清凉寺、丫叉浦、茶山等地。
德安门
旧时,德安桥上“对山歌”是全常州出了名的,明清两代极盛。每年六月十九,从德安桥到清凉寺,沿途人山人海,人们自发汇集到德安桥头“对山歌”,前后一连三天,桥上桥下,船来人往,有歌有会。对歌的内容有秧歌、田歌、渔歌、船歌、情歌、地方歌谣等,十分丰富。
西瀛门,江苏省唯一面向大运河的古城门
西瀛门位于西瀛里中段。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的大将军汤和驻兵此地,故称西营。后西营附近聚居百姓日益增多,时常发生火灾,改称西瀛,取以水厌火之意。晚清时期,西瀛里一带商铺众多,当时城墙无门,一旦发生火灾,居民要绕城出朝京门取护城河或市河水返回,多有不便,延误救火。民国十二年(1923年),当局政府核准开辟西瀛门。
西瀛门
1987年12月26日,西瀛门城墙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常州市人民政府按照《清代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经省、市文物专家多次论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段明城墙进行修复。修复后的城墙长221.8米,宽5.2米、高6.5米。从城墙经篦箕巷往东,有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皇华亭等景点,堪称大运河在常州城区最精华的一段。这里因此成为市民游客触摸历史、感受今日运河活力的载体之一。
2019年6月22日,3000人齐聚西瀛门“走大运”。